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北洋第一鎮(1 / 2)

山嶽縱橫獨立幟,江河漫延文明波

四百兆民神明冑,地大物產博

於斯萬年,東亞大帝國

————北洋第一鎮軍歌《頌龍旗》

其實陳磊也清楚特區初創百廢待興,不可能養得起一個燒錢的機構,軍隊建設又需要經濟基礎牢靠,所以並沒有提出大炮軍艦的要求。

而是主動提出興辦一所半軍事化工科技術學堂培養軍民兩用人才,從基礎教育做起,自己出任這所學堂校長,待人才貯備充足,特區財力舒張時再興辦專業的軍事院校。

能提出從這麼基層的做起,陳磊是看到秦浩身上有胸懷天下的眼界和抱負,而不同於滿清官僚抱殘守缺的坐困一隅,感覺跟著秦浩能掃天下,自己也就願意從掃一屋開始。

談完了軍事,換成秦浩給陳磊講經濟和金融了,兩人你問我答的交談甚歡,談話間,蔭昌回來了。

“兩位談的不錯啊,老夫可是帶回好消息了。”還沒進門,蔭昌就大喊道。

原來,急招他進宮是責成陸軍部為新軍第一鎮緊急采購一批德國裝備,蔭昌順勢遞上創辦特區的折子,因為事前早就有商議,折子一切照準,采購裝備指定麥邊洋行代理,代理傭金的中方回扣轉入南海經濟特區賬戶,做為特區開辦費用。

說起這新軍第一鎮,可是有些來頭。

當年袁世凱招練北洋新軍計得六鎮(民國北洋政府成立後鎮改稱呼為師,作者注),成了自己發家的政治資本。

雖隻六鎮,約72000人,但戰鬥力冠蓋全國,後來吳佩孚僅憑第三鎮就打遍中原創立直係軍閥,這六鎮北洋新軍可都是虎狼之師。

北洋新軍第一鎮,原為大清陸軍第一鎮,是由旗兵中挑選年力精壯者經訓練而成,成軍晚於北洋其餘各鎮,但是因為是朝廷嫡係部隊,因此占了第一鎮的番號。

是北洋六鎮新軍中唯一一隻非袁世凱私軍的部隊,僅效命滿清朝廷,主持編練的為兵部尚書鐵良(滿洲鑲白旗人,字寶臣,監生出身)。對朝廷來說,鐵良是當時軍中製約袁世凱的一大柱石。

宣統臨朝,政局變化,鐵良得海歸的良弼(字賚臣,紅帶子,鑲黃旗人,畢業於日本東京陸軍士官學校步兵科)之助,二人聯手拱倒了袁世凱。

但很遺憾,之後二人為了軍事改革,勢成水火。所謂改革,即是接手袁世凱的政治遺產,收北洋軍權於朝廷之方案。

鐵良主張恩結北洋舊將,實行緩進的策略,良弼不同,他主張啟用留日士官生,代替北洋舊人。

當然良弼也清楚自己的這批同學大多靠不住,傾向革命,所以他還主張抽調第一鎮骨幹,加快編練旗兵禁衛軍。

這種理想主義的方案,通俗一點說,也就是一麵驅狼吞虎,一麵鞏固基礎。可惜理想主義這回事,大多操作性很差。

同樣的道理,良弼的改革計劃,事後證明,效果也是不甚理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