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用人是管理者的必修課(二)3(2 / 3)

案例賞析:魏文侯賞賜樂羊

東周時,魏文侯命樂羊去伐中山。取勝後,在宮內設宴招待樂羊,並親自為他斟酒。樂羊自以為打了勝仗,勞苦功高,趾高氣揚。宴會過後,魏文侯讓人抬過來兩個封得很嚴密的小箱子,賞送給樂羊,一並送回家中。到家後,樂羊心想,箱子內必定是金銀珍寶之類,君主恐怕別的臣子妒忌,才封好賞我的。於是讓家人抬進正房,將箱子打開一看,原來都是告他在伐中山時可能反叛的奏章。樂羊大驚說:"原來朝中如此造謠誹謗,要不是君王對我相信得很,不為這些奏章所動搖,我怎麼能取得成功呢?"第二天,入朝謝恩,魏文侯提出要給他上等的賞賜。樂羊再三拜謝說:"中山被攻取下來,全在於君王在內大力支持,我在外隻不過出了點小力,怎敢受上封。"魏文侯說;"非我不能任用你,非你不能完成我交給的任務。然而,你也是有功勞的,不賞封怎麼能說得過去呢""便將靈壽這個地方賞封給了樂羊。

(四)借古誡今

《資治通鑒?唐紀十二》:"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是說;人拿用銅作成的鏡子照看,可以糾正衣冠不正的問題;以古代的事例作為鏡子來對照,可以明白曆代興盛和衰亡的道理;以人當作鏡子來對比,可以知道自己正確和錯誤的表現。

曆代賢明的君主和將帥們都非常注意運用古代人的教訓告誡部屬,並且往往能收到較好的效果,原因就在於能使部屬從這些古代人的典型事例中悟出深刻的道理。因此,"以古誡今"不失為一種較為有效的教育人、培養人的好方法。

案例賞析:唐太宗訓誡慰遲敬德

唐太宗李世民不僅自己很重視吸取曆代王朝特別是隋王朝滅亡的教訓,而且經常用曆史上一些人由於不嚴格要求自己而招致禍害的教訓來教育王子和大臣們。大將尉遲敬德曾為李世民爭奪天下和爭奪王位立下大功。李世民當上皇帝後,他一度恃功自傲。在一次參加宮中宴會上,有個人坐在了他的上首,他便發火斥責說:"你有什麼功勞,為何坐在我的上首。"任城王李道宗忙上前勸解,他不但不聽,還動手將李道宗的眼睛幾乎打瞎。唐太宗生氣地停下酒宴,對敬德說:"我每閱漢史,看到漢高祖時的功臣獲全的少,因罪被殺的多,心中老是考慮當中的原因。我當上皇帝以來,常常想保全功臣,好讓他們的子孫後代永享其福。但看到你不大檢點,經常觸犯法度,這才明白韓信、彭越的被殺,並非全是漢高祖的過錯。治理國家的事情,不是賞就是罰。超過法度的私情照顧,不能常行。希望你能理解這一點,不然將後悔莫及。"敬德聽後,深自警惕,從此,沒再發生越軌違法的事情。

(五)擂鼓助威

當前,各級領導班子正處於一個新老交替、新老合作的時期。誠心誠意地支持年輕人上台,並放手讓他們充分發揮聰明才智,是老幹部重要的曆史使命。

深圳蛇口集裝箱廠的英國籍經理雷納德曾說過:"我在當工程師時,老板總是對我說:'自己幹吧,不要怕。當你有一千個困難時,也不要來找我;有一線希望時再來告訴我。'我現在也是這樣對人說的。"雷納德從事集裝箱生產已有50年的曆史,到過20多個國家。他談到自己的經曆時,幽默地說:"有人說我是瘋子,我也發現自己有個怪毛病,就是愛開辟新的事業。一個工廠建成了,工作、生活各方麵都比較安定了,我就想去建一個新的工廠了。我馬上就辭職離開這裏,因為我發現這兒的工人完全有能力自己生產集裝箱了。"這位洋經理的言行,是很發人深思的,這就是要相信別人,要敢於放手。將新幹部"扶上馬,送一程"之後,除了當參謀、做後勤、提建議等以外,最好的支持莫過於丟開"韁繩",擂鼓助威,相信、支持和鼓勵新幹部揚鞭催馬,勇敢地開創各項工作的新局麵。

案例賞析:子皮為子產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