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戰商界的女俠

隻要努力,夢想就會實現。這一點在李亦非的身上得到了驗證。

童年時的李亦非,最大的夢想是成為一名武林高手。所以她從10歲開始習武,上午上學,下午練功,數十年如一日。13歲時,她就榮獲了全國武術青少年組冠軍。

長大後,李亦非想成為女大使。她考上了外交學院,念大一時她就想去聯合國工作。要實現這個目標就必須先走出去。於是,她大二就準備自費留學,雖然學校認為不可能,她還是考了640多分的托福成績,自己申請到了獎學金。1985年,她成為全校第一個踏出國門的人。

後來談到這些事情時,她說:“我很清楚,所有這些超乎常規的努力,都是因為我認為別人不能替我說NO,隻要世界沒有說NO,我都有機會爭取。”

流淚亦要堅強。在飛往美國的航班上,她號啕大哭直到飛機落地。和父母分別了,和男友分手了,身上隻有50美元,更重要的是對於未來的恐懼。當時,沒人知道她能爬到今天的高度。

飛機到達美國正好半夜三點,李亦非就在牛仔酒吧坐了一晚,在那裏她告誡自己,自己是為理想而來,從此以後必須把每一個挑戰當做快樂。

1987年從美國得克薩斯州的貝勒大學畢業後,她如願以償進入了聯合國總部工作,在公共信息部負責製作電視廣播節目《聯合國呼喚亞洲》,並擔任主播。3年後,她進入紐約市專業律師事務所負責開展中國業務,代表中國客戶參與最惠國待遇和貿易政策的遊說工作。

回國後,李亦非的第一個工作是在博雅公共公司負責政府關係和公眾事務,她1994年剛到博雅時隻不過是一個經理,一年半後,被升為總監,又過了一年半,她升為董事總經理——這是公司在中國區的最高級別,這個提升速度在博雅公司是前所未有的。

1999年3月,李亦非受聘於維亞康姆公司,出任MTV音樂電視頻道的中國區總經理,開始負責把MTV的節目和消費方式兜售給中國的年輕人。在李亦非的籌劃下,MTV於1999年和2000年成功地與中央電視台舉辦了兩屆CCTV-MTV音樂盛典,並大受歡迎。之後李亦非一鼓作氣,接連推出了“MTV天籟村”和“麗麗點唱機”兩檔節目,在備受年輕人追捧。

吾日三省吾身

李亦非是一個極其用心體會生活的人。

MTV和CCTV每年都舉行一場大型音樂盛典,但是李亦非沒有作為頒獎嘉賓公開亮相。其實最初組委會策劃時也將她安排在內,但李亦非發現在美國舉辦的音樂盛典中從沒有公司高級管理人員上台,而且她的老板曾經無意中提起:穿西裝的就是管理人員,演員才是舞台的主人。這讓她明白,即使不請示總部也應當把舞台留給那些藝人。

其實,李亦非更看重用心去觸類旁通。談客戶的時候,她總是真正為客戶著想。她認為,客戶提出來的問題不應該成為問題,而客戶沒有說出來的才是真正的需求。如果你完美地解決了,商場哪有對手和失敗?即使在某個談判場合被對麵的男對手輕視時,李亦非同樣可以以自己細膩的心思打動對方,用人格及知識的魅力將女人容易被輕視的劣勢,轉化為製勝的利箭,直逼對手的痛處。

李亦非就如同她的名字一般富有靈性。她在遊刃有餘中發揮自己,無論經曆的積累,還是人際關係、談判技巧和專業知識方麵她都優秀地表達自我。這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李亦非“吾日三省吾身”的成果。她保持每周讀一本書,因為這個好習慣能夠讓她堅持自我反省。她能夠看到自己每年的變化,那種像是稻田一樣一點點被翻新的感覺真的很好,那是人永遠都有生命、有力量的感覺。

做一個“媒婆”,學會“遊說”

中國的傳媒行業市場秩序混亂,要想在這個行業分一杯羹首先必須麵對政府以及處於壟斷地位的國家級媒體。麵對這些“敵人”,學會遊說,化敵為友,擁有“征服關係”和“公共關係”,可能是跨國傳媒集團所需要的最重要的能力。

中國政府對於涉及意識形態類的產業控製嚴格,國外資本進入的門檻甚高。李亦非認為自己其實做的是“媒婆”的工作——尋找中國強勢的傳媒機構並使之成為維亞康姆的合作者。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差使。要促成中移動、央視等壟斷巨頭同意與一家美國公司合作,既需要政策破冰,也需要合作者求同存異。李亦非曾這樣談到自己的工作:“就像是夫妻兩個人吵架,各說各話。然後丈夫和妻子分別跑到你麵前哭訴。聽完雙方的理由,你覺得其實這事很簡單,沒有不可調和的矛盾,說合一下就行了。但是,當你在說合的過程中發現,無論是跟丈夫還是跟妻子說,兩人都不接受。於是一遍、兩遍、三遍……如果兩個人合好了,你會有一種成就感,如果兩個人最後還是分手了,你會有一種濃重的挫敗感。”

要想讓中國政府、運營商和維亞康姆的董事們互相了解、理解真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李亦非經常在他們中間充當“媒婆”角色,化解誤會、避免衝突。耐心和韌性是李亦非最大的武器。維亞康姆的主要競爭對手新聞集團與青海衛視的合作被叫停後,新聞集團董事長魯珀特·默多克公開承認,新聞集團在中國發展業務的嚐試“碰壁”。李亦非則驕傲地說:“傳媒領域的人有一個特點就是性子太急,但好在我們有足夠的耐心。”

在無比的堅韌與耐心下,李亦非帶領著團隊在中國獲得了這樣的成績:

1999年,維亞康姆中國公司隻是占據著中糧廣場一間房,這個小小的辦事處僅有6名員工。一切幾乎從零開始。但李亦非在1999年4月來MTV後,一個月後就拿到了CCTV-MTV音樂盛典的批文。這無疑是重大的一步,MTV的品牌能和中央電視台聯係在一起,對品牌影響力的提升是顯而易見的。

2003年4月,維亞康姆旗下的MTV全球音樂電視台正式通過廣東省有線電視網進入廣東的100萬戶家庭,MTV全球音樂電視台也成為第一個在中國獲得落地權的國際媒體品牌。

2004年3月,維亞康姆董事長雷石東訪問中國,宣布與上海文廣集團成立合資製作公司,這是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的影視製作公司。

2005年4月,MTV電視網與中國移動簽署階段性合作協議,共同開拓手機音樂市場。

2005年5月,MTV電視網下屬的尼克羅迪恩兒童頻道與上海文廣傳媒集團聯合成立了上海哈哈尼克電視製作有限責任公司。

維亞康姆還積極搶占中國戶外廣告市場。其旗下的維亞康姆戶外公司於2005年9月收購摩奇創意公司70%的股份,並表示可選擇在5年後收購其餘30%的股份。這是維亞康姆戶外公司在中國的第一項收購交易。12月,維亞康姆戶外傳媒廣告(北京)有限公司成立。目前該公司擁有北京巴士股份公司全部約5000輛公交車的廣告發布權。

這就是李亦非的能力,在一個連傳媒巨子默多克都會害怕的國度,她這個會“遊說”的“媒婆”竟做得有聲有色。

李亦非帶給我們的啟示:

1.人要善於自我反省,這樣才能不斷進步。

2.要讓自己始終處於競技狀態,要在競爭中綻放自己,綻放激情與活力。

3.在中國做事,你必須要有遊說的能力,充當溝通政府與業界的橋梁,否則隻能無功而返。

李亦非個人檔案:

1964年出生於北京。

1977年,榮獲全國武術青少年組冠軍。

1985年,畢業於北京外交學院國際法專業。

1985年,赴美深造,獲得貝勒大學國際關係碩士學位。

1994~1999年3月,在美國博雅公關公司擔任中國區董事會總經理。

1999年3月,被維亞康姆公司聘用,出任MTV音樂電視的中國區總代理,開始把MTV銷售給中國的年輕人。

2001年,被《財富》雜誌評為2001年度國際女強人之一。

北京奧美整合行銷傳播集團董事長莊淑芬:

找對合適的起跳點和擴張點

莊淑芬,廣告界風雲人物,曾是台灣奧美整合行銷傳播集團董事長。2003年,她升任奧美中國副董事長兼北中國區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事業舞台從此遷至北京。同時,她還傾力協助成立中國商務廣告協會4A,於2006年成為第一屆4A理事長。“成功需要時間、環境、智慧和自持。”這位與奧美共同成長了二十幾年的商界奇女子道出自己的成功心得。

3F法則

很多剛畢業的大學生經常自嘲的一句話是“一畢業就失業了”。他們漫無目的地在人才市場上投簡曆,一下投出去幾百份,然後告訴別人,“廣撒網,多撈魚”。可是撒了那麼多網,他們仍然覺得沒撈著什麼好魚,於是他們覺得自己運氣不佳,然後開始自怨自艾……

但莊淑芬認為好的工作應該具備3F,即fun、fame、fortune。興趣在她看來是第一位的:“其實任何一個工作都可以是很容易的,如果你的興趣在這裏,你就會覺得做這個是很有趣的。”興趣是成功的先導因素,這在莊淑芬的事業選擇過程中有著充分的體現。

大學時,莊淑芬修了很多外係的課程,如社會學、消費心理學等。這些課程讓莊淑芬在踏入廣告界後一直受益,但她當時並沒有想那麼多,僅僅是因為自己感興趣就修了這些課程。

莊淑芬從小就立誌要幹事業而非找工作,她一直有自己的理想,一個是做廣告,一個是當記者。記者是排在前麵的,當她好不容易到報社當記者時,因為不是科班出身很難發展而不得不放棄了記者之夢。

因為廣告業與傳媒有一些相似之處,她進了台廣,當國外部的英文助理。這是一個對於莊淑芬來說極其輕鬆的職位,以至於當時的主管擔心她不會做太久。但莊淑芬是個有目標的人,這個目標就是希望早一點當上“AE”(客戶經理)。在進入台廣國外部做英文助理時,莊淑芬一口答應至少做兩年,而且兩年後如果沒有機會當AE,就自己請辭。一年後,莊淑芬做了一個品牌廣告——“綠野香波”,成為台廣有史以來第一位女AE。這與她那股拚命勁頭不無關係。莊淑芬曾經回憶說:“在台廣做AE時,我非常善於動腦子。剛進台廣的時候常常自告奮勇地去聽他們創意部門的會議,或主動幫其他AE給客戶送稿子,凡事都搶著做。善於聽,善於學,有一股拚命的勁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