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雪域高原的神秘之釀
在162年前,當生活在雲南省昆明等內地的達官貴人、老板們還不知道什麼是葡萄酒幹紅的時候,生活在雲南雪域高原的德欽縣瀾滄江畔的茨菇村、茨中村等地的藏族同胞們就已經在享受用“玫瑰蜜”這個古老釀酒葡萄釀造的幹紅葡萄酒了 這是當年法國的傳教士曆盡艱辛.沿著橫斷山的山脈來到這裏修建了教堂進行傳教的同時.也將從法國美麗的塞納河穀帶來的葡萄籽種植在教堂旁邊,從那時起.葡萄酒的香味便開始飄蕩在雪域高原 所以,這裏的藏民們是雲南省首批品嚐幹紅葡萄酒的人。
雪域高原的神秘藏族村莊——茨中村
汽車駛出德欽縣城的所在地——升平鎮後,沿著瀾滄江東岸的盤山公路疾行不久,便進入了神奇、險峻的瀾滄江梅裏大峽穀,向位於德欽縣南部的燕門鄉境內的茨中村駛去。算起來我這是第四次到這個名叫茨中的藏族小村子了,這都是為了那神秘、味美的法國玫瑰蜜幹紅葡萄酒,為了探訪法國葡萄酒傳人雲南雪域高原的曆史。
在2000年的2月上旬,當我作為一個文學愛好者參加一次采風活動來到這個坐落在瀾滄江大峽穀的深處,背依被稱為眾神山之祖的梅裏雪山和碧羅雪山之間的村子時,就被它的美麗迷住了。在這裏,奔騰不息的瀾滄江水從它的腳下流過,村口,一條小溪從雪山上奔流而下,穿過村子彙入了瀾滄江:村子邊小橋流水,村中綠樹簇簇,村舍影影綽綽,炊煙嫋嫋:在村子的中心地帶一座古老的歐式建築物肅然地聳立著,這就是那座建於1 905年,有著各種神奇傳說的中西式合璧的茨中教堂。教堂坐西朝東,麵臨瀾滄江,由門庭、院落、生活房、禮拜堂、花園和葡萄園等組成。整個建築呈十字架形狀,主體為法式(哥特式)的建築風格,整體成十字形,如意踏跺高1.30米,拱形門廊用條石砌成,教堂進深22米,麵寬12.7米,由二排六棵正方形石承托屋脊,兩側各設7個小窗。祭台寬3.8米,進深5.75米。12棵外柱承托脊樟,而鍾樓的頂部卻是用玻璃瓦覆蓋的中式飛椽瓦頂。登上鍾樓、茨中村的景色盡收眼底,還可遙覽江岸風光。教堂的最後一道拱形門上麵用拉丁文、藏文和東巴文裝飾而成,一道拱形門頭,這樣獨特設計的意思是歡迎勞累了一天的人進來。而教堂中的聖母像則手捧一串掛著十字架樣的佛珠。
在茨中村,我第一個認識的村民名叫吳公底。今年59歲的吳公底在當地可是一個響當當的人物,因為,他不但是茨中教堂的管委會主任,還會用古老的法國傳統釀酒技藝釀造幹紅葡萄酒。
吳公底出生在一個六代人都信仰天主教的藏族家庭,而他本人在出生的第八天就接受了羅維神父的洗禮,所以,羅維神父為他取了一個教名——奧斯汀。他的家在茨中村的南邊,坐在他家貼有耶穌聖像的堂屋裏,當我一說起葡萄酒文化的話題,他的臉上頓時堆滿了開心的笑容,說:
“你想不想嚐嚐我釀的葡萄酒?”
“想呀,早就想嚐嚐了。我從一千多公裏外的滇南來到這裏,不就是為了探尋這個有著神秘色彩的葡萄酒嗎?”
聽到這樣的回答,吳公底嗬嗬地開心笑了。原來,在1997年的8月,他那曾在教堂當過修女的小姨媽德利擻,將這一套法國傳教士傳授的釀酒技術傳授給了他,而他又將這項古老的釀酒技術傳授給了村裏的村民們。
吳公底走到一個大瓦缸前,用一個大木碗舀了滿滿一碗呈紅色散發著醉人醇香的葡萄酒端到了我的麵前。我接過來喝了一口,那酒的味道、口感果然美不可言,從酒裏能喝出鄉土的氣息。這時,教堂裏的鍾聲響了,我端著酒碗走到屋子的樓台上隨聲尋去,隻見那聳立在一片漢、藏風格相結合的土木結構民居中的法式教堂是那麼的古樸、神秘,旁邊的葡萄園和那些獨具特色的藏族民居在夕陽的映射下,顯得格外的美麗、動人;古老的法式教堂、葡萄園、藏族民居、悠悠回蕩在瀾滄江梅裏大峽穀裏的鍾聲和那腳下奔騰著唱著歡歌的瀾滄江水,在我的麵前構成了一幅幅美麗、醉人的水墨山水畫卷,這種感覺是在大都市的酒吧、酒店裏無法享受到的嗬……
雷域高原的神秘之釀
從1846年開始,羅馬教宗額我略十六世就專門設置了西藏教區,為的是要將上帝的福音傳到西藏那塊神秘的雪域高原。當第一批傳教士遠渡重洋,翻山越嶺來到了西藏後便沿瀾滄江而下尋找合適的傳教點進行傳教。其中,法國傳教士顧德爾也來到了海拔近4000米的德欽縣,他先在距離茨中村1.5公裏的茨菇村修建了教堂進行傳教。教堂建成後這裏便成為天主教法國外方傳教會西藏教區屬下的雲南驛區主教座堂,並開辦了茨姑教堂小學。
清光緒十八年(1892),德欽縣發生了第一次阿墩子排洋教風潮,因清政府對當地藏民實行殘酷鎮壓,燒毀德欽林寺,激起了藏族僧俗的憤怒--…終於在清光緒三十一年(1 905年)爆發了反洋教事件。為了追擊由阿墩子天主教堂逃往茨姑教堂的餘伯南、普德元兩個法國傳教士,當地僧俗與來自鹽井的僧俗一起,沿瀾滄江南下來到了茨姑村,不但放火燒毀了茨姑教堂,還殺害了餘伯南、普德元神父和管家梁長壽和他的兩個幼小的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