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在絕望中尋找希望1

第一章 絕望是大山,希望是石頭

哪怕是沒有任何希望的事情,隻要有一個勇敢者堅持去做,到最後就會成為希望。

我最喜歡的是讀書和教書,但是假如我隻是會讀書、教書,別的事情都不去做,新東方也就不會有今天的發展。所以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你不斷努力的結果。當你碰到困難的時候,不要把它想象成不可克服的困難。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困難是不可克服的,隻要你勇於麵對困難,想象著戰勝困難後的喜悅,你就會充滿信心和力量。

新東方的“在絕望中尋找希望”這句話,跟美國著名的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所說的話是一樣的。他在著名的演講“I Have a Dream”中說了一句話:“With this faith we will be able to hew out of the mountain of despair a stone of hope (懷著這個信念,我們要從絕望的大山中,砍出一塊希望的石頭)。”

請記住了,絕望是大山,希望是石頭,但是隻要你能砍出一塊希望的石頭,你就有了希望。在馬丁?路德?金的時代,直到他被暗殺為止,黑人在美國是沒有任何社會地位可言的,所謂的“黑人解放”隻是句口號而已。黑人坐車不讓坐,去飯店吃飯不讓吃,電影院不讓進,到處都是讓黑人絕望的景象。正是像馬丁?路德?金這樣的人,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美國黑人今天在美國社會中的平等地位。

哪怕是沒有任何希望的事情,隻要有一個勇敢者堅持去做,到最後就會成為希望。凡是我身邊想要出國的人,隻要堅持往下走,我發現最後沒有走不了的。真正走不了的人是聯係了一年或者兩年就放棄了的。兩年在你的生命長河中算什麼?為了一個偉大的目標,我們努力個三年五年並不算長。

——摘自《挺立在孤獨、失敗與屈辱的廢墟上》

背景分析

“絕望”與“希望”是俞敏洪在演講中經常提到的兩個詞語。在他看來,不管是自己在年少時代的坎坷經曆,還是創辦新東方的艱難曆程,都可以用“在絕望中尋找希望”來形容。

1962年10月15日,俞敏洪出生於江蘇江陰一個農民家庭。他在中關村新東方大廈的辦公室裏還掛著當年農村老家那間破舊故居的照片。在一片長著荒草的土地上,立著兩間搖搖欲墜的破瓦房,那就是俞敏洪在江蘇省江陰農村的老家。俞敏洪掛出這張照片,為的是永遠記住那段艱苦的歲月。

1978年至1980年三年間,俞敏洪經曆三次高考,他用堅持和毅力,衝破兩次失敗的阻攔,最後考上了北京大學西語係。但是進入北大,也是俞敏洪痛苦的開始。在班上,俞敏洪是唯一從農村來的孩子,他不會說普通話,班會上自我介紹時被同學嘲笑成是在說鳥語;分班時,從A班被調到最差的C班;大三時患上肺結核休學一年,人變得更加瘦削;大學讀了五年,拚命努力,卻一直是班上後五名的差生……

1985年大學畢業後,俞敏洪留校成了北大的一名教師,接下來便是6年多平淡的教書生活。期間,周圍的朋友們都陸續出國,俞敏洪也開始為自己的出國夢努力。在1988年,俞敏洪開始刻苦攻讀TOEFL和GRE,最終以高分通過了托福考試。

但就在俞敏洪全力以赴為出國做準備時,出現了一件讓他始料未及的事:1989年,美國方麵一改前幾年的做法,開始對中國采取緊縮留學政策。此後的兩年裏,中國赴美留學人數大減,再加上俞敏洪在北大學習成績並不算優秀,赴美留學的夢想即將付諸東流。

對於此事,俞敏洪回憶說:“1988年開始聯係,遇上了1989年。1989年以後,1990、1991年剛好是美國錄取中國學生人數急劇下降的兩年,所以我拿到了美國一些大學的錄取通知單,但是沒有獎學金。當時我一窮二白,美國最低學費也得2萬塊錢,當時相當於人民幣12萬,而我當時在北大的工資是100多塊錢,怎麼可能呢?”算下來,在美國讀書4年的學費,是俞敏洪222年的工資。因此,從1988年到1991年,俞敏洪的出國夢在拚命努力了三年多之後,還是沒能順利實現。

後來俞敏洪在校外開設培訓班,受到北大的處分,因這一沉重的打擊而倍感鬱悶和屈辱的俞敏洪,決定離開北大。在他離開的第二天,北大就立即收回了分給他的宿舍。轉眼間,工作沒有了,住房沒有了,沒有容身之所的俞敏洪和妻子,隻能四處尋找房子。最後,為了節省支出,俞敏洪租住在北京市郊六郎莊農民的平房裏,靠給房東的孩子輔導功課來抵消房租。那時的條件很艱苦,但對於俞敏洪而言,總算有了一個落腳之地,他萬分感激。

正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這種近乎讓人絕望的境地,反而激發出了俞敏洪尋找希望的巨大力量。由於已經在教學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俞敏洪決定投身英語培訓行業,放手一搏,在絕望的大山中,砍出希望的石頭——創辦自己的英語培訓班。隻是連他自己都沒想到,這一塊希望的石頭,後來竟然如此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