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協調是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依托。通過對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地區和交通通道地區的有效管治,合理配置區域戰略性空間資源,協調保護生態環境,防止生態環境惡化,提升生態環境品質。
2.2.4 建立有效的區域規劃
區域協調規劃的內容不應該是“放大範圍的”的城市總體規劃,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對症下藥”,針對區域協調中的重點問題,突出協調重點,立足空間領域,解決區域產業布局協調、交通及大型設施的布局協調、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等[25][26]。同時,要把握好規劃的度,應避免由於規劃內容過於宏觀而讓實施者無從下手,也應避免規劃過於具體而抑製了實施者的能動性[27]。第三,在規劃編製過程中,要注重與地方政府間的信息交流和互動,鼓勵地方政府間自發的合作和交流,避免協調規劃流於形式,僅僅作為上級政府意誌的反映。
3 尖山南北湖地區概況
3.1 區域背景
尖山和南北湖地處浙江省嘉興市,其中尖山位於嘉興市下轄的海寧市(縣級)東部,是一個經人工圍墾而成的工業新城。南北湖位於嘉興市海鹽縣西部,是浙江省第一批省級風景名勝區,浙江十大“最佳休閑度假勝地”之一,國家首批3A級旅遊景區。
伴隨杭州灣城市群經濟的發展以及圍墾項目的推進,環杭州灣產業帶迅速崛起,外部交通條件進一步改善,麵臨著新的發展機遇。但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深入,尖山—南北湖地區在產業發展、交通銜接、設施共享、環境保護等方麵互不協調的問題日益突出,已成為製約尖山和南北湖地區整體優勢發揮的“瓶頸”。
3.2 協調發展的現實意義
3.2.1 相鄰區域“捆綁”發展的需要
尖山和南北湖同屬於錢塘江入海口北岸,曆史上山水相連,地域相通,共同受“潮文化”的影響。從更大區域來講,兩個地區市場相似,要素互補,聯係便利,共同構成了浙江南部進入嘉興,乃至浙北的重要樞紐位置。同時,尖山新區擁有6萬多畝土地,土地資源優勢相當明顯,隨著杭州灣嘉興紹興通道的建成,其區位優勢也將凸顯。南北湖地區作為我國唯一融山、海、湖為一體的風景名勝區,國家首批3A級旅遊區,形成吸引、凝聚國際性的創新要素和人才的整體優勢。其成熟的休閑娛樂設施可以同尖山新區的區位和土地優勢一起,成為地區發展最大的推動力。
3.2.2 有利於保持廊道的連續性
對於尖山新區和南北湖風景區而言,北部有大尖山、鳳凰山、高陽山自然相連而成的綠色生態廊道,景觀生態結構的完整促進了景觀功能的高效發揮。從兩個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方麵來看,尖山新區和南北湖風景區主要的公共服務設施都是沿著杭州灣大道(山海湖大道)這條主軸線布置的,這對於下一步協調整合兩個區域的公共服務資源和市政基礎設施的布局提供了便利。
4 尖山南北湖地區協調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
4.1 亟待建立區域協調機製
尖山和南北湖同屬浙江省嘉興市,杭州灣北岸,是浙南進入浙北的重要通道,區位條件十分優越。近年來隨著交通、能源等一批重點項目順利推進,該區域城鎮網絡逐漸完善,城市化水平日趨提高。然而,由於開發主體、建設資金等問題,南北湖圍墾區的建設速度遠滯後於尖山新區,因此,本應屬於相互協調、磋商範疇的問題最終卻演變為南北湖風景區的被動銜接。這種開發時序的滯後,不僅影響了區域協調的積極性,導致利益無法共享,也阻礙了區域整體優勢的最大化,期待行政管理、規劃建設等共同發展協調機製。
4.2 地區產業定位不清
受行政區政績考核機製的製約,各地區資源的配置更多向中心區域傾斜,對縣市域邊界地區的產業發展和結構優化考慮不足,造成產業定位不清,主導產業相互衝突。尖山新區原有規劃發展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產業,其東部區塊與南北湖風景區緊密相連,未來的定位是發展汽摩零配件、紡織等勞動密集型產業。這個產業定位遠遠不能滿足相臨南北湖未來建設成為以休閑度假、會議研培、銀發養老、旅遊地產為主的生態旅遊度假區的發展要求。
4.3 區域內外交通一體化建設滯後
尖山新區與南北湖風景區因為道路一體化建設的滯後一直存在空間隔離。尖山新區和南北湖地區僅有北側的一條老01省道(老滬杭公路)相連,且離兩地的區域中心較遠,必須通過繞行才能到達彼此的中心地區。
兩區域現有規劃的路網結構存在錯位。位於南北兩側的濱河路和山前路未能對接,位於兩區中間道路的路幅寬度、斷麵形式存在著不統一之處,如杭州灣大道(南北湖風景區稱為山海湖大道)在尖山新區總規中確定的道路寬度為46米,但在南北湖風景區規劃中道路寬度為40米。隨著區域協調發展要求的日益迫切,區域道路的一體化發展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4.4 區域生態保護缺乏通盤考慮
生態環境具有公共品屬性,各個行政主體在利用時都傾向於自身利益最大化。加之我國資源產權製度不完善,在缺乏有效管製措施的情況下,各地政府一般以本區利益為導向,未經協商,擅自做出許多損害鄰區利益的“擦邊球”工程,成為製約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突出問題。南北湖地區已經形成了比較成熟的旅遊氛圍,未來尖山新區也將打造尖山湖生態旅遊休閑區,在保證旅遊業布局錯位關聯、整體融合的同時,也需要行政主體共同協商,注重旅遊資源開發利用的空間一體化,避免旅遊盲目發展帶來的生態環境破壞問題。
5 尖山南北湖地區跨區域協調發展探索
西方城市規劃的先行者認為:“解決城市問題不能局限於各自狹隘的單一範圍內,必須走聯合協調互補之路”,美國學者芒福德在闡述其區域整體發展理念時也指出:“真正的城市規劃必須是區域規劃”。因此有必要從區域協調發展的視角對尖山—南北湖地區進行新的審視,通過區域協調規劃的手段製定出一種多方共同遵守的“遊戲規則”,引導區域整體朝著良性互動、有序競爭的方向發展。
5.1 建立上一級區域協調機構
目前區域協調中出現的諸多問題,如交通設施建設標準不一、汙水隨意排放等,很大程度上與上一級政府缺乏橫向合作,更多的關注具有強勢地位的中心地區有關。尖山和南北湖地區隸屬的海寧市和海鹽縣同屬於浙江省嘉興市,近幾年,兩縣市合作增多,嘉興市政府也開始統籌考慮市域範圍內重要地塊的協調發展問題,這為建立協調平台奠定了行政基礎。
在市域層麵,應該將尖山新區和南北湖地區作為一個整體考慮,可以由嘉興市、海寧市和海鹽縣三方麵抽調人員,組建尖山—南北湖區域協調委員會,確定區域協調的目標和內容。在嘉興市城鄉規劃建設管理委員會增設負責區域協調方麵的長效機構,負責整個嘉興市的有關區域協調方麵工作。同時,通過加強雙方政府的交流合作,就合作範圍和行為規則達成共識,並落實到具體的區域政策上,指導和協調區域經濟發展。
5.2 通過產業轉型升級協調區域功能
在全球金融危機影響下,出口導向的製造業產能過剩,投資、消費、出口的結構性失衡問題日益突出,粗放型的增長模式越來越難以持繼,加快推進技術創新、結構調整和內需擴張,進一步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型,將是我國各地未來產業發展過程中必須解決的重大課題。
在上述發展背景下,尖山新區應該積極由製造業向現代科技研發服務轉型,避免對地區的風景旅遊發展產生影響,同時鞏固提高旅遊休閑服務業,培育生產性服務業等汙染小、附加值高的產業,促進區域的協調發展;南北湖地區可建設成以休閑度假、農業觀光、旅遊地產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旅遊度假勝地。通過構築完善的現代產業支撐服務體係,促進各產業協調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