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敬業,最卓越的工作態度
積極開發自己的潛能
敬業的員工會積極地開發自己的潛能,隻有不斷開發自己的潛能,你才會擁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量。
馬克·吐溫說:“如果我是一個無神論者,我會豎起一座能量的雕像,跪下來膜拜它。”
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E=mc2(能量=質量×速度的平方)奧妙無窮,它告訴我們物體之中蘊涵著巨大的能量,即使一段枯樹枝,如果它的能量全部釋放出來,也可以供人們取暖很長的時間。但是,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很多的能量都沒有被開發出來:太陽每天東升西落,照耀著大地,釋放著巨大的光能和熱能,可是被人類利用的少之又少;大海每天潮起潮落,蘊藏著巨大的能量,但是被人們開發出來的潮汐能也是微乎其微。除此之外,還有風能、地熱能……
作為天地造化之精華,萬物之靈長,人類也同樣蘊涵著巨大的能量。根據科學家的研究,一般人的能量隻開發了10%左右,這樣低的利用率實在讓人難以置信,這好比一座儲藏量驚人的油礦,僅僅被開采了兩桶,就棄之不用了。每個人身體內都沉睡著一個潛能無窮的巨人,我們要做的就是喚醒他。
湯姆·漢克斯主演的《阿甘正傳》家喻戶曉,那個永遠都在奔跑著的阿甘成了人們心中永恒的記憶。但是,阿甘小時候卻是一個智商隻有75的低能兒,生理上又有殘缺,患有小兒麻痹症,需要在腿上安裝一副裝置才能行走。由於阿甘行動不便,其他的小孩子都非常歧視他,常常無緣無故地欺負他。
有一次,那些壞孩子又攔住阿甘,不分青紅皂白地毆打他,不甘心受辱的阿甘選擇奔跑,那些壞孩子騎車子在後麵追趕。剛開始阿甘跑起來非常吃力,一瘸一拐的,但為了不遭毆打,他隻能拚命奔跑。慢慢地,他的速度越來越快,終於掙碎了束縛在腿上的裝置,自由地奔跑起來,把那些人遠遠地甩在後麵。這一幕感動了無數人,正是求生的欲望,使得阿甘忘記了自己的殘疾,拚命地奔跑起來。他在橄欖球場上拚命地奔跑,在越南戰場上拚命地奔跑,他從美國的東海岸跑到了西海岸。
在印度尼西亞大海嘯的時候,有個13歲的小女孩在混亂中與家人失散了,她被衝到了海裏。她一個人抓住一塊木板,沒有食物,沒有水,在到處漂浮著屍體的大海上漂浮了兩天兩夜,直到營救人員找到她。在那樣惡劣的環境下,是對生存的渴望,使得小女孩戰勝恐懼、戰勝絕望,激發了內心的潛能,創造了生命的奇跡。
每一個員工內心裏都沉睡著一個巨人,而敬業的員工懂得如何去喚醒他,他們能發現自己的潛力和才能,所以能取得很大的成就。而有的員工則任由體內的“巨人”昏睡,他們總是覺得自己已經到了江郎才盡的地步,無力去做更多的事。那些國際著名的大企業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成功,是因為他們的員工都能積極地開發和利用自身的潛能,形成了一個威力無窮的能量場。
你還在沉睡嗎?把你的巨人喚醒吧!
閱讀思考:
1.你看過《阿甘正傳》這部電影嗎?對阿甘這個人物你是如何看的?
2.你的潛能還在酣睡嗎?
時刻不忘給企業提建議
提出合理化的建議,比這更加出色的一點,就是讓你的思維走在老板的前麵。很多時候,你的效率也就是老板的效率。
美國鞋業大王羅賓·維勒說:“一個好的建議,能給企業帶來巨大的效益,同時也能給自己帶來更多的發展機會。”的確,沒有什麼比為公司著想的建議更令老板欣賞的了。那些為了避免出錯而保持沉默的員工,是最令老板感到不滿的人;凡事都點頭稱是,一切都處理得不好不壞的人,在老板的心目中,最多是個應聲蟲。因此,適當地提出一些大膽的建議,可以讓你的地位在老板心目中水漲船高。例如,你可以提出如何開源的辦法,或者指出怎樣節流對企業更有益處。
如果你的老板處理某種事務的方法不太好,而他本人並未覺察或不知如何改進的時候,此時你有好的主意,就應該果斷地提出來,但要采取讓老板能夠接受的方式。
提出合理化的建議,比這更加出色的一點,就是讓你的思維走在老板的前麵。很多時候,你的效率也就是老板的效率。
當然,這是在你對老板已有足夠了解的基礎上,根據公司的實際情況作出的預計。為了做到這一點,你應盡量了解公司的業務運作的經濟原理,為什麼公司業務會這樣運作?公司的業務模式是什麼?如何才能贏利?同時,你還應該關注整個市場動態,分析總結競爭對手的錯誤症結,不要讓思維固守在以前的地方。
好的建議不是閉門造車造出來的,處處留心皆學問,隻要細心,就會有不斷創造的靈感,這自然也是積累好建議的一種手段。每天行色匆匆,沒有留意一下身邊的人和事,那就有可能一生都這樣匆匆忙忙地疲於奔波。當然並不是叫你事事留意,而是有意識地注意一下與你有關的行業,也許在不經意間你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廖基程在工廠勞動時經常看到,由於大部分零件的精密度都非常高,為了防止零件生鏽,工人們必須戴手套進行操作,而且手套必須套得很緊,手指頭才能靈活自如,這樣一來,戴上脫下相當麻煩不說,手套還很容易弄壞。
為此,他常想,難道隻能戴這樣的手套嗎?能不能改進一下?
有一天,他在幫妹妹製作紙的手工藝品時,手指上沾滿了糨糊。糨糊快幹的時候,變成了一層透明的薄膜,緊緊地裹在手指頭上,他當時就想:“真像個指頭套,要是廠裏的橡皮手套也這樣方便就好了!”
過了不久,有一天清早醒來,他躺在床上,呆呆地望著天花板,頭腦裏突然想到:可以設法製成糨糊一樣的液體,手往這種液體裏一放,一雙又柔又軟的手套便戴好了。不需要時,手往另一種液體裏一浸,手套便消失了,這不比橡皮手套方便多了嗎?
他將自己的這一大膽想法向公司做了彙報,公司領導非常重視,馬上成立了一個研究小組,把廖基程也從生產車間調到了這個組裏。經過大家反複研究,終於發明了這種“液體手套”。
使用這種手套隻需將手浸入一種化學藥液中,手就被一層透明的薄膜罩住,像真的戴上了一雙手套,而且非常柔軟舒適,還有彈性。不需要時,把手放進水裏一泡,手套便“冰消瓦解”了。
一個好的建議,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還降低了工作成本。真是一舉兩得。
作為員工,向企業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議,這說明你盡了一位公司成員的責任,對公司充滿了愛心,你也會得到老板的信任。
閱讀思考:
1.你有沒有給企業提過好的建議?
2.如何才能給企業提出好的建議呢?
不要隻說不做
方案再完美,如果不去實行,就一點價值也沒有。成功的企業實際上和它們的顧客靠得很近,即其他的企業在談論,而成功的企業則在行動。這就是成功企業與一般企業的不同之處。
大多數人都是知之多於行之,沒有主動去運用自己所擁有的豐富知識和經驗,沒有把知識和經驗當做一部分工具來使用。正如彼得·德魯克所說的那樣:我們大多數人都隻關注於把我們知道的東西劃分到不同的專業領域去,而非竭盡全力去運用知識的力量來應付各種不同的問題。
方案再完美,如果不去實行,就一點價值也沒有。成功的企業實際上和它們的顧客靠得很近,即其他的企業在談論,而成功的企業則在行動。這就是成功企業與一般企業的不同之處。
CNN的總經理湯姆·約翰遜說,他總是盡量在24小時內回複所有的信件與電話。
那些失敗的公司之所以失敗,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隻設定了一個遠大的目標,卻很少關心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僅僅是對問題作出界定還遠遠不夠,更主要的是行動,是馬上實施解決問題的方案和措施。然而在現實中,“說”代替了“做”的現象存在於許多企業。
在企業中,管理人員將討論、撰寫作為企業工作的重心,重視製訂計劃、會議研討、準備書麵材料等案頭工作,將紙上的演示代替了執行的落實。另一種現象是把企業信條或價值觀以某種方式表達出來(如印刷小冊子給員工、客戶,或是印在海報上),但是這樣做的隻是表麵,希望得到的結果不會自動變成現實。用企業的信條代替行動是戰略目標得不到落實的最普遍的一種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