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配套設施的匱乏性當前西安市尚未製定出完整的規範鄉村旅遊扶貧開發的政策文件,隻是從相關政策出發對鄉村旅遊扶貧開發進行補充。規劃審批、登記管理、市場監管、標準體係等重要的管理製度的全麵體係尚未全麵建立。缺乏安排專項資金支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的發展、改善農戶接待條件、完善停車場及公共標示標牌、開展鄉村環境治理。這種政策執行者在執政過程中“無政可施”的情況造成村委班子指導不完善導致貧困戶兩極分化、村政不穩定、農戶返貧係列問題。
(二)西安市鄉村旅遊扶貧開發政策質量水平因素分析
第一,政策的滯後性。這裏說的滯後性是指政策製定與出台時間和公共政策執行的需求不同步,通常是政策執行需求在先,而後才出台相關政策。由此產生政策執行者囿於有限措施規定無法進行深層建設。西安市鄉村旅遊扶貧開發政策是在相關政策出台基礎上進行的,是國家規劃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後,由省市製定細則,但西安市缺少關於鄉村旅遊扶貧開發的專項政策與執行細則。
第二,政策的科學性有待於加強。政策科學性是政策成功與否的重要保障,而政策科學性的衡量標準在於政策針對性。“撒胡椒麵”式的投入導致扶貧投資瞄準偏差。自《八七扶貧攻堅計劃》產生以來,是以促進區域扶貧與貧困人口聚集地區為扶貧目標。
(三)西安市鄉村旅遊扶貧開發政策執行組織結構製衡因素分析
首先,組織權力結構多層級性引起的政策執行低效性。鄉村治理是村民利益合理性與合法化在政治製度上的延伸。但傳統的官僚科層製的階級等級原則仍然延續於鄉村社會。這些階層執行政策時往往通過上下級之間的協商與妥協而非通過程序化路徑解決。
其次,組織目標多樣化帶來的政策執行無序。社會利益的多元化造成政策執行主體間利益博弈現象。政治官僚的理性主義與多樣化利益訴求影響政策執行。他們偏向於執行與他們利益相符的公共政策,而“忽略”不利於他們的政策。即博弈主體單方麵造成自我利益的最大化目標從而產生的非合作博弈。最終官員個體選擇性的政策執行方式會產生組織群體方向偏差,導致組織脫離原政策目標。西安市鄉村旅遊業起步較晚,最初是部分有經濟頭腦的村民自發建設的。在缺乏既定模式與規範的指導下,村內各派係、小組思想無法統一,思維差異造成後續鄉村旅遊扶貧開發政策執行組織目標多元性。這些目標包括:村政建設、產業投入、扶貧改善、文化環境發展等多方麵。因此,鄉村各個團體因目標各異產生政策執行博弈。
參考文獻:
[1]陳敏.鄉村旅遊不要千村一麵[N].人民日報,2013-2-3.
[2]金太軍.公共政策執行阻梗與消解[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26.
[3]雷鳴,潘勇輝.日本鄉村旅遊的運行機製及其啟示[J].農業經濟問題,2008(12):99-103.
作者簡介:劉 靜(1983-),女,陝西西安人,西北大學現代學院教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公共管理與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