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公眾對科學的信任危機述評(1 / 3)

公眾對科學的信任危機述評

應急與社會管理

作者:劉玉濤

摘要: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公眾還是普遍地信任科學但懷疑始終存在,到了20世紀80年代,公眾對科學的信任危機初見端倪並急轉直下,進入20世紀90年代,信任危機達到高潮,在新世紀,這種信任危機蔓延到全世界。從危機演變的曆史過程我們發現,公眾的信任態度發生了巨大變化。

關鍵詞:公眾科學信任危機

1.公眾對科學的信任態度發生了重大轉變

科學曾經一度因為具有的真理性、客觀性、普遍性、確定性、可靠性等特征而贏得了人們的普遍信任。時至今日,隻要是貼上科學標簽的東西好像就能夠自動獲得人們的認可和接受。可以說,科學擁有的強大力量和享有特殊的社會地位,使它成為了不容置疑、指責和批評的對象。然而,20世紀下半葉以來,由於科學的發展及其應用所帶來的種種負麵影響,使得公眾開始懷疑科學,同時,陸續披露出來的大量的令人震驚的科學家的不端行為不僅使科學家的崇高形象毀滅,而且進而使公眾認識到其背後的深層次的科研環境和體製不再是無可爭辯的。尤其是以“瘋牛病”的爆發為標誌,科學研究麵臨的不確定性和極端風險問題凸顯出來,加速了公眾對科學原有信任的喪失。科學社會學家齊曼在其《真科學》的首頁中也開門見山地指出了這個問題:“科學遭受抨擊。人們正在對科學的力量喪失信心……甚至資深學者也在懷疑科學的主張”。[1]

2.直到20世紀70年代,公眾普遍信任科學但懷疑始終存在

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公眾對科學的態度還是十分地信任。這一方麵是由於科學技術的負作用沒有大麵積產生引起公眾的注意,另一方麵也歸功於二戰後科技的發明創造改善了人們生活質量並推動了整個世界經濟的高速發展使得普通公眾陶醉其中。那時候,公眾普遍對科學家和工程師的工作充滿了敬畏和景仰。歐共體於1977和1979年的調查也印證了這一點,“整體而言,在歐洲不存在對科學的信任危機”。[2]

但是,公眾對科學的懷疑始終存在。在某些領域,“公眾對科學的某些應用持謹慎態度,甚至是反對,比如:動物實驗、核反應堆和人類胚胎研究。”[3]二戰後,美蘇兩個超級大國進行核軍備競爭使得核科學這個“大科學”的典範獲得了國家政治上的合法性進而朝著核膨脹主義方向發展給人們心頭罩上“核冬天”的恐怖陰影。在英美,用核能的正麵形象對公眾進行轟炸式的宣傳鼓勵公眾相信核能是幹淨高效和無害安全的,但是公眾對核技術的神話允諾是懷疑和猶豫的,他們從未做到全心全意的信任與參與,而是以昧味的方式保持沉默。在1955和1956年的英國,兩處最先提議建造的核設施在當地遭到充分的反對。緊接著,1957年溫茨凱爾的反應堆起火並對坎布裏亞以及更遠的地方造成大麵積輻射時,公眾的懷疑得到了初步的應驗。

20世紀60年代,西方工業化國家的環境汙染和生態失衡問題日益突出,公眾認識到這是在科學技術錯誤價值觀支配下產生的惡果,他們行動起來形成了美國的環保運動和歐洲的綠色運動。20世紀70年代,公眾更加意識到許多科學領域,尤其是商務技術,比如像轉基因生物、DNA重組研究等涉及到公眾生命和健康的發明和發現帶來的巨大威脅,所以他們對科學技術的應用機製產生了質疑和擔憂從而失去了對科學的欣賞態度。不幸的是,公眾的擔憂又一次在1979年美國的三哩島事件上得到了證實。

3.20世紀80年代,公眾對科學的信任危機初見端倪並急轉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