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俞敏洪所說,新東方是自己出國夢想的“廢墟”上,長出的一棵新苗,一次次絕望境遇的突圍,讓它茁壯成長,並成為一棵枝繁葉茂的希望之樹。事實上,新東方的整個創辦過程就是從一點點的希望做起,最後不斷擴大希望的過程。像俞敏洪所堅持的一樣:哪怕是最沒有希望的事情,隻要有一個勇敢者堅持去做,到最後就會成為希望。

後來,俞敏洪將“從絕望中尋找希望,人生終將輝煌!”定為新東方學校的校訓。新東方上市之後,有人曾認為這一校訓已經不適應了,建議俞敏洪修改校訓,但俞敏洪堅持不改,並且後來還將新東方校訓進行了擴展:追求卓越,挑戰極限,從絕望中尋找希望,人生終將輝煌!

經過在絕望與希望中無數次的掙紮,俞敏洪得出這樣的結論: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除非你不去想“希望”和“絕望”這兩個詞,一旦你想到“希望”和“絕望”這兩個詞,你想得更多的是你生活中絕望的一麵,可以說我們生活的80%~90%是由絕望組成的,而你保持精神不垮就是要從這種絕望中找到一線希望。

拓展透析

人生之中,困難與挫折在所難免,很多時候甚至讓人感覺到絕望。但阻礙我們的往往不是這些困難本身,而是我們自己的想法。遇到困難便退縮不前,手足無措,這樣的人永遠不會觸摸到希望的陽光;而在困難麵前,敢於突破、不斷尋找希望的人,才能領略到柳暗花明處的風景。

很多時候,絕望中的希望就如同陽光藏在烏雲背後一樣,那些被烏雲遮住雙眼的人,如果能夠撥開眼前的重重迷霧,跳過內心自我設置的樊籬,便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在絕望的黑暗之中,看到希望的光芒。

日本商界有位著名的企業家坪內寺夫,他是一個不會被困難嚇倒,很善於在“絕處”找尋新希望、新出路的人。在坪內寺夫手裏,許多瀕臨倒閉的企業,被重新發掘出存活和發展的價值,最終又起死回生。

來島造船公司曾經有過三年的停產,三年後已是負債累累,這期間也有人想挽救來島造船公司,可是均無果而終。後來,在住友財團的請求下,坪內寺夫買下了來島公司,並開始在來島公司看似絕望的未來中,尋找讓其複活的新希望。

坪內寺夫最先做的工作是進行深入細致的市場調查。他發現來島不能與三菱、石川島等大企業相比,於是就考慮專門做小漁民的生意。這樣,在業務上就避免了與大企業的衝突,同時也可以拓展自己的領域。然後,坪內寺夫采取了三個措施。

第一,當時日本盛行夫妻二人駕一艘機帆船出海捕魚的作業方式,政府又規定500噸以上的船必須聘請考試合格的船員、船長。小漁民肯定聘不起,也不願意聘。坪內就把他生產的新漁船定為499噸,這就使購船的漁民省去了許多審批手續,買的人就大大增多。

第二,坪內寺夫考慮到許多漁民比較窮,無法一次性買下一艘漁船。坪內寺夫就推出5年內分期付款的方法,使多數漁民都有能力購置新船。

第三,又由於漁民平日都在船上,四處漂泊,隻有節日才在家裏休息。坪內寺夫就發動全體員工在節日期間分頭深入各個漁村,挨家挨戶地推銷。

通過這些措施,來島公司生產的新漁船銷售得很快。這樣,不僅有力地促進了愛媛縣的漁業生產,使之很快成為日本第二大捕魚縣,而且來島也起死回生,迅速發展壯大。短短8年,來島造船量躍居日本造船業的第五位,世界船業的第二十二位。

停產三年、負債累累的來島造船公司,是一座絕望的大山,能夠挽救它,必須不畏困難,努力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從絕望的大山上,勇敢地砍下希望的石頭。盡管當時的來島公司前途迷霧重重,大家都隻看見一片黑暗,坪內寺夫卻發現了它的希望所在:發揮來島公司的強項,避開硬碰硬的競爭衝突,才能挽救來島造船公司並使之發展壯大。

其實,困難和絕望像迷霧一樣,迷惑的隻是那些內心懦弱、不去尋求突破的失敗者;而對成功者來說,它們隻是找尋陽光道路上的一層薄霧,不足為懼。後者會選擇在絕望的大山壓來時,不去推諉、抱怨、絕望,而是肯定自己、相信自己,選擇用堅強的意誌和不懈的努力去尋找方法。

因此,沒有絕望的事,隻有絕望的人。那些最終能讓生命輝煌的人,會始終堅信:眼前的迷霧隻是暫時的,任何事情都能夠解決,隻要不被眼前的“絕望”嚇倒,一步一步整理思路,就能夠“守得雲開見月明”,看到希望的光亮和成功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