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中國信息業的“飛鴿使者”(2 / 3)

1987年,熊曉鴿在進入波士頓大學8個月後,就順利拿下了碩士學位。1987年,他又進入弗萊徹法律與外交學院攻讀博士學位,這所名校的學位並不好拿,熊曉鴿還在卡納斯集團做兼職記者。工作、學習兩不誤,熊曉鴿不僅順利拿下博士學位,在1991年,卡納斯集團還委任熊曉鴿做香港地區的經理。不過,在這個時候,熊曉鴿的“賭性”再一次讓他做出了新的選擇。

在仔細分析了自己的處境和優劣勢後,熊曉鴿覺得人隻有幹自己最喜歡的事,才能真正有所作為。熊曉鴿最喜歡的是出版,或者說是信息技術產業服務。在這方麵,當時的中國幾乎是一片處女地,對中國的了解,使熊曉鴿擁有多數西方人無法相比的優勢。

熊曉鴿在這個時候,聯係了早年認識的IDG董事長麥戈文。之後,熊曉鴿加入IDG,從主管亞太地區的出版物開發事務做起,直至今日的IDG全球副總裁。

熊曉鴿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名氣也越來越響。很多人會問,他到底幹了些什麼?要解釋清楚這個問題,其實並不容易。

熊曉鴿曾經涉足的領域很多,而且這些領域間的跨度又都比較大。他最初的職業是名記者,這既是他兒時的夢想,也是他最引以為豪的職業。當年,熊曉鴿曾在新華社國際部工作,還曾和水均益分在一個組。那時,年輕的熊曉鴿常常主動請纓,要去戰事頻繁的中東和東歐當戰地記者。即使現在,熊曉鴿仍喜歡在一些會議上偶爾客串一把記者。

熊曉鴿之後的事業大致可以劃分為兩部分:風險投資與媒體出版。

在美國,風險投資十分盛行,矽穀就是風險投資作用於高新技術產業的結果。熊曉鴿將風險投資的概念和國外資金引入中國,作為最早的風險投資人,他經手的風險資金已經有十幾億美元。熊曉鴿做風險投資的目的很簡單:“就是想幫助創業者,想法讓他們取得好的成績。”

而在媒體出版方麵,熊曉鴿也有著不凡的成績。是他最早將《時尚》係列的十幾種雜誌引入中國,當國內多數人在閱讀此類期刊的時候,恐怕很少有人會將手中的雜誌同熊曉鴿扯上關係。盡管一直做著“幕後英雄”的工作,不過在熊曉鴿的努力之下,中國大眾的生活品質和消費理念在漸漸改變,這一切都讓熊曉鴿有種心滿意足的感覺。

不管是風投還是出版方麵,熊曉鴿都能取得不錯的成績,他的人生曆程值得細細品味。

熊曉鴿有著樂觀開朗的性格,在很多人眼裏,他完全沒有一般企業家的“暮氣”。熊曉鴿更像一個快樂的小男孩,自信、樂觀而又直率。

樂觀源於自信,沒有人天生就是自信的,熊曉鴿也不例外,他的自信來自過去的磨煉。熊曉鴿的太太羅燕曾說:“他是一個刀槍不入的人,失敗打不垮他,因為他經曆的失敗太多了,所以早就有了超強的抵抗力。一般人事業或生活受到挫折肯定會很痛苦,在他身上卻看不到痛苦,他仍跟沒事人一樣。”

經曆過挫折的熊曉鴿非常懂得抓住機會,機會一旦出現,他就會放手一搏。對於他與IDG以及麥戈文的結緣,有人說這是熊曉鴿的運氣使然,熊曉鴿卻告訴大家:“緊緊追隨你的夢想,無論命運把你帶向何方。”

這是一場賭局,以自己為賭注,在這場“賭局”中熊曉鴿最終贏了。熊曉鴿說,要想贏得賭注,除了財力和運氣,很多時候拚的是做人的底氣。

的確,多年來熊曉鴿正是追隨自己的夢想,不給自己自怨自艾的借口,不斷拚搏,並且抓住一切機會,才走向成功的。

正如熊曉鴿所說:“人生最大的賭注是你自己,你要敢賭你的明天會比今天好,這是一種信念,也是一生活方式。所以,當做出判斷後,不再瞻前顧後、患得患失,而是敢於豪賭的人總是‘通吃’!”

第三節 打造中國的“媒體帝國”

很多人都知道,熊曉鴿學文科出身,常常寫詩弄文,天生是個激情澎湃的性情中人。很多人卻不知道,盡管熊曉鴿做風險投資做得既有激情又很成功,但他的夢想並不止於此。

熊曉鴿有著自己的“媒體帝國夢”:“我的夢想很堅定,在中國打造時代華納那樣的媒體帝國,打造中國式的時代華納,這是讓我最有激情的。”

搜狐、騰訊、百度、攜程、當當等這一係列知名企業都是在熊曉鴿的幫助下成長起來的。這些對於熊曉鴿來說,隻是事業的一部分,他認為自己做得最好的,還是他對中國出版業的貢獻。

中國的十幾億人中,知道熊曉鴿的恐怕不多,但《中國計算機報》、《計算機世界》、《軟件世界》等報刊的蹤跡隨處可見。而這些報刊,正是熊曉鴿一手打造出來的。

熊曉鴿不僅使IDG成為第一家進入中國的美國技術信息服務公司,也使得它在中國合資與合作出版的IT報刊多達22種。可以說,中國目前大部分計算機方麵的報紙雜誌都傾注了熊曉鴿的心血,而中國讀者關於IT的係統化閱讀,也開始於熊曉鴿。這一點,足以令熊曉鴿自豪。

IDG在中國的發展,並不意味著沒有任何“威脅”。現在,越來越多國外傳媒機構在中國開展起業務。麵對眾多同行的競爭,作為國際著名的新聞出版集團,熊曉鴿認為IDG有著自己的經營特色——高度的本地化、分散管理、高度資源共享。有著多年中國市場經驗的熊曉鴿並不擔心競爭對手,他更多的是關注與平麵媒體相關的互聯網媒體。

熊曉鴿在看到IDG在中國出版業取得的成績的同時,對於平麵媒體與互聯網的共同發展也有清醒的認識。毫無疑問,互聯網將是未來媒體的發展趨勢,平麵媒體麵臨的最大挑戰也是來自互聯網。

不過,互聯網隻是一種傳播手段、一種互動的工具,它隻是加快了人們處理信息的速度。同時,在互聯網出現後,平麵媒體並沒有消亡,有些媒體反而脫穎而出,這足以說明互聯網本身不能替代平麵媒體。

熊曉鴿發現,美國很多地方性報紙發展較好。在美國,全國性的報紙隻有《今日美國》,包括《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著名報紙都是地方性刊物。這些刊物都有著很穩定的讀者群體,這也從一個側麵說明平麵媒體的優勢,它能帶動所在區域經濟的發展,同時也意味著平麵媒體完全可以與互聯網共存。

熊曉鴿還發現,互聯網時代有著“後發”的優勢。在互聯網時代,“後來者”往往會采用最先進的技術、設備和模式,這也造就了不少“後來者居上”的情況。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熊曉鴿又從美國方麵學習到了將傳統媒體與互聯網結合的方法。例如,美國的《計算機世界》,其網上的收入占24%,熊曉鴿為了了解它們網上賺錢的方法,還專門派人去美國學習。而這些在不斷實踐中摸索出來,又得到美國同行驗證的商務模式,也為中國媒體的日後發展提供了足夠的借鑒經驗。

早年的記者經曆,使熊曉鴿對媒體出版有了不舍的情懷,他樂此不疲地對每一位與他合作的雜誌經營者講述自己的出版理念。熊曉鴿對如何辦行業雜誌有一番他的“中國說法”。

身為湖南人的熊曉鴿,喜歡拿湖南廚師和湖南餐館為他的雜誌理念做注解。他認為:“辦行業雜誌要像辦餐館。”

既然是行業雜誌,首先就要確定一個有增長潛力的行業,尋找到這個行業的目標讀者群。通常情況下,行業雜誌的目標讀者是兩個群體,一是受眾,二是和行業相關的廠商、服務商。這就像要在一個小區裏開餐館,首先要調查小區住戶的飲食習慣。如果發現小區九成以上的住戶都是湖南人,最佳的選擇當然是開一個湖南餐館。確定了“餐館”的定位,接著就需要會做湖南菜的廚師。找到了廚師,就可以開始尋找做菜的原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