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最奇怪的是“死、傷者皆裸體”,為空前罕見的咄咄怪事,令明末清初的名人、學士大惑不解。
例如:有一人被壓傷一腿,赤身露體倒在街邊不能逃走;火光之中,過路的男女皆身無寸縷,一絲不掛,有一婦女邊行邊用瓦片遮擋下身;有的婦女用裹腳帶子遮著下部;有的男女或披半條破褲,或披半塊被單,幾十個人大家相見啼笑皆非。
無宏寺街有女轎過路,炸聲一響,轎頂被狂風掀去,轎內女客全身赤體,隻見她蜷曲蹲在轎內,竟然沒有受傷。她自述,爆炸時黑霧濃煙,好像有誰故意將她的內衣、內褲、外衫、外裙皆脫去。
長班(官僚的侍從)在爆炸時,棕帽、衫褲、鞋襪一霎那間飛得無影無蹤。
屯院內有個文書(明朝稱書手)手執鍬钁站在倒塌的瓦礫上,大喊:“喂,下麵有人嗎?”忽聽下麵有人細聲:“快救救我!”眾人喊:“你在哪裏?”答道:“在這兒。”眾人又問:“你是誰?”答道:“小二姐。”等到將她挖出來一看,哎呀!她竟然赤身裸體,一絲不掛,連裹腳的長布條也沒有,驚得大家目瞪口呆。此時,文書慌忙脫下自己的長衫,將小二姐裹起來,讓她騎一條驢回娘家養傷。
人們的衣服到哪裏去了呢?震後有人發現,有許多衣服被刮到西山,掛在樹上;而落在昌平州教場的衣服成堆。戶部派長班去昌平查驗,長班回來報告,果然衣服、器皿、首飾、金銀、鞋襪俱有。戶部(管民政的機構)張鳳奎將此事寫入奏折向皇帝彙報。
災變後,原本就處在風雨飄搖中的明王朝舉國上下一片慌亂,人心惶惶,朝野震動,怨聲沸騰。有些人認為,這是由於奸臣賊子、閉黨宦官橫行霸道、倒行逆施、貪汙受賄、腐敗成風所招致的“天譴”,“蒼天有眼懲治朱家王朝”;有些人認為,這是由於“上天示儆(警告)天之子”,上書要求皇上“反躬修省”,“萬歲爺”萬般無奈,下了一道“罪已詔”,將自己罵一通,並表示要親自赴太廟恭敬地行慰問神的三牲大禮。他指示所有的“中外臣工”都要穿樸素的服裝,務必竭力虔誠地“洗心辦事”,“痛加反省”,以便期望王朝“長治久安,萬事消洱”。當然這一套理論和行動,純屬自欺欺人,無稽之談。
對於這次巨大災變,明末清初的誌、史書中多認為,起因是“王恭廠災”,意為皇家部隊的火藥庫引起的;也有認為是地震引起的,究竟是不是呢?
王恭廠明中葉一度製造過火藥。古代製造火藥係為兵卒釋放作為聯絡信號,部隊戰鬥實力全靠大刀、長矛等“十八般”武器,並非靠炸彈。王恭廠名不符實,隻是幾個老北京的“四合院”,駐有士兵,其規模都比不上現代中國鄉、鎮辦的鞭炮廠大。即使是四合院內火藥成堆,但中國古時的黑色炸藥威力很小,就算全部點著,也不過將四合院以及周圍的房屋燒光,焚為平地而已,決不會死傷數千數萬人。特別是當時的司禮大監若愚明確記敘,“王恭廠”是負責管營建的皇家部隊後勤部。有錢、糧草、馬匹是真的,也不排除有儲備火藥的庫房,所以將都城災變一起推給王恭廠爆炸是錯誤的。當然,王恭廠也在爆炸範圍內,居住附近的百姓說王恭廠有鐵砂紛紛飛散,但這是在“蘑菇”雲、“靈芝”雲落地之後,衝擊波摧毀了小火藥儲蓄室必然的結果,絕非王恭廠失火引起的災變。史、誌各書如實記載這次災變“不焚寸木”,“焚燎之跡全無”,也完全證明王恭廠是災變的受害者,根本不是災變的罪魁禍首。
罪魁禍首是誰呢?是地震嗎?如今國家地震局、地震出版社皆可用史料、數據證明,當時沒有發生地震。
又有人認為,這個300多年前發生之事的謎底與不明飛行物有關。而比較接近謎底的論證,要數3位美國科學家提出的,是一個由反物質組成的隕石,意外地闖入太陽係,才導致了這場災難。
那麼什麼是反物質呢?世界由物質組成,物質由分子組成,分子由原子組成。原子皆帶電荷,電子帶負電,質子帶正電。但是,有沒有帶正電的電子,帶負電的質子呢?應該有。這樣就構成了反質子、反分子和反物質。
現代物理學家們已經發現了反物質,也計算出“半克”的“反鐵”與半克正鐵相結合產生的爆炸威力,比1945年在日本廣島爆炸的原子彈還要大數倍。不過,仍有許多科學家持反對意見。由此可見,當年北京大爆炸還沒有定論。歐洲版圖幾何圖形之謎
在幾十個世紀以前,人類尚處於石器時代,曾經有人在地麵上設置了幾何圖案一般的網絡。石器時代的許多部落沿著直線建立起聖地。這些直線延伸長達數千米,它們縱橫交錯,共同組成了這個網絡。
1921年6月,英國攝影家阿爾弗雷德·瓦特金斯試圖在地圖上找出一條正好經過一些巨型石碑建築物的最短路線,他想在這些地方拍些照片。在地圖上,他用紅筆圈出他找到的地點,突然,他驚呆了:他所標出的地點都位於一條直線上。走這條路,他幾乎可以如閑庭信步一般信馬由韁。
由於直線上大都是語尾中有ley、lay、lea、leigh的地名,因此他就將此直線命名為“雷線”。
著名的英格蘭斯通亨格石圈位於索爾茲伯裏市的西北。從斯通亨格向石器時代的索爾茲伯裏舊城廢墟連一條線,延長這條線,它通過索爾茲伯裏市的大教堂,然後到達克利伯裏角鬥場和弗蘭肯伯裏野營地,所有這些場所都是史前的人類遺跡,其中索爾茲伯裏城的大教堂原先曾是某個異教舉行儀式的場所。
德國也存在這樣的直線網絡。威斯巴登市北郊有個地方叫內羅堡,以前是異教神廟所在地。從這兒略朝東南方向引一條直線,橫穿威斯巴登市中心,通過美因茨的老城區,穿過沃爾姆斯大教堂,到達施佩耶爾大教堂。
亞琛、法蘭克福、維爾茨堡、紐倫堡以及多瑙施特勞夫位於同一條直線上,直線的終點是瓦哈拉,這條直線總長約300千米。這裏有一座銘記大德意誌豐功偉績的魯姆斯神廟,在傳說中,它是北方之神奧丁的冥府。
由看不見的直線所組成的網絡遍布整個歐洲。斯特拉斯堡南部,北緯48°與49°之間有一條自東向西的直線,它穿過一係列的村莊與城鎮,諸如聖歐蒂爾、巴爾蒙、旺蒂尼、多姆雷米、旺德維爾、如安維爾、楓丹白露、冬布蘭、露茲、貝勒·埃杜阿爾、威爾菲特、沙·特爾、盧普等等,最後到達大西洋上的小島開桑。這條直線並不直接穿過城市與村莊的中心,而是穿過它們郊外巨型石碑的廢墟。
西班牙西北部有個著名的聖地,名叫聖地亞哥·孔波斯特拉。據傳說,查理大帝也曾前往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朝拜,而他所走過的這條路又稱為“星路”。
這條星路位於北緯42°46′,自東向西橫貫整個比利牛斯山脈。在這條路線上所有的村鎮,名稱中均含有“星”的字根。
德語中的“Stem”(星)在拉丁語中為“Stella”,法語中為“Etoile”,西班牙語中則為“Estrella”。現在請看地圖:在軌線東端,是居民點文待耶,它位於盧茲那克附近,接著是比利牛斯山脈南側的埃思迪昂,桑普特一帕斯附近的裏薩拉,潘普洛納附近的裏薩拉加,萊昂山區附近的裏斯亞,每一個村莊的名稱中均含有詞根“星”。最後到達的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的名稱中,也含有這一詞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