李斯看著看著,雙手不由顫抖起來,他開始為自己的虛榮與自私感到慚愧與憤怒,他把李由的書信擲到地上,跪了下來,向天哀號道:“先皇,李斯誤國,您殺了吾李斯吧!”
片刻的激憤過後,李斯又平靜下來,他開始又為自己的家事著想。如果此時自己把李由的書劄呈遞給二世,那樣非但不能救李由,反倒會讓二世把罪責全部推到他李斯身上,以誤國誤君之罪定他個滿門抄斬,那時李家的下場將是非常可悲的,現在自己能做的,應該做的,不是救大秦江山、救兒子李由,而是保全自己和李家的香火血脈,這樣他李斯才算是一個智者。
想到這裏,李斯不禁老淚縱橫,他俯下僵直的身軀,把李由的書劄捧在懷裏,像捧著幼時的李由一樣,痛心的說:“兒啊!不是父親心狠,為了咱們李家的後世,必須要有人做出這樣的犧牲,父親隻能這樣,犧牲你一個人,來換取全家的安寧。”
李斯押下了兒子李由的書信,沒有把山東農民起義之事告知秦二世。滿朝的文武大臣擔心惹火燒身,同樣沒有一個人向二世奏報實情。二世就這樣被蒙蔽在鼓中,過著他醉生夢死,優哉樂哉的日子。
就在秦國的君臣們各懷心腹事稀裏糊塗混春秋的時候,山東的起義隊伍不斷壯大,陳勝手下大將周章已率軍殺至函穀關,與秦朝守將吉平展開了奪關之戰。
吉平身為秦地人,自然不會像山東那些郡縣將領一樣反叛投降,他一麵組織軍隊頑強抵抗,一麵派人向朝廷火速告急。
告急文書直抵朝堂,秦二世聞之,驚愕得從龍床跌落於地,曰:“何至如此?”
趙高道:“請陛下火速調兵,以抗反賊。”
二世道:“朝廷之兵盡在南夷、北疆,朝中無一兵一卒可發,如是奈何?”
這時少府章邯出班道:“陛下勿慌,朝中雖無兵卒可發,然驪山有七十萬刑徒,人人皆是不畏死之輩,陛下可赦免他們,發予兵器,定能打垮反賊。”
二世喜道:“少府之計甚是妙,準!”
章邯即前往驪山,向刑徒們宣布了二世赦令。刑徒們一片歡呼,章邯打開府庫,把兵器發給刑徒們,然後帶領這支臨時組成的隊伍開赴前線。
周章的部隊本是一些農民,他們自蘄縣開拔,一路向西,基本沒有遇到什麼抵抗,就到達了函穀關,既沒有戰鬥經驗,同樣也沒有什麼戰鬥力。而章邯的隊伍都是些刑徒,殺人放火是他們的老本行,兩軍一交戰,周章的隊伍就開始潰敗,章邯一直把周章追到曹陽,殺死了周章,函穀關之圍頓解。秦二世又派長史司馬欣、董翳協助章邯,進攻山東的義軍和複國的諸侯。章邯在城父殺死了陳勝,在定陶打垮了項梁,在臨濟消滅了魏咎。接著章邯率部北渡黃河,前往钜鹿進攻趙王歇。
秦軍的勝利換得了大秦國的暫時安寧。秦二世重新找回了帝王的榮譽與尊嚴,而李斯、馮劫、馮去疾這些政治家們,在這場席卷半個天下的風暴中,總結出了這樣的一條教訓,那就是秦朝的政治製度太過嚴苛,使用民力太過濫殤,導致官逼民反。他們準備聯合上書二世皇帝,請求二世采用懷柔政策,停建阿房宮,大赦天下囚徒。
李斯、馮劫、馮去疾的舉動令趙高感到驚恐,如果秦二世采用了他們的建議,那些被逼反的義軍勢必會感戴朝廷的恩德,回鄉去老老實實的種地,那樣,他這麼多年的心血就會付諸東流。為了阻止李斯等人的計劃,趙高決定冒險出手,鏟除橫在他誅秦路上的三座大山。
經過一番慎重的思考,趙高開始實現了自己的計劃。在一個陽光明媚的秦日早晨,他來求見胡亥。
“陛下,先帝統治天下甚久,群臣不敢為非作歹,乃是畏懼先帝之威嚴,今陛下初登大位,執朝經驗不足,無疑會在公卿麵前暴露短處,使他們輕蔑陛下,於陛下不利。”趙高說。
胡亥說:“朕亦有此憂慮,該如何避免?”
趙高說:“天子自稱朕,群臣不該聽到天子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