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才有事(三)第二十八章 適當渲泄來緩解壓力
不要被過重壓力所累,不堪重負時要學會讓自己輕鬆。生活在當今社會的人們,每時每刻都會麵對各種各樣的壓力,適當的壓力可以催人奮進,而壓力過大,又無法適時緩解時,久而久之就容易使人崩潰。
中年知識分子英年早逝,已成為今日社會關注的一個焦點。1982年,當科技界兩位中年專家蔣築英和羅健夫因積勞成疾溘然長逝後,曾在知識界乃至社會各階層引起強烈的震撼。幾年過去,一批中青年科學家、工程師、作家、藝術家、教授、醫師相繼病故。張廣厚、鍾家慶、董澤清、曾慶豐、熊堯、莫應豐、鮑昌、金乃千、施光南、路遙、鄒誌安等。他們的年齡大都在50歲上下,以《人生》、《平凡的世界》等名作享譽文壇的路遙才僅僅42歲。
《光明日報》發表過該報副總編徐光聲的一篇文章統計,不到二年半的時間,《光明日報》第二版共刊出具有副高以上職稱的知識分子逝世消息72組,逝世者452人,其中不足60歲者87人,超過五分之一。
為什麼有這麼多的正當發光發熱的中年知識分子過早地去世了呢?
經濟待遇低,生活水平差,生活負擔重,是造成中年知識分子早逝的一個客觀原因。但我們應該承認: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整個國家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年知識分子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高,雖然橫向比較,他們仍是"貧困戶"。尤其是近年來黨對知識分子政策的進一步落實,使他們在住房、工資、子女入學、就業等方麵都有明顯改善。應該說,單單是物質生活的清貧,對於已經習慣這種清貧的中年知識分子來說,並不直接構成生命的威脅。中年知識分子早逝最主要的原因來自自身,來自他們渴望事業成功的緊迫感、危機感、心理與工作的壓力,和"雇傭自己"的超負荷的勞累。
隨著年齡的增長,麵對著日益激烈的競爭,年輕人的後來居上,以及社會與他人的角色期待,這一切使中年人在事業成功方麵充滿了危機感、緊迫感、焦灼感,他們在前進的道路上絲毫不敢懈怠,一種"來日不多"的情結時時纏繞著他們,驅動著他們去拚命地工作。事業心強的中年人大多處於這種狀態,無論走紅道、黃道、白道,他們都需要既和時間賽跑,又和青年人賽跑,他們總是自覺地給自己加碼,擰緊生命的發條。在這充滿競爭的時代,雖然許多青年人也在拚命奮鬥,但他們同時又奉行"盡力工作,盡情享受"的人生哲學,常常"瀟灑走一回","過把癮就死",而中年人卻很難具有這份放鬆和瀟灑。與其說這是時間因素,毋寧說是心理因素,事業危機的巨大的、無形的壓力時時在壓迫著中年人。為了那既具體又抽象、既現實又渺茫、既是目的又是過程的事業,他們自覺地抑製自己的許多情感欲望、衝動,放棄許多常人的生活情趣和娛樂,過著單調、乏味、沉重、緊張的生活。從理論上講,對事業的追求應該使自己的人生更豐富、更充滿樂趣,但實際上,由於諸多主客觀條件的製約、局限,中年人在事業成功與享受生活兩者之間是很難統一、協調的。卡耐基曾強調:"我所說的人生四十以後的'美滿生活",並不是指著'職業'上有何成就!更不是指著'謀生技術'上有何進展!我是說每個人努力到結果,心靈上必可得到安慰!""人到四十以後,最好能將他的'職業'置之度外!"遺憾的是,當代大多數中年人無法達到這種境界,他們的奮鬥既是為了"事業",也是為了"職業"、"謀生技術",既有使命感,又有著明確的功利目的,既是為了自我實現的需要,也是為了世俗利益的獲得,因此,他們很難以一種超脫的、得之不喜、失之不憂的態度,一種悠然自得的心境去對待成功與失敗,他們活得很累,輕鬆不起來。
而另一方麵,現實生活的壓力與誘惑又使他們很難專心致誌地去幹自己的事業,既要應付實際的生活負擔,又要在事業上又有成就,麵麵俱到使得他們處於超負荷的運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