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發展之惑
地方經濟
作者:陳福林
摘要:廣西地處中國西南,經濟腹地廣闊,東麵與經濟強省廣東相接,且南臨北部灣,麵向東南亞,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優勢。自九十年代以來,在全國各省的GDP排名就基本上穩定在16至19名之間,表現如此平穩,說明西部大開發戰略及隨後的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等一係列政策並沒有使廣西實現應有的經濟跨越。
關鍵詞:廣西地區;西部大開發;經濟總值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10-00-01
西部大開發戰略是2000年國家為“把東部沿海地區的剩餘經濟發展能力,用以提高西部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鞏固國防。”而提出的。然而廣西作為西部地區唯一臨海的省份,且坐擁諸多優勢卻遲遲未能實現經濟騰飛,何也?
在同等條件下,擁有更多的有利政策意味著更大的發展潛力,是因為這些政策不切實際,還是說這些政策沒有得到切實利用?
國內不乏輿論認為廣西地理位置並沒有想象中的優越,因為雖然廣西是中國—東盟自貿區的橋頭堡,但其勞動力本身相對於越南等鄰近的東南亞的國家既無價格優勢,也無明顯的技術優勢,經濟發展和科技水平亦不足以對東南亞國家形成很突出的輸出優勢,因此這並不像九十年代以來廣東的毗鄰港澳那種“互補”般利於自身發展,甚至在2005年的中國對東盟國家進出口貿易額中,廣西的12.1803億美元排在廣東,福建,雲南之後,而遠在另一頭的福建37.0716億美元幾乎是廣西的3倍。但到2009年,廣西的49.5億美元超越雲南的31.51億美元,與福建的93.5億美元相比仍有一定差距。這主要是由於廣西對東盟的雙邊貿易呈現邊境小額貿易,進出口商品以低附加值產品為主,以民營企業為貿易主體等特點有關。而且也存在一定的問題:貿易商品結構不夠合理,具有比較優勢的出口產品是勞動密集型,自然資源密集型和對技術含量要求不高的組裝機電產品,難以獲取更高利潤;貿易國別較為集中,尤其是越南,在2008年達到廣西與東盟貿易的78.3%,這使得廣西對東盟貿易量存在一定隱患,尤其是近年來中越在領海主權摩擦的不斷升級。這說明,廣西對東盟貿易還是有很大潛力的,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給了廣西一個很大的發展機遇。
廣西南部大陸海岸線延綿1595千米,北海是中國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擁有麵積超過大連,煙台,青島,廈門,北戴河海濱浴場沙灘麵積總和的胡耀邦親筆題詞“天下第一灘”的銀灘,和中國最大的火山島—潿洲島。桂西南,桂西北喀斯特地貌顯著,有被譽為“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和“世界長壽之鄉”的巴馬,區內旅遊資源相當豐富;境內河流總長約3.4萬公裏。集水麵積1000㎞2以上的地表河有69條,水域麵積約8026㎞2,占陸地總麵積的3.4%,水力資源充沛;礦產資源豐富,種類繁多,儲量較大,是中國10個重點有色金屬產區之一,南丹錫礦、平果鋁土礦、寧明膨潤土礦享譽全國;然而集眾多資源優勢於一身的廣西為何卻一直未能躋身全國富省之列呢?
然而,在市場機製失靈或者未能發揮應有作用的情況下,政府的宏觀調控將會有利於促進市場發育,保持經濟持續、穩定、協調增長。正如李斯特的《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係》闡述的政府對經濟幹預的必要性和經濟發展的主導性,受其影響德國誕生了經濟學的曆史學派,大力宣揚政府控製經濟行為,同時以這種思想主導德國的經濟發展,實現了德國的發展飛躍。凱恩斯在他的《自由放任的終結》中說到:政府的當務之急,不是要去做那些人們已經在做的事,無論結果是好一點還是壞一點,而是要去做那些迄今為止還根本不曾為人們付諸行動的事情。由此可鑒,廣西的政府能動性若能更好地發揮,那將會使其經濟發展更快,更順,更穩。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又一有力優勢在於其是在國家統一領導下的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的特殊性,並且具有較大程度的財政經濟自主權,並可以享受國家的照顧和優待。這就需要廣西不僅僅是把民族自治權的行使主要停留在政治層麵上,還應該更好地把自治權拓展到經濟領域,更好地行使“安排和管理地方經濟建設事業的自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