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的一生之中,總要追求許多東西,或者是名聲,或者是利益,等等。如果你因追求不到而失望痛苦,那麼,你等於把自己拋進了深淵,你因為不能得到你所追求的東西而忽略了那些在人生中你唾手可得的東西,於是你永遠什麼都得不到,永遠都在失去。如果這時你有一顆平常心,雖然你無法達到那些人生目標,但你也可以享受到日常生活的樂趣。許多偉大的人物都有一顆平常心,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誌在其~生的政治生涯中,三落三起,可謂經曆了人生的重大挫折,但他仍然能夠在被下放期間,認真做好生活中的每件小事,做好日常的工作,這樣的心胸又有幾人能有呢?
“桃李無言,下自成蹊”。雖然你是一個普通而平常的人,但是在你的生活中也有美麗,隻要你默默地開放生命之花,相信總會有人欣賞你。
3.心態須經常調整
在人的一生之中,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也不可能總是一敗塗地,因此,心態要經常調整。
調整心態對每一個人都是非常重要的。心態總的來講,可以分為積極的和消極的兩種。積極的心態對人有很大的益處,它促使你以樂觀的態度對待任何事,在失敗麵前不氣餒,振作精神,東山再起。相反,消極的心態就是一種心理誤區,人特別容易在失敗的時候走人心理誤區,產生諸如自卑、怨恨、嫉妒、報複等這些不健康的情緒,這些情緒又會進一步影響自己事業的前進發展,影響人際關係的和諧。
調整心態就要正確麵對成功與失敗,順境與逆境。《論語》中有“孔子絕禮於陳”的故事。孔子帶著弟子們周遊列國時,在陳卷入了政治糾紛中,連吃的東西都沒有,連續幾天動彈不得。最後,弟子子路忍不住說:“君子也會遇到這種悲慘的境遇嗎?”孔子隻是淡淡地回答說:“人的一生都會有好與壞的境遇,最重要的是處在逆境時如何去排遣它。”孔子畢生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周遊列國,經曆了許多挫折,然而,孔子能夠坦然地對待挫折。任何人的一生中都會遇到失意的時候,如果始終以悲觀失望的情緒來對待事物,那麼,無論做什麼事都不會得到你想要的結果。凡事都必須耐心等待,總有一天,會撥開雲霧見太陽。但是在春風得意之時也不能得意忘形,而更應該謙虛謹慎。
調整心態還要每天求得一個好心情。每個人都親身經曆過人世間的喜怒哀樂,心情不快時連悅耳的鳥鳴都感到煩心,心情愉快時,願以溫馨的愛擁抱整個大自然。可是歡樂與幸福不會自己從天上掉下來,假如你終日愁眉不展,心事重重,以敵視的目光對待周圍的人與物,沒有了知心朋友,沒有了歡樂與微笑,沒有了執著的追求,沒有了奮進的目標,又怎麼能快樂呢?
4.學會寬恕自己
古人曾經說:“攻人之惡毋太嚴,須思其堪受;教人之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就是說,當責備別人的過錯時,不可太嚴厲,要顧及到對方是否能承受,也就是要注意到不傷害對方的自尊心。當教誨別人行善時,不可以期望過高,要顧及到對方是否能做到。這是儒家提倡的人際關係的“寬恕”原則。這種態度隻適用於對待他人。古人又教導我們說:“責人者,原無過於有過之中,則情平;責己者,求有過於無過之內,則德進。”就是說,責備別人不可太刻薄,但是反求諸己則必須嚴格要求,如此一來自己也就能不斷進步。古人從修身養性的角度要求責己宜嚴,太過於放縱自己不僅沒有好處,反而會阻礙自己身心的發展。從這個角度來說,責已宜嚴本無可厚非。但是,在人的一生之中,如果過分地自我責備會導致惡果。
成功者往往能認識到犯錯誤是很正常的,最重要的是從錯誤中吸取經驗教訓,堅持下去,更加努力地去嚐試。而失敗者則在發生失誤時怨天尤人,大罵自己“笨蛋”,甚至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下一次在麵對同樣的情況時,就會產生心理障礙,還是會失誤,這樣,自責的心理就會越來越重,最終使自己裹足不前,永遠都無法取得成功。
所以,學會寬待自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學會寬待自己就要允許自己犯錯誤,“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誰能一輩子不犯錯誤?在總結教訓之餘,要安慰自己,即使是由於自身的原因導致的錯誤也要寬容原諒自己,隻有這樣才能形成積極的心態,有利於下一步的成功。
尤其是在現今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生活就等於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鬥,如果對自己責備太嚴,不會寬待自己,很可能會患精神分裂症或神經衰弱症。所以我們要學會經常對自己說: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一切從頭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