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楚是秦孝文王妃子夏姬所生,在秦孝文王未當太子之前,因夏姬不討秦孝文王喜歡,子楚被做為秦國的人質送往趙國都城邯鄲。子楚在那裏過著貧賤的生活,出門連車馬都沒有,完全失去了一個王子應該具有尊貴與排場。就在子楚陷入人生低穀的時刻,衛國大商人呂不韋到邯鄲經商聽說了這件事,幹慣了投機生意的呂不韋從中嗅到了轉變命運的氣味,準備投機政治。呂不韋在邯鄲城內一座破舊的宅院中找到了子楚,表示要幫子楚拿到秦國的王位,子楚受寵若驚,當即謝呂不韋說:“若能如願以償,必以秦國千裏之地相謝!”
得到子楚的允諾後,呂不韋當即拿出五百金給子楚改善生活,然後又拿出五百金購買珠寶玉器到秦國去賄賂秦孝文王正妃華陽夫人。華陽夫人沒有子嗣,呂不韋就動用三寸不爛之舌,說服華陽夫人收子楚為過繼之子,這樣子楚就從庶子的身份變為嫡子,成為秦孝文王太子。
公元前250年,子楚繼承秦國王位,是為秦莊襄王。秦莊襄王立嬴政為太子,嬴政之母趙姬為王後。
秦莊襄王是個重情重義之人,一諾千金,他不忘呂不韋的功績,封呂不韋為丞相,文信候,食河南、洛陽十萬戶。呂不韋政治投機倒把已告成功,收於門下食客三千,家童萬人,成為權傾朝野,富可敵國的第一富豪。
秦莊襄王在呂不韋的輔佐下,繼續對東方六國采取高壓政策,派蒙驁、王齕等人對韓、趙、魏等國用兵,攻城掠地,征戰不止。
通過一年來的刻苦學習,趙高已把從糞坑中撿來的那箱《秦律》記誦的爛熟於心,而且玉漱在他的精心照料下,亦會咿呀學語。趙高此時生活不再枯燥單調,經常抱玉漱在屋外曬曬太陽,教她說說話,倒也是自得其樂。那些宮中的太監,宮女們見這個戴枷挑糞的太監不知從何方弄來個孩子,更是對他避之猶恐不及。
一日,丞相呂不韋入宮,和秦莊襄王議論對各國用兵之事。呂不韋說:“陛下,吾朝對外征戰多年,雖取得天下許多土地城池,然六國仍穩如磐石,何也?蓋因吾朝殺戮太重,致使六國人人憤慨,寧死不降,如今陛下登臨大統,應興義兵來搏取天下人之心。”
秦莊襄王問:“何謂義兵?”
呂不韋答:“所謂義兵,即兵入敵境,庇佑黔首(指百姓),不虐五穀、不掘墳墓、不伐樹木、不燒積聚、不焚屋室、不取六畜,得民虜而歸之,黔首知不死,方不會仇秦,與秦決戰。”
秦莊襄王道:“如此甚好,寡人這就頒布法令,禁止吾軍燒殺搶掠!”
呂不韋告退。退後呂不韋本該按原路出宮,但他走著走著,突然產生便意,又來得甚急。堂堂大秦相國又不能隨地為之,隻能忍著尿到處尋茅廁。俗話說慌不擇路、寒不擇衣,他在宮苑裏七拐八拐,終於找到一處茅廁,入內出恭。
從茅廁出來後,呂不韋覺得渾身輕鬆,就有了興趣東張西望。這時他看見一個披著木枷的人懷抱一嬰兒坐在屋簷下,用趙語逗樂,不覺心生疑慮,大王登基大赦天下,怎麼宮中還會有帶枷之人?此不有違吾朝仁德之政乎?於是呂不韋近前,問:“汝是何人?因何罪戴枷?”
這人正是趙高,他見來人穿著相國服飾,腰佩寶劍,知此人必是呂不韋,當即抱著玉漱跪倒在地。答曰:“啟稟相國,小人趙高,亦不知何罪,被宮正大人賜以披枷,已八年矣!”
呂不韋聽到趙高口音,頓感有幾分親切,問道:“汝是邯鄲人?”
趙高答:“不才正是邯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