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離別的親人(1 / 2)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孫有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摘自杜甫《三吏》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一群官兵全副武裝地攔住了嘈雜的人群並時刻戒備著,半夏仗著自己的矮短身材在人群中穿梭,一會兒功夫就擠到人群的前端,也看清了在官兵的包圍圈中的情況,隻見一個老婦人緊緊抱住其中一個官兵的腿,並苦苦哀求著:“求你們行行好吧,放過我孫子,我老伴和兒子都已經去服役了,我就隻剩下這個孫子了,他今年才十四,他還隻是個孩子……”而被老婦抱住腿的這個官兵,正和另外幾名同伴拖拽著一個看起來才十歲出頭一點的男孩子,男孩子骨瘦伶仃、麵黃矮小,一看就知道是長期缺乏營養,而男孩子也一臉絕望地呼喚著奶奶,官兵並沒有因為老婦的求情而同情她,反而厭煩地抬起另一隻自由的腿,狠狠地向老婦踹去,嘴裏還罵罵咧咧:“放手,你這個老賤婦!”

一腳又一腳……,踢在婦人的身上、踢在被拉扯的男孩眼中、踢在圍觀的群眾心裏,人們的眼中布滿了憤怒,人群開始了騷動,看著人們的異動、再看著被老婦抱住的腿,官兵也發了狠,一腳重重落在了婦人的背上,一聲清晰的“哢嚓——”落在眾人耳中,人群有瞬間的靜默,婦人的手也終於鬆開了,官兵們看事態不對,忙強拉著少年離開了,而被遺留下來的老婦呢?“奶奶……”一個七八歲左右的小女孩從人群中擠出來,痛哭流涕地抱住了地上的老婦,看著這一幕,人們心中都溢滿了悲傷和憤怒,悲傷為男孩、為老婦、為抱住老婦的女孩,憤怒為那群不仁的官兵。

老婦倒下後就再也沒有醒過來,事情仿佛就這樣過去了,可所有人都知道,這個事情並沒有完。自隋煬帝登基後決定遷都洛陽起,每月征調民夫百萬人營建東都,同時,又下令征調更多民役開鑿大運河、造數萬艘各種龐大的龍舟以供遊曆,死於勞役的百姓過半,平均每戶就役者一人以上,各地百姓都怨聲載道、天地同悲。

看著身邊安靜地呆在身邊的桂花,半夏也不禁心情沉重。那天目睹了事情經過的半夏,在良心驅使下出錢幫助小女孩料理了老婦的後事,回到家後不久,女孩就尋上了門,說自己家裏已經沒有其它人了,願意自賣自身,隻為報危難中出手相助的一恩,而半夏在看到女孩眼中的倔強和不甘後,留下了她,這個女孩就是桂花。可能是經曆了家破人亡的苦難,桂花很少說話,大多時候在認真聽你吩咐後就默默做事,時間是良藥,希望時間可以慢慢撫平這個少女心中的傷痛。

——

豔陽高照,今天是父親決定出行的日子,楊府門前停留著一輛馬車,父親和林子哥已經正裝待發。小哥的傷基本養好,並在兩天前回到了家裏,這兩天被父親拘在了屋裏看書,此刻在父親出發在即時才得以出來透氣。

“敏兒,你已經長大,別總是讓人操心,爹離開後,家裏的男子就你和你二哥了,好好照顧你娘和你小妹。”在父親的思想裏,最讓人不放心的不是家裏最小的我,而是他麵前的小哥,所以在臨行前也不忘再告誡一番。

“智兒……”望著站在身邊已經比自己還高出一截的二兒子,稚嫩的臉上已經顯現出了成熟的氣韻。

“爹,你放心,家裏一切有我。”聽著二哥認真的回答,父親的臉上也有了欣慰和淡淡的驕傲,當父親將目光投向我時,我很自覺地站到了他麵前,父親的手很寬大很溫暖,摸著我的頭、讓我從心底感到我被深深寵愛著,酸酸的、甜甜的,這種感覺太過美好讓我貪戀。最後父親的視線環視了一周,並沒有發現那個心底愛戀的身影。

兩天前的晚膳後,父親召集了全家,並公布了他要出門去給楚公治病的決定,自那之後母親就沒有再給父親好臉色,甚至演變成現在的冷戰。母親並不了解事情的真相,所以父親也並沒有如她所願那樣的放棄決定,以至於父親臨行時,母親說什麼也不願意出來送行。明明母親昨天還在給父親縫製夏天的新衣,今天卻拉不下臉來送別了,在父親轉身走進馬車時,半夏眼尖的漂到門口處的一抹水袖,不由得好笑,真是一對別扭的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