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歡迎來到2073(3 / 3)

2074年1月底,Enterprise號將抵達火星大氣層。8位飛行員將乘坐Eagle-2073飛行器到達火星表麵。他們將前往由機器人早已建造完成的居住地休整和獲取科學探索設備,並在那裏生活一年半。期間,他們將進行科學研究,同時,由於火星大氣中存在二氧化碳氣體,他們也可以製造碳氫燃料重返地球。

天外來客近在眼前?

我們是宇宙中唯一的生物嗎?長久以來人們都不這樣認為。自從2002年發現第一顆係外行星以來,成千上萬的人開始猜想另一個地球的存在,一顆位置合適的類地球行星,表麵溫度既不太高也不太低,有液態水,也就是說有產生生命的可能。在2073年,科學家應該已經選中地球的一個近親行星,發射太空自動探測裝置到這個星球上收集它的特征數據。這些數據將由這些人的孩子們收集研究,因為這顆行星離地球5億億公裏遠,需要半個世紀才能傳回數據。總之,想得到外星生命的真憑實據還需要幾代人的時間。

海底房屋?

早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法國建築師雅克·羅格裏就開始幻想,未來由於人口激增,一些人在陸地上沒有居所,他將為這些人建造海底居住地,他甚至給這些人起了名字——“梅裏安人”。沒有任何人能抵擋永久占領海底資源、生活在海地兩萬裏這個念頭。海洋基本上還是一個從未探索過的世界。一種名叫Sea Orbiter的海洋航行工具已於2013年開工建設,這個航行器將隨洋流航行,船上將有20多名研究人員。羅格裏預言中的梅裏安城長900米、寬500米,形狀像蝠鱝。它將容納7000人,利用海洋可再生資源為能源,因此是自給自足的。羅格裏當年說,希望自己的設想能在“60年後”實現。如今,技術已經沒有問題,還需要得到政治支持和資金支持。

再也不需要屏幕了?

在空氣中模糊不見,與空氣融為一體,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也不覺累贅……工程師們靈感不斷,他們幾乎就要毀掉顯示屏了。如果物理媒介終將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觸摸不到的氧分子,那麼顯示屏肯定沒有未來。如今,纖薄的液晶顯示屏已經全麵取代了笨重的顯像管顯示屏,屏幕仍將繼續瘦身並最終消失不見,隻剩在空氣中懸浮的畫麵。日本Burton公司已經通過每秒50000粒的激光技術實現在空氣中的3D動畫投影。盡管成像形狀還很一般,顏色也僅限於藍色或綠色,但是構想已經存在。另一家俄羅斯公司的Displair技術能在水霧牆上形成圖像,色彩更加豐富。這一技術支持觸控,能夠像在蘋果手機上一樣,用手指擴大或縮小影像。當然,現在還遠沒有實現高清投影,湯姆·克魯斯在電影《少數派報告》中操縱的全息顯示係統仍是人類對於PC顯示和操作係統的終極夢想。

隱身?如你所願!

隱身可以實現。物理學家正在研究“隱身鬥篷”。通過改變波長,他們成功地讓一個物體躲過了雷達的“視野”。美國和加拿大軍隊正在試驗一種神秘的材料,它采取納米技術,利用光學原理,能夠彎曲光線,使光線繞過物體而不被反射。

未來的出行方式:

會飛的汽車“Yee”

這隻奇怪的鳥還沒有飛就已經讓人憧憬了。這個模型是中國華南理工大學的三個中國設計師設計的,既能在陸地上跑也能在天上飛。它展開機翼,後麵的兩個輪子會轉換到兩側在空中充當推進器。Yee很實用,它采用替代能源作為燃料,使用可再生材料製造,幹淨環保。

摩托直升機Pal-V

這輛空氣流線型三輪摩托車車頂有一個巨大的可折疊螺旋槳,車身後有一個推進螺旋槳,集汽車的舒適和摩托的敏捷於一身。此外,它還能飛!這個交通工具是荷蘭人的構想,預計在2014年開始出售,價格為25萬歐元。它能容納一個駕駛員和一名乘客,最高時速可達180公裏。

超音速飛機Zehst

它隻需兩小時就能從巴黎飛到東京,而且沒有汙染:這就是歐洲宇航防務集團(EADS)想要打造的超音速飛機,一半飛機、一半火箭。它將像飛機一樣起飛,使用渦輪噴氣發動機驅動,采用綠色燃料作為能源。之後,它會像火箭一樣以氫氣和氧氣發動機驅動,飛行高度能達到32千米。因此,機上的50到100名乘客其實是在平流層飛行,能夠搖動的座椅不會讓乘客產生不適感。預計2020年將推出樣機,2050年投入商業運營。

世界

普通話將取代英語嗎?

人們展望未來時總持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現有趨勢將會延續,根據這一邏輯,如果問到60年後世界上的主導語言,答案不言而喻:當然是英語。英語擁有穩坐第一把交椅的種種王牌:語言輻射五大洲、世界第一大經濟和軍事強國——美國的巨大影響力、其文化產業的強勢碾壓。

然而還有第二種假設存在:與過去決裂。基於此,有些人認為普通話會成為世界上新的主導語言。錯:一個僅在一國使用的語言,即使這個國家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沒有任何機會成為世界主導語言,尤其是在中國還沒有成為一個真正的文化強國時更不可能。

因此,英語唯一的真正對手叫做語言多樣性。未來,西班牙語、阿拉伯語、法語、葡萄牙語將與普通話並肩合作,共同抵禦英語的浪潮。

未來的世界將有多少個國家?

1945年聯合國成立時有51個成員國,10年後成員國數目為76個,1965年增加到117個,1975年,144個……今天,聯合國成員國數量為193個。這是未來給我們的預示嗎?很難說,但是這一趨勢卻是不能否認的。在利比亞、敘利亞、突尼斯,革命運動在各省掀起。在未來,敘利亞的什葉派、伊拉克的庫爾德人以及利比亞的昔蘭尼加居民會建立起自己的領土並成立自治國家嗎?不排除這個可能。在西班牙的加泰羅尼亞、英國的蘇格蘭、斯裏蘭卡的泰米爾等地區,分離主義運動似乎不斷增多並且越來越有組織性(明顯多虧互聯網)。相對地,20世紀的重新統一現象——如德國、越南、也門等卻很少。樂觀者在新國家崛起的現象中看到了民族解放的信號,而悲觀者則從中覺察到一個令人不安的隱患:國家不能為每個公民“打造一個空間”。

未來戰爭還需要士兵嗎?

近幾年來,在阿富汗、巴基斯坦或是也門的上空,無人機已經取代人類執行遠程監控及殺敵任務。不需20年,這些遙控飛行器就能全麵投入戰鬥。此外,各種機器人也將執行更多的任務。“但技術的未來並不是戰爭的未來”,美國戰略專家科林·格雷說,“因為戰爭將始終是人類意願的交鋒,人類的衝突將一如既往在人類生存的地方得到解決。”哪怕未來的機器人有能力作戰,它們也絕對不能夠獨自下達政治命令。隻要是人類生存的地方,人類將親自進行防衛和戰爭。

未來的邊境將是什麼樣子?

想知道邊境用來幹什麼,就要思考國家的作用和本質。在後國家時代,哨所與海關將會成為一段懷舊的回憶。商品和人員的自由流通將戰勝邊檢人員,從開普敦到開羅、從火地島到巴芬島,一路暢通。檢查工作將在預訂飛機票,或在集裝箱中轉時完成。人們皮下將植入RFID(射頻鑒定)芯片,國家僑民或合法登陸人員將很容易被鑒別出來,同樣,非法人員也能被輕易認出。今天要在申根區重新進行公路邊檢已經不可能了:誰能忍受好幾個小時的交通堵塞?沒有任何經濟能在這種堵塞中存活。在2073年沒有邊境的世界裏,隻會有兩種例外。一種是島國,那裏的入境點很少,因此可以很容易地進行身份鑒別,光輝的大不列顛可以繼續孤獨地清高下去。另一種極端是某些專製國家,可能在那兒,什麼都不會改變。

非洲會變富嗎?

黑色大陸非洲經濟起飛勢不可擋,這類預言如今非常流行。深受經濟衰退折磨的西方國家四處規劃異乎尋常的增長率,感覺飄飄欲仙。但是,預言從不能養活任何人。南非和尼日利亞是非洲經濟奇跡的火車頭,然而從政治和民生層麵看,它們還是根基不穩的巨人。非洲是人類起源的大陸,這裏的人口飛速增長,本世紀中期人口達到20億左右。然而人口的增加並不能拯救這裏,除非新增人口能夠擁有工作和購買力。很抱歉破壞這一令人沉醉的預言,但非洲需要的絕不是盲目的樂觀,而是實幹的國家、切實的投資。非洲就像一個發展不協調的艦隊,當中有一小撮驕傲的武裝商船正駛向繁榮的彼岸,另外還有一大批勉勉強強在暗礁中搖櫓的駁船,噢,還有一些犧牲在了海難中。

民主仍將是普遍模式嗎?

近幾年來,民主似乎喪失了部分吸引力。原因何在?美國的政治無力加之歐盟及歐元區的種種擔憂對民主國家很不利,與此同時,中國的發展取得了更好的成績。民主最大的威脅來自於民主本身,因為經濟全球化減少了國家政府的活動空間,它們失去了部分滿足人民要求的能力,然而全球化的經濟想要變得更好就需要更強大的國家政府。

60年後以色列還會存在嗎?

隻要聯合國還在,以色列就會繼續存在,除非當地出現一場大變動。真正的問題應該是:未來的以色列將是什麼麵孔?是一個符合以色列國宗旨、多數為猶太人的民主國家?又或者,因不能實現與巴勒斯坦關係正常化,而變成一個極端統治國家?在未來,阿拉伯之春會不會成為伊斯蘭之夏?以色列有可能與伊斯蘭教和諧共處,因為伊斯蘭教不一定崇戰尚武。

以色列的深層利益在於結束對巴勒斯坦地區的占領,然後才是與鄰國建立和平關係。解放巴勒斯坦地區,還需要克服另一個重大的缺陷:政治階層無人可用。以色列社會在學術、經濟、軍事等各方麵培養了大批傑出精英,而政治領域卻除外。以色列國會的智慧水平實在可憐,在這樣的政府領導下,其與巴勒斯坦關係的惡化無法阻止。當有一天約旦河西岸的人口到達一百萬時,就必須與所有的地區規定說再見了。德國人能夠等來柏林牆的倒塌,以色列人也必定能夠看到領土爭端的解決,他們向往著正常的生活,希望能在特拉維夫-雅法街頭悠閑地散步。這正是希望所在。

海灣國家如何應對後石油時代?

今天,海灣國家坐擁世界石油儲量的一半左右,僅沙特阿拉伯一國就集中了世界石油儲量的19%。但是,天賜財富並不是永久的,沒有人會懷疑石油消費將會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其他能源,正如20世紀煤炭所經曆過的一樣。根據標普公司最近的一份報告,沙特阿拉伯將再從石油中獲利70年,而科威特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能再獲益90年。

然而,海灣地區國家早已經開始為後石油時代做準備了。阿聯酋政府已經花了四年時間來實現電力能源的多樣化:與法國道達爾公司合作建成世界上最大的集中式太陽能發電站Shams1。沙特阿拉伯製定了目標,將870億歐元投入到太陽能的開發,1700萬千瓦的新建核反應堆將在未來20年間建成。

後石油時代也會帶來政治層麵的影響。如今,海灣國家的領導者更傾向於為人民提供慷慨的補助以“購買社會和平”,而不是投資教育或是致力於培養合格的、有生產力的勞動力。這種政策早晚會到達極限。正在大力發展城市和建設迪拜港的阿聯酋指出了道路:在阿聯酋,約三分之二的國民經濟依靠的是商業和旅遊業。

[譯自法國《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