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常見疾病食來補7(2 / 3)

術前理想的營養方式是給予全麵均衡的營養素補充,下麵幾點營養飲食原則必須注意:

1高蛋白飲食

外科病人必須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如果飲食中缺乏蛋白質,就會引起營養不良性水腫,對術後傷口愈合及病情恢複不利。高蛋白飲食,就可以糾正因某些疾病引起的蛋白質過度消耗,減少術後並發症,使病人盡快康複。

2高碳水化合物飲食

高碳水化合物飲食可供給足夠的熱能,減少蛋白質消耗,防止低血糖,還可以保護肝細胞免受麻醉劑的損害。此外,還可增強機體抵抗力,增加熱量,以彌補術後因進食不足造成的熱能消耗。

3補充足夠的維生素

維生素C可降低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減少出血,促進組織再生及傷口愈合。維生素K主要參與凝血過程,可減少術中及術後出血。B族維生素缺乏時,會引起代謝障礙,使傷口愈合和耐受力均受到影響。維生素A可促進組織再生,加速傷口愈合。因此,術前一定要多吃富含維生素的水果、蔬菜。

各種心髒手術前的營養攝入和調理

各種心髒術後病人的手術創傷降低了免疫功能,增加了機體對病原微生物的易感性,因此心髒病人在術前的膳食營養問題直接關係到病人對手術的耐受性和術後的恢複。

對於一些肥胖者來說,在術前“大補”隻會影響傷口的愈合。而一些心髒病人還會存在一些其他疾病,糖尿病、消化道疾病和體質消瘦者,都要在術前進行充分、均衡的營養攝入和調理。

幾種心髒病人術前飲食注意事項:

1風心病人

如果患者營養狀況良好,蛋白質可按每公斤體重給予11~12克的攝入量(即:50公斤重的人每天蛋白質的攝入量為50克左右)。如果營養不良,可增至每公斤體重15~2克。

2先心病人

此類病人因屬於先天性心髒畸形,一般情況下需要攝取充足的營養。

3冠心病人

應嚴格控製膽固醇的攝入,蛋黃、魚卵、奶油、動物內髒、海鮮類含膽固醇較高的應該適量控製。糖類物質應嚴格控製。

4體外循環瓣膜替換術的病人

此類病人由於手術帶來的創傷及體外循環過程中,低溫、血液稀釋等降低了病人的免疫機製,術前需要攝入充足、合理的營養。

胃切除手術後病人的飲食調治

胃腫瘤、胃潰瘍大出血以及幽門梗阻時,因治療的需要,常采取胃切除手術。手術後,胃腔變小,胃的結構發生了變化,胃的正常生理功能受到影響,往往出現胃納不佳,飯後飽脹,導致消化吸收功能紊亂。因此,這時的飲食調治就顯得格外重要。

做過胃切除術後,病人一般在1~3天內逐漸恢複腸道功能。當腸內氣體從肛門排出後,就可進食少量清流食,如米汁、稀藕粉、蜂蜜水、麵湯、青菜湯等,每次飲用100~150毫升,每日飲服6~7次。3~5天後應改為流食,如大米粥、小米粥、雞蛋湯、蒸蛋羹、雞蛋麵糊等,每日吃5~6次。

術後1周可吃半流質飲食,如麵條、餛飩、小米紅棗粥、小籠包子、麵包、蘇打餅幹、燴豆腐、清蒸魚、燴鮮嫩菜末等。

傷口愈合、精神好轉、消化功能良好、大便正常之時,可吃容易消化的軟食,如饅頭、包子、軟米飯、炒肉末青菜等,宜少食多餐。總之,胃切除術後,病人在6~12個月內,仍要堅持飲食調治,不能掉以輕心。一般應遵循以下飲食原則:

1要堅持少食多餐,每頓少吃一點,一天4~5餐,以適應胃容納不足的特點。千萬不可暴飲暴食。

2要細嚼慢咽,促進消化。患者手術後,胃的研磨功能缺乏,所以牙齒的咀嚼功能應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對於較粗糙不易消化的食物,更應細嚼慢咽;如要進食湯類或飲料,應注意幹稀分開,並盡量在餐前或餐後30分鍾進食湯類,以預防食物過快排出影響消化吸收;進食時可采取平臥位,或進餐後側臥位休息以延長食物的排空時間,使其完全消化吸收。

3防止貧血。胃切除術後,由於胃酸減少,小腸上端蠕動加快,擾亂了消化生理功能,從而影響了蛋白質與鐵質的吸收,因而易發生缺鐵性貧血。因此,病人可適當多吃些瘦肉、魚蝦、動物血、動物肝、動物腎、蛋黃、豆製品以及大棗、綠葉菜、芝麻醬等富含蛋白及鐵質的食品。

4由於胃的生理功能減弱,平時勿食生冷、堅硬及粗纖維多的食物,忌吃辛辣刺激性強的調味品,如胡椒、芥末等,嚴禁飲烈性酒。

膽結石手術後的營養調理原則

術後24小時完全禁食,由靜脈注射葡萄糖、電解質和維生素等以維持營養。當腸道蠕動恢複,不腹脹,並有食欲時,可進些低脂肪清淡流食,之後逐步過渡到易於消化的低脂肪半流質飲食和低脂肪(少渣)軟食。

營養調理原則如下:

1熱能供應要能滿足生理需要,但要防止熱能供應過多,一般為7560~8400千焦。不過要根據病人身體的具體情況區別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