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熊氏投資五步標準法(3 / 3)

如此縝密的市場調查,為企業提高產品質量、改進經營方式、開拓新的市場提供了可靠依據。卡西歐領導者把市場調查作為公司最為重要的工作之一,他們認為,公司的發展方向不是由公司內部決定的,而是在市場上發現的。

這一點,非常符合熊曉鴿對創業者的建議,從市場中發現市場,讓客戶發掘企業的優勢。如果創業者能夠看清這一點,熊曉鴿的投資傾向一定會有所偏向。

其次,隻有客戶才了解市場。

關於熊曉鴿的這個觀點,與他曾一同擔任過《贏在中國》評委的巨人集團董事長史玉柱是最好的實踐者。史玉柱曾說過,市場上沒有所謂的專家,唯一的專家是客戶。

熊曉鴿最擔心創業者不先去了解客戶,而是一天到晚想著怎麼蒙投資人的錢。作為投資者,熊曉鴿也會去問他的客戶,創業者就是他的客戶。熊曉鴿的問題很簡單:你了解你的客戶嗎?

關於這一點,史玉柱給出了完美的答案,他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研究客戶,他說:“誰消費我的產品,我就要把他研究透,一天不研究透,我就痛苦一天。”腦白金品牌的策劃,完全遵守“721原則”,也就是說把消費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用70%的精力為消費者服務;投入20%的精力做好終端建設和管理;隻花10%的精力去處理和經銷商的關係。

當初保健品市場競爭那麼激烈,可史玉柱還是用腦白金、黃金搭檔創造了一個奇跡,滿載而歸。究其原因,史玉柱認為:“我的成功沒有偶然因素,是我帶領團隊充分關注目標消費者,做了辛苦調研才獲得出來的。”之所以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在消費者身上,史玉柱認為:消費者是最好的老師,也就是說,你隻要能打動消費者就行了。

再回到史玉柱創業初期,1988年,因為了解到消費者的需求,史玉柱萌生了創業的念頭。沒幾天工夫,他就給原單位遞交了辭職報告,然後借用朋友的IBM電腦,“閉關”半年,寫成文字處理軟件“M-6401桌麵排版印刷係統”。

在隨後投身到保健品的過程中,史玉柱也有過失敗,但失敗讓他對消費者需求的認識進步加深。他說:“自從當年腦黃金‘三大戰役’失敗後,我就養成一個習慣,就是每天研究我的顧客群體,分析顧客需求是否有變化。”

史玉柱認為,要想搞出好的策劃方案,就要去了解消費者,然而消費者又是最難了解的,為了加深對消費者的了解,就得投入大量的時間。2003年,史玉柱駕駛著自己的奔馳500一邊遊山玩水,一邊做市場調研,走遍了中國除台灣、澳門之外所有的省、市、自治區。

史玉柱感慨地說:“營銷是沒有專家的,不能迷信專家。我認為大學裏有關營銷的教材80%的內容都是錯的。要說有專家,我認為唯一的專家(就)是消費者。要做好一個產品,在前期論證階段必須花大量的時間泡在消費者當中。”

為此,史玉柱培養了一支隊伍。“他們必須下市場,我要求他們每個月必須至少跟100個消費者進行深度交談。必須本人拿著產品上街推銷,推銷不出去就罰錢,賣掉了就作為獎金。這就逼著他們在推銷的過程中去完善他們的銷售說辭。一旦他的說辭成功率比較高,就把他的話總結下來,變成廣告。我的策劃從來都是到市場裏麵去,從消費者那裏學來的。”

準備開發腦白金市場的時候,史玉柱將江陰作為大本營。在啟動江陰市場前,史玉柱先對江陰市場進行了一番調查。他戴著墨鏡走南闖北,挨家挨戶地去尋訪。

白天鄉鎮裏的年輕人都出去工作了,在家裏的都是老頭老太太,史玉柱一去,他們特別高興。史玉柱就搬個板凳坐在院子裏跟他們聊天。通過聊天,敏銳的史玉柱看出了其中的奧妙。他因勢利導,推出了“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隻收腦白金”的廣告。如今,這個廣告已經是家喻戶曉。

後來,史玉柱帶領他的巨人集團進軍網絡遊戲市場,在開發網遊《征途》的過程中,史玉柱與2000個玩家聊過天,每人至少2小時。這樣算下來的話,總共用了4000多個小時。在4000多個小時的聊天過程中,他體會到玩家在網遊中的種種心情。所有這些複雜、甚至對立的情緒,通過聊天他都了如指掌。史玉柱在《征途》中,給所有情緒提供釋放機製,這也正是《征途》最吸引人的地方。

史玉柱通過客戶了解了市場,也開拓了市場。這樣的創業者是最有競爭力,也最有可能成功。所以,熊曉鴿很願意找史玉柱這樣的創業者。

最後,隻有獲得客戶才能獲得利潤。

德魯克曾在《後資本主義社會》中說過:在企業內部,隻有“成本中心”,而“利潤中心”是一個誤稱。隻有在客戶付錢買了企業的產品或服務後,企業才會產生利潤。

熊曉鴿認為,對於創業者來說,最重要的一點,是市場和客戶。任何一個企業,最終都是在賣服務。隻有客戶付錢埋單,企業才有利潤可言。如果客戶都來退單子,任何一個企業都會陷入困境。

客戶會帶來現金流,企業的生存是以現金流為根本的。如果現金流斷了的話,就像人的血液沒了,那就完了。現金流不是來源於投資者,而要從市場中來,客戶就意味著市場。

所以,基於這些認識,熊曉鴿才會“語重心長”地告訴創業者們:客戶永遠比投資人重要。

第五節 熊氏看隊伍,團隊的應變能力最能打動投資人

隨著市場環境的日益複雜,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都麵臨著極大的挑戰。熊曉鴿告訴創業者,作為一名投資人,他最看重的是企業領導者和團隊的應變能力。

雖然現在的融資和市場情況跟過去已經沒法比,熊曉鴿也承認多數資本的投資已經變得很謹慎,但他仍然認為中國經濟發展的趨勢是很好的。

熊曉鴿的投資策略,主要圍繞三方麵的問題:市場、產品和團隊。熊曉鴿更看重團隊的應變能力,“如果應變能力很強會更具吸引力”。現在的投資人,更關注企業的執行能力和應變能力。

應變和執行直接決定了企業的生死,如何在變化中成功,也成為困擾眾多企業管理者的問題。

早些年,丁磊就這個問題給出了絕妙的答案。

1997年,“希望網民上網變得容易”這樣一個簡單的理想催生了丁磊的網易。1999年,丁磊將網易的大本營轉移到北京,並忙著上市。2000年6月30日,丁磊如願以償,網易登陸納斯達克。然而,資本市場的形勢這時已經發生了變化,中華網登陸納斯達克時的火暴情景早已不在,網易股票上市當天就跌破了發行價。

當時,很多人都在喊互聯網冬天即將來臨。大多數人都認為互聯網泡沫已到了瀕臨全線崩盤的前夜,就連曾經瘋狂向互聯網公司投錢的投資者們也開始不相信單純地炒作概念會給他們帶來真金白銀。納斯達克的股價在網易上市之前,就已經開始全線下跌,網易的上市趕在了一個不好的時機。

實際上,網易在上市之前是賺錢的。從1999年初到2000年6月30日網易上市的18個月裏,網易總共融資1.15億美元。但上市之後,為了支持門戶的內容建設,公司不但不賺錢,而且總是在虧錢。因為當時門戶網站的主要收入是網絡廣告,單一的廣告收入難以支撐龐大的門戶支出。從2000年7月開始,隨著全球互聯網泡沫的破滅,納斯達克指數從高峰時的5000點跌到了1500點,網易跌入冰冷的穀底。

別無選擇,丁磊隻能改變。他開始開源節流以維持現金流,在未來形勢還不明朗之時,丁磊要做的最正確的事情是讓公司活下來。

在這急劇的行業調整變化中,富有遠見的丁磊逐漸發現了短信業務。“一毛錢一條短信,成本隻要5分5厘,網易有用戶,有郵箱,有免費個人主頁,如果我們每個月從一個用戶身上賺一塊錢的話,我們公司就能盈虧持平。”這是丁磊當時的想法。隨後,在短信業務的推動下,網易找到了除廣告之外的第二條資金流入渠道。

但是,憑借短信和網絡廣告,並不能使丁磊高枕無憂。2000年,網易已經開始關注網絡遊戲,丁磊認為能夠帶給人精神享受的網遊一定有潛力無窮的市場。於是,在外界的一片質疑聲中,他抽調了公司最優秀的一批員工加入開發網絡遊戲的團隊中,並製訂了網遊發展計劃。

2001年12月,網易推出自主開發的大型網絡角色扮演遊戲《大話西遊Online》。2002年8月,《大話西遊On lineII》正式收費啟動,網易遊戲的用戶逐步增加,從最初的3000人發展到最大規模時的55萬人。

網遊使網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在別的網站還在“苟延殘喘”時,網易已經實現了贏利。作為第一家贏利的門戶網站,網易的股票價格最高值接近70美元。網易能走出互聯網的陰霾,完全依靠著自己的應變能力。隨著股票在2002年的良好市場表現,網易贏利水平提高,丁磊也成為2003年福布斯榜上的中國首富。

丁磊的應變能力和網易團隊的執行能力,讓網易從死到生、從落魄到輝煌,這樣的創業者和團隊無疑是最受投資者關注的。

熊曉鴿認為,當市場發生變化的時候,對企業的管理者是一個考驗。管理者與團隊的執行能力,執行的應變能力,不僅能拯救企業,更能打動投資者的心。

在熊曉鴿看來,所謂的應變不僅僅是應變上市和不上市,更多的是針對企業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市場環境發生了變化,企業的計劃也需要改變。尤其重要的是,作為企業管理者,其心態也要調整。

在遭遇變故的時候,企業的管理者不能怨天尤人。作為團隊的領導者,要幫助並帶領大家走出困境,一起朝著原來的目標前進。熊曉鴿的觀點很明確,隻有領先於變化,才能贏得變化。

1931年,美國著名企業家哈默從蘇聯回到美國。這時,美國正在進行總統換屆選舉。哈默通過深入分析,認定羅斯福會獲勝。哈默知道,羅斯福喜歡喝酒,一旦他競選成功,1920年公布的禁酒令就會被廢除,到那時,威士忌和啤酒的生產量將十分驚人,市場上將需要大量的酒桶用以裝酒,這裏麵蘊藏著巨大商機。用來製作酒桶的木材並非一般木材,而是經過特殊處理的白橡木。哈默在蘇聯生活多年,他知道蘇聯盛產白橡木,於是,他立即決定返回蘇聯去訂購白橡木板。

哈默將這些木材運到美國,並在紐約碼頭附近設立了一間臨時的酒桶加工廠,作為應急的儲備。同時,他在新澤西州建造了一個現代化的酒桶加工廠,取名哈默酒桶廠。哈默酒桶廠開業的時候,禁酒令尚未解除,所有的人都覺得他是個瘋子。

然而,當哈默的酒桶生產線日趨成熟的時候,羅斯福下令解除了禁酒令。人們對威士忌的需求急劇上升,各酒廠的生產量隨之直線上升,同時需要大批的酒桶。此時,哈默早已給酒廠準備好了大量的酒桶。生產酒類的廠家有許多,大規模生產酒桶的工廠卻隻此一家,哈默酒桶廠的贏利遠遠超過了酒廠。

哈默能夠於變化之前把握機遇,這是他的高明之處,也是他成功的根本。能夠領先於變化的創業者,毫無疑問是極具眼光的。這樣的創業者,作為投資領域老手的熊曉鴿又怎會輕易放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