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家庭生活中的說話藝術(2)(1 / 3)

教會孩子們懂得他們該做什麼,而不是單單告訴他們要做什麼。讓孩子明白如果沒有趕上公交車或者校車,你不可能送他上學。當然,這個方法是在孩子必須坐車去學校而不能步行的情況下才能采用。

4.不願意自己完成作業

與其說:“你懶死了,自己動動腦筋不行啊!”不如對孩子說:“我對你有信心,你一定能完成好自己的作業的。”寫作了《教子有方》一書的史維亞·雷姆指出:“在很多家庭中,孩子說起作業就頭痛,甚至放鬆對自己的要求,如果這時過多幫助孩子,會起到不好的效果,你需要做的是讓孩子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第一,你要讓他感覺到你對他能力的信任,給他定一個學習製度,將他放在一個遠離吵鬧聲和電視的地方學習。孩子做作業的時候,不要在他周圍一直走動,否則會讓他對你過分依賴。在孩子拿不準的時候適當的指導一下他,然後立刻走開或者坐在旁邊。代替孩子寫作業隻能讓他懶惰、不學習。要讓孩子養成每天做作業的好習慣。

5.拒絕做家務

與其說:“你懂不懂應該為家裏做點事啊!”不如對孩子說:“當你把餐桌布置好我就開飯。”孩子們或許會拒絕你讓其做家務的要求,不如將什麼時間,誰做什麼事給孩子規定好。和孩子指定一張家務負責表,把表格貼起來,給沒能完成任務的孩子一點懲罰,讓他受到點教訓。例如,不給不擺碗筷的孩子吃晚飯。即使孩子餓著上床睡覺也要堅持你的態度。當孩子隨便亂放自己的髒衣服時,不用對他吵罵責備,你做到隻給他洗他放到洗衣機裏的衣服就可以了。當女兒發現自己想穿的衣服還是髒的時候,她就會明白下次該怎麼做了。

與孩子說話時的忌諱

盡管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很親密,但是與孩子說話絕對不能隨便。這是因為,在年齡、經曆、心理等方麵,孩子和父母都有很大的不同,如果忽略了這一點而對孩子說了一些不該說的話,會對孩子的健康成長產生很大影響。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就是父母,父母的語言和行動時刻影響著孩子。所以在與孩子說話的時候一定要有所忌諱。

父母與孩子說話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不要說傷害孩子的話

有些父母的性格很暴躁,他們恨自己的孩子不爭氣,動不動就用語言傷害孩子。例如:“你怎麼這麼笨”“你怎麼這麼沒出息”“你活著幹嗎”……孩子經常聽你說這些,心裏一定會受到傷害。類似“你看你姐,學習那麼好,你怎麼一點不像她”這樣的話會極大的傷害孩子的自尊。而這些話給孩子造成的傷害,很多家長並沒有意識到。孩子會想“我為什麼不像姐姐一樣?爸爸媽媽不喜歡我了。”這樣,他會產生這樣的思想:第一,覺得受到了貶損,自己是一個毫無優點的人;第二,想要擺脫優秀的姐姐;第三,覺得沒人喜歡自己,繼而心裏感到不公平。

而在這種情況下,你最好這樣說:“你的成績不如姐姐好,但是你要記住,你們都有各自擅長的東西,你們都很聰明,你們都很讓人喜愛。”

2.不要嚇唬孩子

“你再不跟我走,我就讓你一個人留在這!”你會這樣麼?當然,孩子希望你隻是說說而已。畢竟小孩子總是最怕一個人呆在一個陌生的地方。但是當他聽多了這類的話,就會對此沒有反應了。一般來說你都是在公眾場合下對孩子說這樣的話,而一旦你失控,那就代表孩子勝利了。比較好的方法是:在他做得很過分的時候將他抱起來。這樣做會讓他知道他的胡鬧是不被允許的。

3.不要用命令的語氣

有些家庭中毫無民主可言,父母總愛在孩子麵前顯示自己的威嚴。有些父母對孩子的要求一味拒絕,對孩子所有的請求,通通下禁令。比如:“放學後不能跟同學在外麵玩,不能去同學家,不能帶同學來家”“不能做別的事情隻能學習”……長期生活在命令下的孩子會變得遲鈍而木訥。

4.不要說氣話

教養不好的父母總是喜歡把孩子當成出氣筒。跟孩子說話的時候板著臉,也沒有和善的語氣。比如:“滾一邊去!”“閉嘴,你不說話沒人當你是啞巴!”孩子雖然不願意跟你接近,但是也躲不過去。遇到孩子有事找你的時候,也不給好臉色看:“別問我,我不知道!”“一直沒完沒了地問什麼問!”這些話會讓孩子在心裏產生障礙,父母應盡量避免。

5.不要侮辱孩子

在發現孩子有不端正的行為時,有些父母不理解孩子的心理,就將其認為是品德敗壞、不可饒恕,僅憑著主觀的想法不去仔細的思考,對孩子說“你怎麼這麼不要臉”、“畜生”、“小流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