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語沉思:
我們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我們有自己的靈魂,我們可以按照自我的意誌理智地行事,而非僅僅依靠生存的本能去獲取食物或者繁衍後代。
我們需要用理智來雕琢自我的靈魂,這樣才能保證既不被自由衝昏了頭腦,也不會為一己私利傷害身邊和我們一樣擁有此項權利的人,也不能形同機器,根本不給自己實行自我意誌的機會。
第10章 不可替代的生活根基
南黑森林一個開闊山穀的陡峭斜坡上,有一間滑雪小屋,海拔1150米。小屋僅6米寬,7米長。低矮的屋頂覆蓋著3個房間:廚房兼起居室、臥室和書房。整個狹長的穀底和對麵同樣陡峭的山坡上,疏疏落落地點綴著農舍,再往上是草地和牧場,一直延伸到林子,那裏古老的杉樹茂密參天。這一切之上,是夏日明淨的天空。兩隻蒼鷹在這片燦爛的晴空裏盤旋,舒緩、自在。
這就是我“工作的世界”——由觀察者(訪客和夏季度假者)的眼光所見的情況。嚴格說來,我自己從來不觀察這裏的風景。我隻是在季節變換之際,日夜體驗它每一刻的幻化。群山無言的莊重、岩石原始的堅硬、杉樹緩慢精心的生長、花朵怒放的草地絢麗又樸素的光彩、漫長秋夜裏山溪的奔湧、積雪的平坡肅穆的單一——所有這些風物變幻,都穿透日常存在,在這裏突現出來,不是在“審美”的沉浸或人為勉強的移情發生的時候,而僅僅是在人自身的存在整個兒融入其中之際……
嚴冬的深夜裏,暴風雪在小屋外肆虐,白雪覆蓋了一切,有什麼時刻比此時此景更適合哲學思考呢?這樣的時候,所有的追問必然會變得更加單純而富有實質性。這樣語言的努力,則像高聳的杉樹對抗猛烈的風暴一樣。
這種哲學思索可不是隱士對塵世的逃遁,它類似農夫勞作的自然過程。當農家少年將沉重的雪橇拖上山坡,扶穩橇把,堆上高高的山毛櫸,沿危險的斜坡運回坡下的家裏;當牧人恍無所思,漫步緩行趕著他的牛群上山;當農夫在自己的棚屋裏將數不清的蓋屋頂用的木板整理就緒:這類情景和我的工作是一樣的。思想深深紮根於生活,二者親密無間。
城市裏的人認為屈尊紆貴和農民做一番長談就已經很不簡單了。夜間工作之餘,我和農民們一起烤火,或坐在“主人的角落”的桌邊時,通常很少說話。大家在寂靜中吸著煙鬥。偶爾有人說起伐木工作快結束了,前夜有隻貂鑽進了雞棚,有頭母牛可能早晨會產下牛犢,某人的叔伯害著中風,或者天氣很快要“轉”了。我的工作就是這樣紮根於黑森林,紮根於這裏的人民幾百年來生活的那種不可替代的大地的根基。
哲語沉思:
在人的生活中,有一些東西是可有可無的,有了也許會增色,沒有也無損本質;而有一些東西則是不可缺的,缺了就不能夠生活。什麼東西不可缺,這是生養人類的大自然唯一的權威。自然規定了生命離不開陽光和土地,規定了人類必須耕耘和繁衍。最基本的生活內容原是最平凡的,但正是它們構成了人類生活的永恒核心。
第11章 決戰人生每一天
人生如夢,而生命是永恒的。轉瞬即逝的生命比所有的財寶都珍貴,將如此寶貴短促的生命無所事事地輕拋是可恥的。
對人類來說,沒有比為使命而活著更可貴的了,同時也沒有比不知為何生存更空虛的了。彷徨的人隻不過在別人眼中是自由的,對不得不彷徨於路的人來說,他沒有了生存的根基,打發著一個個充滿不安和內心空虛的苦惱日子。沒有使命感的人生猶如彷徨的人生。
即使在今世看來比較理想的人生觀,若站在上一級宇宙的高度來考察,就會產生疑問:這是正確的人生觀嗎?這就成為一個極其艱深的問題。必有一個宇宙至高的,或者說代表生命本源的法則,所謂命運,不就是人們從法則那兒得到的報應嗎?
人類生命中有一個像最大公約數一樣的共同基礎。那是生命的支柱,在這個基礎之上,人們的才能、天分得到發揮。若失去了做一個人最本質的基礎,再傑出的才能也會枯竭,甚至會耗盡生存的力量,不得不走向衰亡。人類生命中這種必備因素是與生俱來的,熟知人的本質基礎之後,才能去尋找可充分發揮個性的合適場所。
“既然是人就要竭盡全力生存。”把這一條當做焦點來觀察一個人,就會發現,外表的不同都是枝節。去掉這些枝節,隻會剩下赤裸裸的人類生命的胴體。要判斷他的人生價值,這是唯一的基準。
人生就是建設,一旦建設停止,人生就失敗了。
對自己眼下能做的事必須點燃起你的熱情。對眼下能做的事情不付出全力的人,是沒有資格談未來的。首先得穩穩地站住腳跟,才能進行下一次大飛躍。
想想看,一天隻有24小時,利用交通工具跑得再快,也不能改變這一點。這樣說來,不管在哪裏,不管怎樣做,隻有自己的存在才是確實的。怎樣充實這個自我呢?這就看你怎樣充實每一天。甚至是否能使自己的人生豐富多彩,是否能在社會上擁有主動權,關鍵也在於每一天的充實。有利的環境本身是單調的,如果你設法利用這些有利因素,使自己的人生變得充實起來,這種腦力勞動本身就是豐富多彩的。
人們每一天都在決戰,昨天的成功並不能保證今天的勝利,昨天的挫折不一定就導致今天的失敗。每一瞬間的實幹才是重要的。所有的實幹加在一起,它的本質就是你的機會和才能,這才是你一生的總決算。
哲語沉思:
世界上有兩種花,一種花能結果,一種花不能結果。不能結果的花有玫瑰、鬱金香等,它們在陽光下開放,沒有任何目的,純粹隻是為了快樂。快樂本身就是它們的成功。
人也像花一樣,有一種人能結果,成就一番事業;而有一種人不能結果,一生沒有什麼建樹,隻是一個普通人而已。
那麼,你會選擇做哪一種人?
第12章 希望不會騙人
我們在物質生活之外,又延伸出希望。每個人幾乎都對某些事物馳騁幻想,不過,直到改變了生活方式他才會碰到這些事物。有些人以財產多和住宅大為快事,為他們的家庭和榮譽預先準備好永存不朽的東西,或者竭力不使財富分散,因為積累財富已成為他們的唯一職守。另外那些十分文雅、高尚的人,則把精力專注在未來的名望上麵,專注在獲取那些不抱成見的後代子孫的感激上。
靈魂完全係在財富與住宅上的那類人,無法明白他們本應對財富漠然置之,因而也就無法適宜地或認真地談論這些問題。可是,追逐聲名的人就可以對此做出反應,所以就有可能去考慮他們所期待的事物。
在遙遠的未來,能否被人記住也許是值得每個明智之士考慮的問題,但這是得不到滿意的答案的。誠然,能名垂青史的,隻是少數人,大多數人對此其實也興趣索然。世界上從來沒有什麼餘地堆放那麼多的名望。生命的職責是,在每種環境中,無論是短暫的快樂或痛苦,都不會超過一定的比例,必須留給我們餘暇去做那種不會十分影響我們眼前幸福的期待。一個人有了虛名,而不準他人侵入他的地盤,他就隻能是那種一定要被拋入遺忘之塔裏的人。
心靈的眼睛與肉體的眼睛一樣,能看到新的目標,對那些眼皮底下的東西反而視而不見。因此,聲名像一顆隕星,除了幾個卓越的和不可戰勝的名字之外,有的閃耀一下之後,就永遠消逝了。如果思想或時間沒有什麼改變,那我們的聲名也可能是隱匿無聞。一切具有我們這種思想或使我們的行為有所改變的人們,無時不匆匆走入湮沒無聞的境地,正像一種最被人喜愛的新事物常為時尚所采納一樣。
所以,照亮晚年的任何舒適的光線並非來自塵世,隻有未來才是它的遠景。在疾病的痛苦中,在老耄的衰弱裏,隻有儲以待用的這種幸福(如果注意到這種幸福)才會支持我們。這些幸福,我們有信心去期待它們,因為它們來自於一種偶然的力量,而且,隻有熱烈希望和真誠追求它們的那些人才能得到這種力量。由此看來,每個心靈最終都應該棲息下來。希望是人類的主要福賜,並且,隻有希望才是合理的。可以肯定,希望絕不會欺騙我們。
哲語沉思:
即使人類不斷地受苦、被生活折磨,但是心中總是留有可貴的希望。希望是人類一切不幸中唯一的安慰,它能夠將人們從一切煩惱痛苦的環境中拯救出來,而沉浸於和諧、美滿、幸福的氛圍中。
希望一直是人類生活動力的來源。在無盡的等待之中,人類生生不息。
第13章 忍受蠢人的評判
你一向是說真話的,我們偉大的歌手,你這次也說了真話。
“蠢人的評判和群氓的嘲笑聲”……對這兩點又有誰不曾領教過?
所有這一切都可以——而且應該忍受,誰能夠做到——就讓誰來表示輕蔑吧!然而有一些打擊,它們刺痛著你的心坎,比什麼都痛……一個人做了他力所能及的一切,努力地、熱情地、忠實地工作……而一顆顆正直的心靈卻嫌棄地躲開他,一張張正直的麵孔一聽到他的名字便因憤怒而變得通紅。
“躲開點兒!滾蛋!”一些正直的、年輕的聲音對他嘶喊。“無論是你,還是你的勞動,我們全不需要;你玷汙了我們的住所——你不認識,也不理解我們……你是我們的仇敵!”
這時這個人該怎麼辦呢?繼續勞作,不要試圖去辯白——甚至不要企望有稍微公正一些的評價。
從前,莊稼人詛咒一個過路人,這位過路人給他們土豆——窮人賴以度日的食物——麵包的代用品。他們把這份珍貴的禮物從那隻向他們伸出的手中打落在地上,把它摔進泥土裏,用腳踐踏。
如今,他們以它為食——而他們甚至不曉得恩人的姓名。
也罷!他的名字對他們又有什麼意義?他,雖然無名,卻把他們從饑餓中拯救了出來。
讓我們隻為一件事盡力吧:願我們所帶來的確是有益的食物。
從你所愛的人嘴裏聽到錯誤的譴責是苦澀的,然而即使這也是可以忍受的。“打我吧!但是要聽從我!”雅典的首領對斯巴達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