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才有事(三)第十一章 輝煌出自厚積薄發(1 / 2)

有人才有事(三)第十一章 輝煌出自厚積薄發

海不辭細流,故成其深;山不辭土石,故成其高;主不厭人,故成其眾,士不厭學,故成其聖。成功的故事和傳說常常會使人產生錯誤的認識,使一些人相信成功是突發的或偶然的。實際上,那些一舉成名的故事背後都有一個積累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是十分重要的,因為這才是成功的關鍵所在。

我們中國人愛看類似窮書生考中狀元的故事,從此書中的"萬鍾栗,顏如玉"都歸他所有。這對我們就隻看到了光環,光環背後的十年寒窗,囊螢映雪,鑿壁偷光,懸梁刺股的過程就看不到了。而光環中的人卻深知那個積累的過程多麼重要。

我們的體育健兒在奧運會上奪冠,在領獎台上,麵對國歌奏起,國旗升起,他們常常激動不已,熱淚盈眶。我敢說,這時他們更多想到的一定是平日訓練的艱辛。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成功的過程是一步一個腳印走過來的。那些看似幸運的成功也不例外,橡膠加工技術的發明就是個好例子。

橡膠從18世紀傳入歐洲之後,一直沒有太大用處,開始隻做擦鉛筆字的"橡皮"。

到了1823年,有人才發明了一種在兩層布中間夾一層橡膠而製成的防雨衣,但它還有個缺點:在熱天會變得像膠一樣的粘,冷天又會變得像皮革一樣硬。

美國的古德意爾為了改變橡膠這一缺點,堅持多年的研究,進行無數次實驗,始終沒在找到奧秘。

直到1839年的一天,他在一次實驗中,由於不小心將橡膠和硫磺的混合物偶然跌落在很燙的爐子上,他隨即拿起工具從爐子上刮這種混合物,結果一個意外的現象發生了,刮下的橡膠雖然滾燙,卻一點也不粘,且具有柔軟而富有彈性的特性。

他進一步反複實驗,改變橡膠和硫磺的比例,終於發明了橡膠加工的硫化技術。這大大提高了橡膠的使用價值,為以後發展的橡膠工業奠定了基礎。

古德意爾的成功,看似偶然的、意外的,但如果沒有堅持了多年的研究,進行無數次實驗的積累,決不會有這一次的"偶然"的成功,不管這個"偶然"多麼具有戲劇性。

科學界有一個故事更有戲劇性,那就是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發現元素周期表的故事。

"安東,"門捷列夫叫來了仆人:"到實驗室去找幾張厚紙,把它們連筐一起拿來。"

安東走出來,莫名其妙。

"幫我把它剪開。"門捷列夫在紙上打了很多方格子,然後動手剪著厚紙。"所有的卡片都要像撲克牌的紙一樣大小,我要在上麵寫字。"

一堆整整齊齊的卡片做好了。門捷列夫在書桌前一直工作到深夜。他細心地把每種元素的各種性質,包括元素名稱、符號、原子量、顏色、比重、比合價、化合物的化學式及主要特性等等都寫在一張卡片上,就像撲克牌一樣。

這時門捷列夫的好友,彼得堡大學地質學教授依諾斯特蘭采夫來拜訪他。

"您在忙什麼呀?"依諾斯特蘭采夫見門捷列夫手裏拿著撲克牌的卡片,神情有些鬱悶地站在書桌旁邊,於是就問他:"在玩牌嗎?"

別人在玩撲克牌的時候,或是興高采烈,或是漫不經心,可是沒有人會像門捷列夫這樣煞費苦心、絞盡腦汁的!

門捷列夫向依諾斯特蘭采夫說起了他的工作,最後,他有點沉痛地補充道:"一切都已經想好了,可還是不能製成表。"

一張小小的卡片在門捷列夫手裏就好像一塊塊鐵板一樣沉重,他每拿起或放下一張卡片都像要費很大的力氣。他先像德貝萊納那樣把卡片按元素的原子量大小分成三組排列起來......可是毫無結果。門捷列夫打亂了這種排法,重新按原子量大小把卡片排成一行,於是就得到了一組新的組合行列。

可以看出,在這一行元素排成的隊伍中,除了鈹以外,其他元素的確排得很有規律;隨著原子量一個比一個增大,化合價從+1逐漸增大,然後又回到+1;元素的性質也是從強金屬性逐漸向非金屬性過流,從而形成了一個周期性的變化。可惜鈹破壞了這個次序,從化合價來講,在+4和+5之中都插入了一個+3,看上去總讓人感到很別扭,不那麼完美。是鈹不應該在這個位置上呢?還是元素之間並沒有隨原子量遞增而出現性質遞變的規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