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0
以質量為首
所有企業都知道抓質量的重要性,但海爾抓質量之早、之狠遠遠超出了一般企業。為什麼?說到底,在海爾人看來,質量不僅僅關係到銷量問題,更代表了企業對社會的誠信與責任。海爾集團成長之初,楊綿綿每天花大量時間巡視生產線、檢查產品是否有質量問題。由此可見,楊綿綿的質量意識多麼強烈。
要說什麼最能體現海爾對於質量的重視,那麼1985年那場由楊綿綿和張瑞敏聯袂導演的“砸冰箱”事件無疑是個典範。這一事件已經成為海爾發展史上的經典案例,也已經進入眾多國際著名商學院的MBA案例庫。
1984年以前,青島電冰箱總廠主要生產單缸洗衣機,產品一般是按照一等品、二等品、三等品、等外品分類的。那時候,中國剛剛改革開放,還處在物品缺乏的賣方市場時期。隻要產品還能用,就可以堂而皇之地送出廠門,而且絕對有市場,絕對賣得掉。連等外品都能夠銷售出去,實在賣不了的產品,就分配給一些員工自用,或者送貨上門半價賣掉。
然而,曆史輕易地被海爾改寫了。1985年4月,廠長張瑞敏收到一封用戶的投訴信,投訴海爾冰箱的質量問題。於是,張瑞敏和當時的副廠長楊綿綿到工廠倉庫裏去,把400多台冰箱全部做了檢查之後,發現有76台冰箱不合格。他們安排了兩個大展室,在展室裏麵擺放上那些劣質零部件和76台劣質冰箱,通知全廠員工都來參觀。員工們參觀完以後,兩個管理者把生產這些冰箱的責任者和中層領導留下,然後張瑞敏順手拿了一把大錘,朝著一台冰箱砸了過去,把這台冰箱砸得稀巴爛,然後把大錘交給了責任者,轉眼之間,把76台冰箱全都銷毀了。當時,在場的人都流淚了。雖然當時一台冰箱才800多元錢,但是,員工每個月的工資才40多塊錢,一台冰箱就是他們兩年的工資!楊綿綿堅定地站在張瑞敏身邊,全力支持他砸爛劣質冰箱。為了起到給下屬的警示作用,她帶頭扣掉了自己當月的工資。
這件事情以後,員工們樹立起了一種觀念,誰生產了不合格的產品,誰就是不合格的員工。一旦樹立這種觀念,員工們的生產責任心迅速增強,每一個生產環節都不敢馬虎了,精心操作,“精細化,零缺陷”成成全體員工發自內心的心願和行動,從而使企業奠定了紮實的質量管理基礎。
4年後,也就是1988年12月,海爾獲得了中國電冰箱市場的第一枚國內金牌,把冰箱做到了全國第一。而如今的海爾,已經衝出了亞洲,走向了世界,在世界範圍內有了一定的號召力。
楊綿綿帶給我們的啟示:
1.對人真誠、對事業真誠、對生命真誠,用真誠感染身邊每一個人,你可以用這種真誠贏得未來。
2.作為一個經營者,一定要懂得質量是產品的生命線,糊弄人的東西對消費者來說是一種欺騙。
楊綿綿個人檔案:
楊綿綿:上海人,1941年8月29日出生,高級工程師,海爾集團的主要創始人之一。曆任海爾集團副總裁、常務副總裁、執行總裁,現任海爾集團董事局常務副主席、總裁、黨委副書記,全國人大第七屆、第八屆、第九屆、第十屆代表。
1958年考入山東工學院。
1963~1971年,任青島勞動局技校教員。
1971~1979年,青島壓鑄廠技術員和從事管理工作。
1984年,楊綿綿由青島家用電器公司(高級工程師、項目引進辦公室主任)調至青島電冰箱總廠任副廠長兼總工程師,開始了和時任廠長張瑞敏的二度合作。
1991年,青島電冰箱總廠發展成為海爾集團,楊綿綿曾分管生產、技術、科研開發、質量管理、市場營銷、人力資源、企業文化、規劃發展等工作。
2004年,出任海爾集團總裁。
中國台灣威盛集團董事長
王雪紅:演繹“中國芯”
在中國台灣商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生男當若張忠謀,生女當如王雪紅。”係出名門的王雪紅是台灣女首富,目前身價超過3億美元。她和英特爾抗衡十餘年,旗下的威盛集團已經發展到了20多家企業,創造“小蝦米打敗大鯨魚”的傳奇,為業界津津樂道。同行評價:“在華人世界裏幾乎無人能出其右,即便美國,科技產業也少見這樣的事業具一定規模的女創業家。”
“懶惰的人會很苦”
“神,是我的第一個老板;父親王永慶,是我的第二個老板。”王雪紅不止一次這麼說。的確,台塑集團董事長王永慶和虔誠的基督教信仰在王雪紅的創業過程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含著金匙出生”大概就是指的王雪紅這種人。但是出生在中國台灣首富家庭的她並沒有因此成為在家庭教師、保姆嗬護下長大的小公主。就像她自己說的那樣,“懶惰的人會很苦,我不會坐享其成”。中學時,她被父親送到美國留學,寄居在舊金山一個猶太人家裏。由於家教很嚴,父親給的生活費和教育費都是“剛剛好”。那時候的王雪紅經濟並不寬裕,她說:“像一般留學生,想要多一點錢就要去打工。學生時代我就會賣東賣西。”
在這段時期,父親王永慶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對王雪紅進行了商業啟蒙教育:每兩三個星期給她寫一封信,每次都寫三四頁紙,信中大部分都是王永慶自己的工作心得,“他會在信裏寫,什麼事情發生,他怎樣一件一件去find out”。這種通信的方式持續了三四年,在當時的王雪紅眼中,這些信“字又草,含義又深,很難懂”。一直到她自己創業之後,再翻出這些信來看,才覺得受益良多。
1981年,王雪紅獲得伯克萊大學的經濟學碩士學位後回到台灣,在父親的台塑集團工作。但不到一個月就離開了,因為她向往自由。隨後,她和前夫區永禧一起加入了二姐王雪齡夫婦創辦的大眾電腦公司。
1992年,王雪紅拿著抵押母親房子所得的500萬新台幣(合100多萬元人民幣),帶領一支不足10人的設計團隊,開始了威盛電子的征程。5年後,威盛發展成僅次於英特爾的全球第二大芯片組供應商。
王雪紅喜歡長跑,這也遺傳自她的父親。她堅持每個禮拜進行四次長跑,風雨無阻,即使出差生病也不例外。王雪紅曾向媒體解釋如此勤奮的動力:“神一直告訴我,懶惰的人會很苦,你如果再睡的話,你的‘糧倉’就要被別人搶光了。”
更快地成長就要與高手鬥
在中國,威盛的名字是和“中國芯”聯係在一起的。“威盛是中國人的公司,威盛的中央處理器是中國人做的電腦的心髒”、“威盛——中國芯”這樣富有民族情感的語句,曾經幫助威盛的芯片組紅遍大江南北。
事實上,這是一段艱辛的旅程。“中國芯”的成長過程,就是和半導體巨鱷英特爾抗衡的曆程。
1988年,王雪紅買下了矽穀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威盛,從此開始了同英特爾十多年的較量。1999年,英特爾開始力推P3處理器,計算機的外頻速度從100MHz提升到了133MHz。為了與自己的處理器相匹配,英特爾著力向主板廠商推薦RDRAM內存規格。由於這項技術與原來用於個人計算機的SDRAM規格不盡相同,主板廠商陷入了困境:要采用RDRAM標準,就必須花費高昂的轉換成本。威盛發覺了主板廠商的困境,將它迅速轉化為自己發展的機遇,很快推出了既能兼容SDRAM,又匹配133MHz外頻速度的PC133芯片組,將主板廠商的升級成本降為原來的1/3。低廉的造價很快得到了全球內存供應商、主板廠商及OEM大廠的一致認同。
PC133芯片組很快成為市場主流,引起了英特爾的警惕。1999年6月,英特爾將威盛告上法庭,指責它侵犯了自己的專利。但由於英特爾自身推出的支持133MHz外頻速度的芯片組供貨不足,不得不改弦更張,宣布撤銷對威盛的侵權訴訟,並同意授權P3的專利技術給威盛。贏得官司的威盛名聲大噪,開始以每年120%的速度增長。到2000年,威盛在全球芯片組的市場占有率達到了46%,一舉超越英特爾成為全球最大的芯片組供應商。也是在這一年的4月12日,威盛股票創下了629元新台幣的天價,成為台灣股王。
可惜的是,威盛的喜悅並沒有持續太久。2001年9月4日,威盛在中國市場推出P4係列CPU的芯片組——P4X266和P4M266。9月7日,英特爾在美國特拉華州地方法院提起訴訟,指控威盛侵犯了英特爾的專利權。9月10日,威盛發起閃電反擊,正式在我國台灣和美國,對英特爾提出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反控英特爾P4芯片以及845芯片組部分設計侵犯威盛專利權。此後,雙方的對抗愈演愈烈,訴訟大戰在全球上演,其中涉及5個國家的11宗官司、27項專利。這一次,英特爾有備而來,主板廠商紛紛表態,站到了英特爾一邊;同時,英特爾加大了對威盛的競爭對手矽統和揚智的支持力度,官司纏身的威盛開始逐漸失去市場。
在所有人看來,這似乎是一場注定要輸的戰爭。因為雙方的勢力委實太過懸殊:以市值來說,當時威盛在100億元人民幣左右,而英特爾超過了7000億元人民幣,是威盛的70倍;以規模來看,當時的威盛有1800名員工,而英特爾在全球的員工超過8萬人,是威盛的44倍。更重要的是,在半導體領域,英特爾是遊戲規則的製定者,主板廠商隻能唯它馬首是瞻。正如業界所說,這是一場“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的戰爭,悲觀籠罩在威盛的上空。
但王雪紅並沒有退縮。她說:“如果沒有和英特爾訴訟,或許威盛有80%的市占率,股價漲很高,然後我把公司賣掉,拍拍手,我很有錢。但這不是我的理想,花了這麼多心血,就是希望公司有長遠的發展。英特爾要威盛所有的專利授權,卻隻給我們非常少的授權,如果我們簽約,公司就等於賣給它了,永遠隻能受製於它。”
2003年4月,王雪紅的堅持終於有了成果:威盛和英特爾之間這場曠日持久的訴訟以和解告終,雙方簽署了10年的交互授權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