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局術:話裏有話,局裏有局(3)(1 / 3)

諸葛妙語:

周瑜調兵遣將以防備曹操,分撥完畢以後,派人請諸葛亮去商議大事。周瑜告訴他:“過去曹操兵少,袁紹兵多,最終曹操之所以反敗為勝、戰勝了袁紹就是因為他采納了許攸的計策,搶先燒毀了袁紹在烏巢的糧草。現在曹操帶領八十三萬大軍,而我們的部隊隻有五六萬人,怎麼能夠抗拒他呢?也需要搶先毀掉他的糧草,然後才能打敗他。我已經派人探聽明白,曹操大軍的糧草,全部屯積在聚鐵山。先生你一直都居住在那裏,對地形非常熟悉,就麻煩先生你帶領關羽、張飛、趙雲等——我也派給你千餘兵幫助你——連夜前往聚鐵山截斷曹操的糧草通道。你我都是為了打贏這場仗,希望你不要推辭。”諸葛亮暗想:“這肯定是因為勸降我不成,設計來加害於我。我如果推托,必然被他笑話。不如暫且答應他,然後再想辦法。”於是很痛快地答應了。魯肅不忍心看諸葛亮喪命,拿話點撥他:“先生你這一次去能夠成功嗎?”諸葛亮說:“我水戰、馬戰、步戰、車戰,樣樣精通,(有這樣的才能)怎麼會愁事情辦不成功呢?並不象江東的周公隻有一種能耐罷了。”魯肅問道:“我與都督有哪一種能耐?”諸葛亮:“我聽說江南的小孩子都經常唱歌說:伏路把關饒子敬,臨江水戰有周郎。象你就隻能在陸地上把守關隘;而周瑜則隻能水戰,不能在陸地上作戰。”

魯肅把這話原原本本告訴了周瑜,周瑜大怒:“為什麼說我不會在陸地上作戰呢?不需要他去斷曹操的糧草通道,我自己帶領一萬部隊,去聚鐵山截斷曹操的糧草通道。”

……

在這裏,麵對周瑜的刁難,諸葛亮並沒有推辭,周瑜以為諸葛亮已經上當。其實周瑜的計策哪裏瞞得過諸葛亮?諸葛亮心中早有對策。隻是一句話,便誘使周瑜自己沉不住氣,把危險的任務搶了過去。雖然最後諸葛亮又讓魯肅勸周瑜不要去冒這樣的風險,但是僅僅一句話,便誘使對方上當,把最大的風險輕鬆地退回給了對方,足見諸葛亮的嘴上功夫。

古為今用:

勸說別人有多種形式,而無論哪一種,都離不開誘導。誘導的過程是說服對方的過程,也是對方的思想逐漸轉變的過程。所以,誘導便成為說服別人的一個重要環節。

(1)一語破的式的誘導

一位父親得知兒子染上了賭博的惡習,便給他寫了一首戒賭詩,以詩說理規勸。詩曰:貝者是人不是人,隻因今貝起禍根。有朝一日分貝了,到頭成了貝戎人。兒子看後,不解其意。

父親解釋道:“貝者是賭,今貝是貪,分貝是貧,貝戎是賊。‘賭、貪、貧、賊’是每個賭徒的必由之路。”

兒子聽了,幡然醒悟,棄賭從良,自食其力。

這位父親勸子戒賭方法巧就巧在:第一,以詩勸子,方法新穎,讓兒子去思考其中的含義;第二,當兒子百思不解時,一語道破詩意,指出“賭博必定貧窮,強盜出於賭博”的道理,使兒子恍然大悟。這種一語破的的誘導方法往往能收到較好的勸說效果。

(2)一個人在說話之前心中要有個完事的謀劃打算。每一步怎樣誘導、怎樣發問,談話前都應經過深思熟慮。這樣,環環緊扣、步步深入,才能誘使對方在無法解決的矛盾麵前自我否定。

例如,某飯店服務員劉小姐拾到顧客遺失在店內的手機,想悄悄據為己有,被領班張大姐發現了,讓她上交。

可劉小姐說:“手機是我拾的,又不是偷的,更不是搶的,不上交也不犯法。”

張大姐說:“小劉,你知道什麼叫不勞而獲嗎?”

“不知道!”劉小姐生氣地回答道。

張大姐說:“不勞而獲是不經過勞動而占有勞動果實。”

“您怎麼會也學會咬文嚼字了?”劉小姐有點不耐煩了。

張大姐耐心地問:“你說,搶東西是不是不勞而獲?”

“是的。”

“偷別人的東西是不是不勞而獲?”

“當然也是。”

“那拾到別人的東西據為己有是不是不勞而獲呢?”

“這,這……當然……”劉小姐語塞了。

張大姐順勢教育道:“拾到別人的東西據為己有和偷、搶得來的東西,在不勞而獲這一點上是相通的,除了國家法律,我們還應有一定的社會公德,再說店裏也有工作守則,拾到顧客遺失的物品要交還,你可不能犯糊塗啊!”

經過張大姐的教育,劉小姐終於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把手機交了出來。

講好大道理很重要的一點是應學會剝繭抽絲,逐步引導,層層深入,讓對方在心理上慢慢接受你所說的話。從理論上講,這種說服技巧符合心理學的基本規律;從實踐結果來看,隻要運用得恰當巧妙,就能取得理想的說服效果。

(3)有預料地誘導

在去說服別人之前,我們也可以進行一下預測。對方會怎樣講,講些什麼,我們應如何回答,都要考慮到。這樣才能有的放矢,使勸說獲得成功。

例如:方方同學的作業十分潦草。老師把他叫到辦公室,拿出一本字跡工整的作業遞給他說:“你看這位同學的作業寫得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