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走進波茨坦會議(1)(2 / 3)

但是經過三方激烈的討價還價,會議還是達成了一些協議,對管製德國、解除德國武裝、重建德國民主政治生活、歐洲領土變更以及戰爭賠款等問題作出了具體規定。

波茨坦會議期間通過了著名的《波茨坦公告》。《波茨坦公告》共13條,斯大林雖然參與了該協定的製定,但由於蘇聯當時尚未對日本宣戰,因此沒有簽字。而中國政府雖未參加討論,但事前征得中國政府的同意,故公告以美、英、中三國共同宣言的形式公布。8月8日蘇聯對日本宣戰,並在公告上簽字,《波茨坦公告》成為四國對日共同宣言。公告的內容是:盟國將予日本以最後打擊,直至停止抵抗;日本政府應立即宣布所有武裝部隊無條件投降;重申《開羅宣言》的條件必須實施。日本投降後,其主權隻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由盟國指定的島嶼;軍隊完全解除武裝;戰犯交付審判;日本政府必須尊重人權,保障宗教、言論和思想自由;不得保有可供重新武裝作戰的工業,但容許保持其經濟所需和能償付貨物賠款之工業,準其獲得原料和資源,參加國際貿易;在上述目的達到和成立和平責任政府後,盟國占領軍立即撤退。

波茨坦會議是戰時蘇、美、英三國首腦最後一次會議,對迫使日本早日投降,鞏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成果,起了積極作用。但會上蘇聯與西方國家之間在國際事務中的分歧和矛盾已有明顯表現,這對戰後國際關係格局的發展有重大影響。

選舉失利

二戰結束後,英國戰時內閣也就必須解散了。這樣一來,忙於處理戰後問題的丘吉爾也不得不麵對另一項重要挑戰——全國大選。就是在這次丘吉爾原本自信滿滿的大選中,丘吉爾失去了他的首相職位。

德國投降之後,聯合內閣的繼續存在就成了問題。本屆政府已持續執政五年,議會自1935年以來也已九年半未舉行大選了。一場新的充滿變數的大選勢在必行。在德黑蘭會議時,丘吉爾就曾經告訴過另外兩位巨頭說他自己是他們三人之中最易被免職的一個,因為首相的更迭隻在下院的一念之間。現在,更新議會權力的時刻又來到了。帶領英國人民走過二戰那段最艱難歲月的丘吉爾,命運又會如何呢?

作為首相,丘吉爾首先必須決定何時舉行大選,是在6~7月就舉行,還是等到10月份本屆內閣到期。由於日本仍未投降,而戰後要處理的問題又紛繁複雜,5月18日丘吉爾寫信給艾德禮,請他考慮是否將聯合政府繼續維持下去直至擊敗日本為止。艾德禮本人原是讚成繼續讓聯合政府存在下去的,為了使其他工黨領袖更易於接受丘吉爾的意見,艾德禮還協助丘吉爾草擬了這封給工黨的公開信。但是工黨內部卻出現了不同的聲音,工黨議員摩裏遜強烈主張盡早大選,而原來同意艾德禮想法的貝文和道爾頓也逐漸改變了主張。最後,工黨的全國執行委員會和工黨的大臣們多數都不同意讓聯合政府繼續維持下去,這樣一來,艾德禮隻能接受多數人的意見,他告訴丘吉爾:他們不同意將聯合政府繼續下去直至對日戰爭結束為止,而願意延長至10月份,以便有充分的時間為大選作準備。

工黨不同意繼續聯合內閣未免讓丘吉爾有點失望,但丘吉爾堅信在新的大選中自己和保守黨同樣能取得勝利。於是丘吉爾決定6個星期之後就舉行大選。丘吉爾在保守黨內部舉行的民意測驗中,幾乎全部保守黨議員都同意7月選舉。保守黨人希望早日選舉以便利用丘吉爾個人的巨大威望,於是丘吉爾將大選日期定於7月5日。

5月23日,丘吉爾正式提出辭職,隨即又應國王要求成立了看守政府。“看守”政府成員包括保守黨人、自由黨人,及少數無黨派人士。內閣擴大到16名成員,把三軍首腦都包括了進去。5月28日,丘吉爾在唐寧街10號首相官邸舉行了一個“招待會”,把即將解散的聯合內閣的各位高級大臣請來相聚。他激動地宣布:“曆史的光輝將照耀在各位的頭盔上。”而為了保證萬一他選舉失敗時保持外交政策的連續性,他還建議艾德禮陪同他參加即將在波茨坦召開的“三巨頭”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