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智慧城市建設的必然性及必要性
資訊放送
促進改善城市人居環境提高新型城鎮化質量
9月16日,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是新一屆政府統籌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以薄弱環節建設為抓手,促進民生改善和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舉措。
《意見》指出,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要圍繞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大戰略部署,切實加強規劃的科學性、權威性和嚴肅性,堅持先地下、後地上,提高建設質量、運營標準和管理水平。要深化投融資體製改革,在確保政府投入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吸引民間資本參與經營性項目建設與運營,改善城市人居生態環境,保障城市運行安全。
《意見》明確了當前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升級改造的重點任務:一是加強城市供水、汙水、雨水、燃氣、供熱、通信等各類地下管網建設和改造。開展城市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到2015年,建設完成汙水管網7.3萬公裏,完成全國城鎮燃氣8萬公裏和北方采暖地區城鎮集中供熱9.28萬公裏老舊管網改造任務。二是加強城市排水防澇防洪設施建設,解決城市積水內澇問題。到2015年,重要防洪城市達到國家規定的防洪標準。用10年左右時間建成較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澇、防洪工程體係。三是加強城市汙水和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到2015年,全國所有設市城市實現汙水集中處理,城市汙水處理率達到85%,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0%左右,汙水處理設施再生水利用率達到20%以上。四是加強城市道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發揮地鐵等的公共交通骨幹作用,到2015年,全國軌道交通新增運營裏程1000公裏。積極發展大容量地麵公共交通,增強城市路網的銜接連通和可達性、便捷度。盡快完成城市橋梁安全檢測和危橋加固改造。加強行人過街、自行車停車等設施建設。五是加強城市電網建設。到2015年,全國中心城市基本形成500(或330)千伏環網網架,大部分城市建成220(或110)千伏環網網架。推進城市電網智能化,提高電力係統利用率、安全可靠水平和電能質量。六是加強生態園林建設。提升城市綠地蓄洪排澇、補充地下水等功能。到2015年,設市城市至少建成一個具有一定規模,水、氣、電等設施齊備,功能完善的防災避險公園。
《意見》要求,要保持城市基礎設施規劃建設管理的整體性、係統性,堅決杜絕“拉鏈馬路”、窨井傷人現象。在科學規劃和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加快在建項目建設,積極推進新項目開工,做好後續項目儲備。落實地方政府責任,省級人民政府要加大監督、指導和協調力度,結合已有規劃和各地實際,出台具體政策措施並抓好落實;城市人民政府要切實履行職責,科學確定項目規模和投資需求,抓好項目落實,接受社會監督。中央各有關部門要加強協調配合,完善法規政策,強化監督指導,嚴格責任追究,確保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摘自“新華網”)
一、城市化進程使人口壓力劇增
中國的城鎮化主要表現為城鎮人口和建設規模的不斷擴大。自動黨中央明確提出“要逐步提高城市化水平,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走中國特色的城市化道路”之後,從此揭開了中國城鎮建設發展的新篇章,城市化與城市發展空前活躍。依據目前的城市化速度,預計2035年,全國城鎮人口數量將占總人口的70%,人口壓力過大帶來的貧困、貧富差距等種種社會問題日益突出,至2010年,全國城鎮居民家庭年總收入低於2萬元的貧困人口近3500萬人,低於2.5萬元的低收入人口達6500多萬人。
二、高資源消耗模式難以為繼
由於城市人口季度膨脹,城市發展日益受到土地、空間、清潔水和能源等資源的約束,高資源消費模式難以持續。城市快速擴張造成土地資源消耗過快,土地城鎮化快於人口城鎮化,重數量不重質量的建設模式已經難以持續;中國城市上班族平均通勤實踐全球領先,城市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城市能源消耗急劇上升。據預測,2015年中國城市能耗將占全國的79%,2030年將提高到83%。
三、環境生態壓力日漸加大
傳統的高消耗、高排放、高擴張、低效率為特征的粗放外延發展模式使得城市環境壓力越來越大,城市居民的居住環境已經受到嚴重威脅。統計數據表明,全國城市水質為較差級和極差級的監測點占57.2%,同時存在城市地下水過度開采,地麵加速沉降等問題。城市自然植被覆蓋較低,鋼筋水泥叢林麵積不斷擴大,城市濕地麵積銳減,城市綠地占城市建設用地比重僅有10%,生活多樣性持續減少。
(摘自“國脈物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