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後,竇燕山便決心痛改前非,再也不做缺德之事了。竇燕山發現很多窮人家沒有錢送孩子去讀書,便在家裏辦起了私塾,請了很多有名的老師教課,並且不收任何學費。自那以後,竇燕山就像是換了一個人,周濟貧寒,克己利人,廣行方便,大積陰德,經常救濟窮人。有人統計,竇燕山資助過27戶棺槨埋葬者,28戶陪嫁者也受到他的資助,還資助過做買賣維持生活者數十家,接濟柴米而得活者不可數計……他的善行受到人們的廣泛稱讚。
也許是他的所作所為感動了上天,後來他的妻子為他連續生下了五個兒子。有了兒子後,他把全部精力用在培養和教育兒子身上,不僅時刻注意他們的身體,為他們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更注重他們的教育和品德修養。竇燕山自己也極力做一個好父親,在他的培養教育和言傳身教下,五個兒子不僅謙恭有禮、遵從孝道,並且都成為有用之材,先後登科及第。
當時有一位叫馮道的侍郎為其賦詩說:“燕山竇十郎,教子有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其中所說的“丹桂五枝芳”,就是對竇燕山“五子登科”的評價和頌揚。
如果竇燕山沒有及時地醒悟,還像之前一樣昧著良心做事,也許他的下一代會像他一樣因為家庭富裕而不思進取,最終成為紈絝子弟,人品尚且不能保證怎麼能孝順父母,成才立業呢?幸好,他能夠痛改前非,棄惡揚善,為後代樹立了榜樣,才有了“五子登科”的美名。
現在有很多人,一心想賺很多錢,對子女的生活和教育卻並不關心,以為用錢可以得到一切,有錢可以讓別人對自己的子女進行教育,讓子女進最好的學校,請到最好的老師,這種做法往往適得其反。很多時候,這樣隻能造就一些品行極差的“富二代”,為社會所鄙視唾棄。試想,當父母老去,這樣的子女怎能對他們盡到孝道,繼承他們的事業呢?
美國作家諾埃爾說:“作為一個現代父母,我很清楚重要的不是你給了孩子多少物質的東西,而是你傾注在他身上的關心和愛。關心的態度不僅能幫你省下一筆可觀的錢,而且能使你感到一份欣慰,因為你花錢不多並且給予了勝過禮物的關懷。”想讓下一代有所作為,孝順父母,父母就要從自身出發,關心愛護子女,做好他們的榜樣,才能營造王陽明所推崇的“父慈子孝”的和睦家庭。
心存孝道,生活更美好
善人也,而甚孝。
良心是人人內心都具有的,不需要到外麵去求。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悌,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王陽明認為孝是人的本能,也是其良知的體現,是一個人生存必備的品質。
《論語·學而》中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其意為:“做人,孝順父母,尊敬兄長,而喜好冒犯長輩和上級的,是很少見的;不喜好冒犯長輩和上級,而喜好造反作亂的人,是沒有的。君子要致力於根本,根本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就產生了。因此,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可以作為‘仁’的根本。”
國學大師錢穆先生也認為,孔子之學所重在道。所謂道,即人道,其本則在心,而這人道最鮮明的體現是孝悌之心。所以要想培養仁愛之心,必先從孝悌開始。中國古代有很多關於“孝”的事跡,著名的《二十四孝》就是典型的代表,其中的有一則“臥冰求鯉”的故事。
晉朝琅玡人王祥,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麵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但是王祥並沒有因為這些而怨恨父母,相反,他對父母非常孝順。父母患病,他便衣不解帶、日夜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但當時是寒冬臘月,冰封三尺,天寒地凍,根本無法捕魚。但是王祥為了能讓病中的繼母吃上活鯉魚,就解開衣服臥在冰上,想用自己的體溫化開堅冰捉魚。突然三尺厚的冰自行融化,從冰下躍出兩條鯉魚。王祥高興地回家為繼母做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愈。
後來王祥隱居二十餘年,給父母養老送終後,才應邀出外做官。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後人為了紀念他,有詩雲:“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一片臥冰模。”
“老有所終,幼有所養”,孝想必也是為了人類能夠更好地生存下去而施行的一種生存策略。儒家認為,“孝”是倫理道德的起點。一個重孝道的人,必然是有愛心的、講文明的人。重孝道的家庭,親情濃鬱、關係牢固;反之,必然是親情淡薄、家庭結構脆弱容易解體。而家庭是社會的基礎,可見,不重孝道將會影響到整個社會的穩定與和諧。正像一位名人指出的:“孝道不受重視,生存的體係就會變得薄弱,而文明的生活方式也會因此而變得粗野。我們不能因為老人無用而把他們遺棄。如果子女這樣對待他們的父母,就等於鼓勵他們的子女將來也同樣對待他們。”
從前有一對夫妻生了一個白白胖胖的兒子,他們對兒子盡心竭力地撫養,孩子一天天茁壯成長。這對夫妻還有一個老母親與他們同住,平時兒媳老是嫌棄婆婆,不願意養婆婆,但是因為婆婆能幫他們幹活,所以媳婦雖有怨言還是讓婆婆同他們吃住。年複一年,孫子漸漸長大,奶奶越來越老了,她的腰因為長年的勞作變得佝僂,她再也不能做重活了。而且由於年齡的原因,吃飯的時候常會撒出一些飯粒。
這時候,媳婦看婆婆越來越不順眼,她急於想把婆婆趕出家門,於是總在丈夫麵前說婆婆的壞話,沒想到丈夫竟然答應妻子趕母親出門。一天吃過午飯,這對夫妻就把老母親送到三十裏外的山溝裏,扔下幾塊餅,讓老母親自生自滅。沒想到回家後,他們發現兒子在村口的大樹下坐著。夫妻倆問兒子為什麼不回家,兒子說:“我在等奶奶,你們現在把奶奶拉出三十裏地外,以後我拉你們八十裏也不止。”聽了兒子的一番話,夫妻倆頓時明白了,他們趕緊回到山溝裏把母親接了回來。
孔子弟子有子說:“將來這些不懂得孝敬父母的人如果到了社會上,就是社會動蕩不穩定的主要因素!”這絕不是危言聳聽,不是駭人聽聞!也如王陽明所說:“知是理之靈處。就其主宰處說,便謂之心,就其稟賦處說,便謂之性。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無不知敬其兄,隻是這個靈。”隻有良知走入我們的內心,我們才能“愛其親”、“敬其兄”,這是一種本能的行為,是一種心的要求。
孝是一種生存策略,將來孩子能否做到孝,關鍵還是在於父母的言傳身教。所以在孩子出生,父母就要明白,在無微不至地關懷和愛孩子的同時,必須教會孩子孝!如果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就會自釀苦果,老無所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