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規避創業風險,防患於未然(1 / 3)

風險和收益總是相伴而生的,創業有收益當然也會有風險的,不敢承擔風險,就難以求得發展。然而,對突發風險的預先準備,是對未來各種情況的預測以及采取的相應措施,防患於未然也是必須的,這也是降低風險的最佳措施。

正確認識創業的風險

風險無處不在

商場如戰場,在千變萬化的市場風雲中,能始終立於不敗之地的企業實在少之又少。創業既充滿激情,又充滿挑戰。創業也是殘酷的,1%的成功者是從99%的失敗者身上跨過去的。據發達國家創業數據統計:每年都有上百萬家新企業誕生,35%的新企業在當年就失敗了,活過5年的隻有30%,存活1O年的僅為1o%。同時,導致創業失敗的原因前三位分別是市場(27%)、管理(24%)和技術(12%)。

70年前,美國道·瓊斯工業股票十大上市公司如今隻剩通用電器一家;10年前的世界500強企業現在隻剩下約200家。中國的創業數據統計也顯示:中國創業企業的失敗率高達70%以上。七成企業活不過一年,平均企業壽命不足3年。不計其數的企業在市場這片急流險灘上遭遇風險的礁石,或倒閉,或沉沒。

創業的過程是機遇與挑戰、成功與失敗並存的過程,是承擔風險和化解風險的過程。創業者的創意能否實現,既取決於創意本身是否有市場的潛在價值,也與經營理念、經營管理水平和資源的利用狀況有關,同時又受競爭對手的整體水平和環境的影響。一般來說,創業的收益率與風險性成正比,收益越高,風險也就越大。

在創業的不同時期,會麵對不同的風險。創業成功後,人員增多、業務繁忙,企業麵臨的問題越來越複雜。然而,創業者習慣於發號施令、事必躬親、唱獨角戲,員工也習慣於接受命令,對創業者有依賴心理,從而導致創業者日常事務過多,工作量劇增。這些帶來的結果便是創業者感到力不從心、不堪重負,但又沒有抓住重點。

創業者在創業過程中一直很果斷,員工也能貫徹執行決策,但如果創業者無法一一監督、評估決策的執行,企業又缺乏相應的機製與政策,就會使決策執行的效果大打折扣。

創業可能更多地緣於創業者對市場機會的前瞻,企業所從事的業務具有獨創性或具有某種競爭優勢。創業成功後,會有許多跟進者進入市場,企業的優勢會逐漸減弱,競爭壓力增大,業績增長率會隨之下降。

另外,企業越是成功,創業者越是感到誌得意滿,有時甚至覺得無所不能,擴大經營和多元化便在所難免。可事實上,攤子太大、對新業務不甚了解,往往會出現失誤,從而侵蝕企業的利潤。

創業成功後,老員工容易陶醉於曾經取得的成績,不願繼續艱辛地奮鬥,安於現狀。於是,小富即安的思想在企業蔓延,甚至會影響創業者本人,這樣的企業很容易失去繼續創新的動力。老員工在企業裏有極高的權威,而新招聘的員工考慮的是如何發揮自己的能力,如何證明自我,於是站在了老員工的對立麵。

作為堅實的後盾,家人在創業者的創業過程中給予了無私的奉獻,他們希望創業者能夠取得成功。創業成功後,配偶希望創業者更多地關心家庭,兒女希望創業者能夠盡到作父母的責任,而創業者比以前更忙更累,無暇顧及家人,家庭壓力開始增大。尤其是對有家庭的女性創業者而言,如果不能及時解決這些問題,不僅會影響到企業的未來發展,也會影響到企業價值的體現。麵對各種創業風險的時候,就是考驗創業者心理素質的關鍵時刻。在此時情緒失控、喪失理智、迷失方向、鑄成大錯的比比皆是,甚至因為無法承受壓力和責任,而踏上不歸路的也大有人在。

創業者要成功闖關,必須擁有和保持或慷慨激昂、或熱情奔放、或沉著冷靜、或堅忍不拔、或果敢無畏的心理狀態。亞馬遜(Amazon. corn)創始人傑夫,貝索斯(Jeff Bezos)非常清楚積極思考的能量。他以“每個挑戰都是一次機會”為座右銘。事實上,貝索斯已把一家很小的互聯網創業公司,發展成了全球最大的網上書店。

亞馬遜於1995年7月正式啟動,兩個月內就輕鬆實現每周2萬美元的銷售額。1990年年末,互聯網公司紛紛倒閉,亞馬遜股價也從100美元降至6美元。雪上加霜的是,一些評論家預測,美國最大的實體書店巴諾(Barnes & Nobles)將啟動在線業務,這將徹底擊垮亞馬遜。緊要關頭貝索斯挺身而出,向外界表達了樂觀和信心。針對批評言論,他還一一列舉了公司的積極因素,包括已經完成的和準備實施的種種項目。就這樣,貝索斯帶領亞馬遜不斷壯大,出售從圖書到衣服、玩具等各種商品。今天的亞馬遜、年度經營收入已超過百億美元,這很大程度上要得益於貝索斯的積極思考。

世上沒有絕望的處境,隻有對處境絕望的人。最高境界的創業者,總是勇於麵對挑戰,主動迎接挑戰。當事情進展得不像想象中那麼順利時,你會變成什麼樣的人?請記住:創業一定會有風險,不敢冒險的人永無前途。沒有超人的膽識,就無法成就超凡的事業。

真正的創業者能夠規避風險

創業中的風險是必不可少的,可是真正的創業高手卻能夠盡可能地規避風險,把風險降到最低。你千萬不要相信那些成功企業所編寫的創業故事。在故事中好像所有的事情都是好事情,所有的風險都是理所應當能夠克服的。作為創業者,要想規避風險,不但要有激情和理念,懂得專注,還要有較強的執行力。同時,創業者做事情的眼光要高,著手卻要低,要現實。千萬不要去見風險投資人的時候把自己的事業都說得雲山霧罩的。這樣的話,風險投資人反而對你的創業項目感到不信任。其實,我們隻要踏踏實實地說你想做什麼,這個東西能解決什麼問題就可以了。

作為創業者,我們還需要一種胸懷,一種與時俱進的學習能力。我看到很多年輕人雄心勃勃,可是創業就是不成功,損失慘重。我分析他們失敗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太自負,不能從成功人士那裏學到一些經驗,聽不進好的建議。

很多創業者一開始都缺少創業的經驗。其實,缺少創業的經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沒有謙虛、開放的學習心態,不能與時俱進。

很多創業者一開始就陷入了一個死循環,注定要失敗。他們認為自己的眼光獨到才是出手的前提,其實,眼光獨到隻是創業的一個方麵,並不能有效規避風險。我是不鼓勵大家盲目創業的。也就是說,如果你的創業時機不成熟就不要創業。先學會給別人打工,等時機成熟了再出來創業。

千萬別說機會一去就不複返了。創業的時機就像大巴車,錯過了一班還有沒有下一班的到來。

我一直很反對年輕人剛畢業就創業。我認為他們至少應該在公司裏踏踏實實幹五六年。雖然是打工,實際上是公司在給你“繳學費”,你在不同的平台積累的經驗是任何老板剝奪不走的。隻有積累這種經驗,你的創業能力才更高,更有把握成功。

總的來說,創業風險的規避是有規律可循的。有的時候,創業者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攤子鋪的過大,過於冒進,在一開始創業的時候就輕易地涉足多個產業,缺乏對創業進行風險控製和管理的能力。要知道創業是一項工程,我們必順謹慎、謹慎,再謹慎,把風險控製在一定的範圍之內。

很多創業者都是從一項有前景的技術開始的。那麼,你不但要對這個技術進行合理的評估,還應該撰寫一份商業計劃書。這份商業計劃書的目的就是為了籌措創業資金。你需要將你所描繪的創業藍圖拿給那些有資金、有意向的投資者看,方案可行的話,可將你的技術換成公司的股份。

在千方百計籌措到資金後,你就需要把這筆錢投入市場進行市場運作。這時,你應該把用於投資的資金一次性投入市場嗎?答案是否定的。真正的創業高手從來都不這樣做。真正的創業高手懂得,不宜將可用於投資的全部資金一次性投入市場,而應預留部分資金,以一定百分比的資金投入市場,這樣才可以盡可能地降低風險。預留一部分資金可以幫助我們在市場之外將損失限定在一定範圍內。創業是有巨大風險的。如果一次性投入全部資金,倘若市況不佳或創業者決策失誤,很有可能麵臨彈盡糧絕的境地。在這種情況下,創業者再想募集資金就更加困難了。預留一部分資金可以隨時作為追加投資投入市場,可以增加創業開拓的靈活性和主動性。如果將全部資金一次投入市場,可是市場仍然沒有反應的時候表明創業者已經放棄了一切後續手段。很顯然,錢都沒有了任何措施都無法實施。總之,投資資金不可一次性投入市場而應預留一部分,這是創業風險控製的重要一條。除了預留一部分資金外,創業者還應該如何做來降低創業風險呢?

創業者最重要的能力是自我控製。自我控製的能力決定創業者的創業能否成功。從某種意義上說,創業本身並沒有多少風險可言,而是創業者本身帶有很多風險。一個真正成熟的創業者懂得時刻控製兩個比率,一個是收入、支出比率,一個是資產、負債比率。掌握一定的創業知識能夠保證兩個比率的可操控。公司利潤中要承擔的稅務額度對每個公司來說都是一項不能避免的開支。所以,任何一個公司的創業者都應該懂得合理合法的避稅、控稅的重要性。

無論市場行情是漲還是跌,創業者都應該懂得如何賺錢。你要明白,隻有賺到錢,你所創立的企業才能夠生存。否則,不管你的企業風險規避做得多麼好也是沒有用的。此外,風險的控製還需要注意節奏和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