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草和沙堆都闡述了類似的博弈定律:稻草博弈定律。一根稻草、一粒沙看似微不足道,但累積到一定數量(度),它們可以壓死一隻駱駝,推倒一個沙堆。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貢在跟孔子談論師兄弟時,忽然向孔子提了個問題:“先生,子張與子夏兩人那一個更好些呢?”
孔子想了一會兒,說:“子張過頭了,子夏沒有達到標準。”
子貢接著說:“是不是子張要好些呢?”
孔子說:“過頭了就像沒有達到標準一樣,都是沒有掌握好分寸的表現。”這就是“過猶不及”的出處。
在1583年,藥理學家帕拉斯爾薩斯說:“隻有劑量能決定一種東西沒有毒。”直到今天,這句話仍然不失其意義。從整個社會來說是這樣,對作為個體的每個人來說也是如此,就是人們一般不可須臾離開的食物,也並非總是多多益善。食物如果過多,也可能造成副作用和中毒,正所謂過猶不及。
別讓結果嚇壞他,要求還得逐步提
一位流浪漢手裏抱著一塊石頭,敲開了一戶富人的門。他請求女主人借鍋給他用一下,因為他想煮“石頭湯”喝。女主人無法拒絕這樣簡單的要求,而且也很想見識一下這種從未聽說過的奇怪的石頭湯。於是,在女主人家的灶火上,流浪漢開始煮石頭湯。當鍋裏的水燒開以後,流浪漢請求女主人再給他一點點鹽。這請求同樣是那麼簡單,使女主人無法拒絕。之後,流浪漢用湯勺把湯放到嘴裏嚐了一下,他又請求女主人給這個湯加“少許”胡椒粉,因為這會提升湯的味道……
最後,流浪漢請求女主人給這個湯加一點“微不足道”的肉末,流浪漢說:“這會使這神奇的石頭湯的味道更加鮮美。”湯煮好了,流浪漢把鍋裏的石頭撈出來丟到一旁,而後邀請女主人和他一起享用鍋裏的肉湯。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逐個提出要求,可以使被要求者同意本來不想答應的要求。“逐個”既可以理解為進程的一個個步驟,也可以理解為逐個與對手進行博弈。
博弈的逐步進行,就像演奏手風琴一樣,每一個折疊都會推動或拉動鄰近一個折疊。也正因如此,我們在上麵的故事中已經看到,逐步解決問題,可以成為具有相當威力的博弈武器。
防微杜漸,將危機扼殺在搖籃裏
稻草博弈定律還告訴我們,與其看著事情將來變壞,不如提前遏製這種狀態,在一開始就把它打壓下去。
李林甫為相期間,整日琢磨那些有可能得到皇上重用的人,即他的潛在對手。對於這些人,李林甫絕對不會坐視其發展壯大,而是及時下手,將其發展的機遇扼殺在搖籃裏。
有一天,玄宗駕臨勤政樓。兵部侍郎盧絢正騎馬經過樓下,氣宇軒昂。玄宗見此稱讚道:“真乃偉丈夫也!”李林甫擔心盧絢被皇上重用,便設計阻撓。第二天,李林甫把盧絢的兒子叫來,說:“令尊素有雅望,皇上準備讓他去交、廣(今廣東、廣西一帶)任職。”
盧絢的兒子一聽,到那麼偏遠的地方任職可是一個苦差事,就請李林甫指點該怎麼辦。李林甫說:“可以年老為由,乞求皇上另行安排。”
盧絢聽從李林甫的“指點”,上書奏言自己年老,不堪重用,結果被罷免兵部侍郎之職,出任華州刺史。盧絢到任不久,李林甫又誣其借口有疾而不理政事,使玄宗完全失去對他的好印象,改授其為太子員外詹事。盧絢的前途就這樣讓李林甫給結束了。
中書侍郎嚴挺之是個很才華的人,但是被李林甫排擠出京城。後來,唐玄宗想起他,問李林甫:“嚴挺之現在在哪兒?此人可用。”
李林甫當晚便把嚴挺之的弟弟嚴損之召到府中“敘舊”,說:“皇上對你哥哥很關心,須作一計,入城麵見,當有大用。”他教嚴損之為其兄寫一狀紙,以身體不好為名,請入京就醫。
嚴損之不知是計,反倒心懷感激,一切照辦。李林甫拿著嚴損之寫的狀紙,麵奏玄宗說:“嚴挺之年事已高,近患風疾,急需辭官就醫。”玄宗聽後,別無他法,隻好令嚴挺之去養病了。
李林甫這種損人利己的做法並不可取,但他未雨綢繆的意識,卻可以說是對稻草博弈定律的妙用。
精明的人對自己所處的環境富有洞察力,一旦察覺到對己不利的情況,在看出端倪時就會出手打壓,將其扼殺在搖籃之中。否則,坐視其發展壯大到和自己旗鼓相當,甚至強於自己時,就會養虎為患,一切都來不及。
奸相李林甫的口蜜腹劍、兩麵三刀應遭鄙棄,但是在生活中,學會未雨綢繆,防微杜漸,將一切不利的因素消除在萌芽狀態,將自己的危險降到最低,無疑是明智之舉。
生活的平衡哲理:度
稻草博弈定律也教我們重視度的問題。即使駱駝力量再大,外界施與的負擔也不能超過它的負重極限。而對於人來說,我們給自己的工作壓力也不能超過自己能承受的度,要注意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工作與生活就像你的兩翼,隻有兩翼對稱平衡,你才能夠展翅高飛。埋頭工作時不要忽視生活,也不要因為享受生活而放棄工作。工作與生活雖然有時會起衝突,但並不完全矛盾,處理得當會相得益彰。
1993年3月9日上午,被稱為“桑塔納之心”的上海大眾汽車公司前總經理方宏,一個在外人看來近乎完美的人物,一個成功人士從5樓的辦公室淩空一躍,選擇了死亡。方宏的死在相當長的時間裏使人迷惑不解,有人從其當醫生的妻子口中了解到,方宏死於抑鬱症。
英國心理學家查理斯頓認為,抑鬱症這種病往往襲擊那些最有抱負、最有創意,工作最認真的人。
他們在自己事業一帆風順的時候放棄生命,究其原因,就是因為他們沒有平衡好工作與生活之間的關係,隻知道一味地追求成就,超過了自己的度,結果損害了健康。
隻有工作與生活都成功,才算是真正的成功。假如你隻是事業成功而沒有好好享受生活,你就不可能幸福。工作和生活隻有合二為一,幸福和成功才算真正實現。
有風險不必然有收益:水手博弈定律
一個年輕人在海邊遇見一個水手,他們交談起來。
“你怎麼會如此熱愛海呢?”年輕人問,“那兒彌漫著大霧,又潮又冷,有時還會遇上風暴。”
“是的,但不經常是這樣。有時,海是明亮而美麗的;有時,它是溫柔而恬靜的。但在任何天氣,我都愛海。”水手說。
“當一個水手不是很危險嗎?”年輕人又問。
“雖然危險,不過一個熱愛大海的人,不會過多地考慮那些危險。我們家族的每一個人都愛海。”水手說。
“那你的父親現在在何處呢?”年輕人問。
“他死在了海裏。”
“你的祖父呢?”
“死在了大西洋裏。”
“你的哥哥呢?”
“他在遊泳時,被一條鱷魚吞食了。”
“既然如此,”年輕人接著說,“如果我是你,我就永遠也不到海裏去。”
水手沉默了一會兒,反問道:“那麼,你願意告訴我你父親死在哪兒嗎?”
“啊,他是在床上斷的氣。”年輕人說。
“你的祖父呢?”
“也是死在床上。”
“這樣說來,如果我是你,”水手說,“我就永遠也不到床上去。”
在懦夫的眼裏,幹什麼事情都是危險的;而勇者選擇拚搏奮進,迎難而上。如果生活中沒有風險,也就喪失了一切機遇,機遇的潛力往往與風險成正比,高風險常能帶來大成就。
安於現狀,畏首畏尾,便什麼風景都欣賞不到,即使是待在床上,仍改變不了必死的命運。
生活的多姿多彩、生意的成功,常常屬於那些敢於冒險的人。生命運動從本質上說就是一次探險,如果不主動地迎接風險的挑戰,便被動地等待風險的降臨,而冒險總比墨守成規更有機會讓你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
今日之商戰,風險無處不在,水手博弈定律起著重要作用,企業管理者如果不敢冒險,也隻能接受失敗的命運;員工如果膽小怕事,就不可能獲得成功。風險中肯定有困難,但困難中可能蘊藏著許多機會的種子。
不敢行動的人,何談成功
山洪暴發了,兩個釣魚人被困在河中間的沙磧上。渾濁的水洶湧著,沙磧的麵積在逐漸縮小。
“我們遊過去吧!”第一個釣魚人說,“趁這沙磧還沒有被完全淹沒的時候。”
“我認為,”第二個釣魚人表示意見道,“還是不要冒險的好!因為第一,也許這水不會再漲了;第二,說不定我們會有被營救的機會,誰料得定就沒有小船經過這裏呢?”
他們誰也說服不了誰,於是,各自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
第一個釣魚人下水了。開始,浪頭推著他直往下遊衝去;到了河中心,他被浪頭淹沒,看不見一點蹤影。
留下的釣魚人歎著氣說:“唉!不聽我的勸告,偏要去冒無謂的危險。”
過了一會兒,第一個釣魚人又出現在下遊的水麵,他遊得有些吃力,然而漸漸接近岸邊上。
“他能到達岸上麼?很難說!”第二個釣魚人想,同時張望著有沒有過路的小船來搭救自己。不久,遠處岩邊出現了一個黑點,第一個釣魚人脫離危險了。
這一邊,沙磧已經沒有了,留下的釣魚人已被水淹到胸部了。
“唉,我這回大概完蛋了!”這個釣魚人無可奈何地歎著氣,但隨即又對自己說,“不過,我並不後悔。死在小心謹慎裏總比死在危險裏強!”說完,水就漫過了他的頭頂。
不敢行動的人難以獲得成功,風險往往與成功相伴相隨。哥倫布不航海探險,能登上新大陸嗎?達爾文不親身探險,搜集資料,能完成巨著《進化論》嗎?是的,險中有夷,危中有利。
丹麥著名哲學家愷郭爾說過:“冒險就要擔憂發愁,但是,不冒險就會失落自己。”這話頗為有理。風險常常是與機遇之神結伴同行的,我們必須要有一種冒險精神,這樣才能夠抓住更多的成功的機遇。
“血腥味”最濃的時候,就是風險最大的時候
沒有風險就沒有收益,但有風險也不是一定有收益,如果一味地無視風險,對風險不敏感,就有可能出事。
北極的因紐特人利用當地的氣候條件,發明了一種獨特的捕狼方法:
他們在冰原上鑿一個坑,把一把尖刀的刀柄放進去並略作固定,往刀子上灑上一些鮮血,然後用冰雪把刀子埋好。不一會兒,寒冷的天氣就把小雪堆凍成了一個冰疙瘩。最後,他們再往冰堆上灑一點血,剩下的就隻等到時候來收獲獵物了。
在冰原上四處覓食的餓狼聞到血腥味後,就會來到這個冰疙瘩前,它以為裏麵會有一隻受傷倒斃的小動物,於是用自己的舌頭舔冰堆上的血跡,希望將冰堆舔開,以埋在冰堆裏麵的食物作美餐。不多會兒,它就舔到了刀尖。但這時,它的舌頭因為舔了半天的冰塊,已經被凍得麻木了,沒有了痛覺,隻有嗅覺在告訴它:血腥味越來越濃,美味的食物已經馬上就要到口了。
於是,饑餓的狼繼續用舌頭在刀尖上舔來舔去,它自己的血越流越多,血腥味又刺激著它更加賣力地舔下去……最終,失血過多的狼倒在雪地裏,成為因紐特人的美食。
在這場狼與人的博弈中,人用計讓狼喪失了對風險的警惕,從而“乖乖”躺在了地上。這就提醒我們,在博弈的過程中,要時刻保持對風險的“痛覺”,莫做刀口舔血的狼。
在我們的生活中,風險就像空氣般充斥在我們的周圍,街道、家裏、辦公場所,時時刻刻隱藏著許多我們無法預知的風險。對每一場風險的應對都是我們與他人展開的一場博弈,但更是我們與自身的風險意識的博弈。
有一則廣告上說:你彙款10塊錢,就能得到賺1000塊錢的最佳方式。一位讀者按地址彙去了錢,他得到一封回信,信中隻有一句話:找100個像你這樣的傻瓜。
一位民工模樣的人在街上攔住你,說他挖到了古物而無法出手,以低廉的價格賣給你,你一倒手就能賺多少……你心中暗喜,以為發財的希望就在眼前,可知道真相後才懊悔。其實,他既然能挖到古物,想必他的文物知識比你豐富多了,他無法出手,你就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