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讓明天更美的秘訣是反省(2 / 3)

其次,要問自己:“哪一件事情我沒有按計劃完成?”

最後,要冥想:“我們的能力是否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在自省中保持危機意識

一種動物如果沒有對手,就會變得死氣沉沉;一個人如果沒有對手,就會甘於平庸,養成惰性,最終庸碌無為;一個群體如果沒有對手,就會因相互依賴和潛移默化而喪失活力、喪失生機;一個行業如果沒有了對手,就會安於現狀,喪失進取的意誌,最終走向衰亡。

未來是不可預測的,而人也不是天天都走好運,正因為這樣,所以我們才要有危機意識以應對隨時而來的壓力,才要在心理上及實際行動上有所準備,以便應付突如其來的變化。如果沒有準備,那麼別說隨機應變,光是心理上受到的衝擊就會讓我們手足無措。有危機意識,或許不能把問題消弭,但卻可把損害降低,為我們打開生路。

擁有一個強勁的對手,會激發我們更加旺盛的精神和鬥誌。對手會讓我們發揮出巨大的潛能,創造出驚人的成績,尤其是當對手強大到足以威脅到我們時。

在現實生活中,那些不斷更新自己知識,改進自身知識結構的人,才能真正在市場上站住腳。如果不睜大雙眼以積極的心態去關注、學習新的知識與技能,那麼我們很快就會發現,我們的價值在不斷下降。因此,我們要增強自己的知識危機感。

把壓力化為動力,把危機意識轉化為生活中的規劃,可從以下幾方麵來談:

首先,落實在心理上。也就是說,我們要在心理上時刻做好接受、應付突發狀況的準備。有了心理準備,我們才不會在遇到突發狀況時慌了手腳。

其次,保持自己的進取心。也就是說,我們要不安於現狀、不斷超越自我。唯有發展才能使我們不斷強大,才能讓我們應付各種危機。

再次,要相信事情還有轉機。隻要我們相信事情還有轉機,並在樂觀的心態下繼續奮鬥,成功就不會離我們太遠。

最後,給自己製造一個假想對手。有了對手,才會有危機感,才會有競爭力。有了對手,我們便不得不奮發圖強、革故鼎新、銳意進取。否則,我們就隻能被淘汰。

不要在錯誤的路上兜圈子

真理過一分則變為謬誤,錯誤過一分則會把生命壓垮。找出一個臨界點,告訴自己:安之若素,莫把自己搞成一台長期超負荷運轉的機器。所以,揣一根坐標尺上路勢在必行!用這根標尺衡量自身言行,不斷反省,可以督促我們不懈地攀登,提醒我們恰到好處時要戛然而止。

在錯誤的道路上,過度的堅持會導致更大的浪費。成功者的秘訣是隨時檢查自己的選擇是否有偏差。他們會合理地調整目標,放棄無謂的堅持,輕鬆地走向成功。人生路上需要我們像成功者一樣靈活地看待放棄和選擇,什麼時候應該放棄,要根據自己的情況而定。諾貝爾獎得主萊納斯·波林說:“一個好的研究者要知道,應該發揮哪些構想,丟棄哪些構想,否則,他會浪費很多時間在差勁的構想上。”

量力而行,恰到好處,當行則行,該止則止。如果說挑戰是對生命的發揚,那麼明智的放棄則是另一種美好的境界,是對生命的愛惜和尊重。

智者從來都不會受到他人的擺布。他們的明慎之道在於自我反省,對自己性情的了解,有意識地避免在錯誤的路上兜圈子。對於普通人來說,就是要提升自我,我們必須了解自己的情況,對自己作出正確的估計。有些人的性情與眾不同,總是受情緒的左右,周圍環境隻要有微小的變化,他們的情緒就會受到影響。這不僅會摧毀他們的意誌,還會打擊他們的判斷力,擾亂他們的判斷力和理解力,從而在犯錯的怪圈裏循環。

經常用鏡子照照自己,反省自己,看看自己身上有什麼缺點與優點,可以幫助我們不在同一塊石頭上摔倒兩次,從而取得新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