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映像》:民族文化保護的“楊麗萍模式”
拍完《射雕英雄傳》之後,“孔雀公主”楊麗萍曾經說她將退出舞台,回到出生的村寨過隨心起舞的日子。然而,兩年後,她不但沒有退隱,反而率領著濃縮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歌舞藝術精華的大型民族歌舞集《雲南映像》在中國舞台上所向披靡。在昆明,《雲南映像》的票房收入超過千萬;在浙江,9場演出場場爆滿;在上海,獲得了中國舞蹈最高獎項;在北京,還未上映,楊和她的歌舞團已經成為媒介的重要目標。可以說,《雲南映像》已經成為一樁文化現象,而在這樁現象中,有兩個詞格外地凸顯出來:“原生態”與“保護”。
作為世界上最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集成塊”的雲南,人口達7000人以上的少數民族有25個,其中22個民族使用著26種語言和23種文字,民間文化形式的豐富令人驚歎。僅舞蹈一項,就有1095個舞蹈的品種,有6718個舞蹈的套路。因此,在現代化的進程中,民族文化遺產保護的問題也格外嚴重。
楊麗萍為延緩雲南民間傳統藝術的消失付出了極大的努力。為了籌資,她開始走穴、拍廣告,甚至變賣自己的房產。而在《雲南映像》的宣傳中,她也一直在強調,這是一場原汁原味的表演,70%的演員來自田間地頭。因此,有人將她和積極推廣二人轉的趙本山相提並論。然而,麵對複雜的民族文化保護問題,什麼是真正的“原生態”,所謂的“原生態”能持續多久?個人的能量到底能有多大?民族文化保護的正確道路又在哪裏呢?楊麗萍說:“我想不了那麼遠。”
“原生態”的式微
在雲南,楊麗萍的地位是“舞神”。而楊麗萍自己卻認為自己是“辟嫫”——“巫”。
“巫”生下來就是為了在天和地之間用歌舞的形式來傳遞消息的,在漫長的曆史中,“巫”創造出了許多精彩的舞蹈形式,也形成了相當自然的舞蹈觀念。村寨裏的人認為:舞蹈是和生命和情感聯係在一起的,是與生俱來的。楊麗萍說:“其實我們坐在這裏就是一種舞蹈,去拿東西也是一種舞蹈。隻不過大家把舞蹈的範圍劃定了而已。舞蹈無處不在。”
然而,走出村寨後,楊麗萍開始發現,在中國舞蹈界占主導地位的是另一種觀念,注重的是演員的技巧和舞蹈的調度,注重的是腿舉多高,舞台跨度有多大。這種觀念造就了一批穿著緊身褲去跳藏族舞,半高跟鞋去跳民族舞的演員,也造成了許多民間舞蹈團將芭蕾作為必修課,卻總是沒有真正的民族舞作品。而電視綜藝晚會則令民間舞蹈停留在歡娛和情緒化的角度,居於搭配角色。
楊麗萍對這些很反感:“我覺得那個太酸太甜。”她認為舞蹈本來是發自內心,激動了才跳舞,但現在的舞蹈者顯然已經忘了這些東西:“小時候,我們跳舞的時候老人經常要在我們手上畫一隻眼睛。為什麼要在手上畫一隻眼睛?這就是說你要不停地用心、另外一種眼睛去看身邊的事物。”
到民間采風是楊麗萍延續多年的習慣。她讚賞的是《五朵金花》、《冰山上的來客》的作者,作曲家雷振邦和王洛賓這樣肯騎著馬去發現民族山歌的人。在多年的采風中,楊麗萍看到了雲南民族文化的變化:許多絕技因為失去了用途而瀕於失傳,新生的一代喜歡牛仔褲甚於傳統服裝。一位專家在調查了基諾族巴卡村寨後指出,如果不加以重視和保護,這裏的民族傳統服飾有可能在10年左右消失;民族口碑文史及其風俗傳承機製,有可能在20年內消失;民族傳統歌舞有可能在20年內消失。而這種狀況,在雲南眾多的村寨之中並不鮮見。有一種神鼓,能把從人的混沌狀態到人的生老病死都用一套套鼓表示出來。90年代末期的時候全雲南還有三個老太太會跳,現在則據說隻剩下一個。
《雲南映像》,最合理的保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