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百善孝為先,孝為人之本——談行孝(2 / 3)

一名犯人指著書中的珠寶說:“我母親沒有一件像樣的首飾,如果她戴上這些首飾一定會很高興。”

另一名犯人指著上麵的房屋說:“我家的房子又破又舊,每逢下雨就漏,我的母親如果有這麼一間漂亮的房子她該多高興啊。”

第三個犯人指著上麵的汽車說:“我真想給母親買一輛車子,以後她來看我的時候就不用走那麼遠的路了。”

書最後傳到一個犯人的手中,他拿著看了很長時間,看著上麵的珠寶、房子、汽車……

他沉思了許久後,流著淚說:“我們從一出生就讓母親操心勞神,直到長大了,本該回報母親的養育之恩,卻由於我們的錯誤,讓母親更加為我們操勞。我們都是母親牽掛的根源,更是母親幸福的寄托。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連著母親的心,我們是母親心中永遠的痛。母親的付出,不是為了得到珠寶、別墅、小汽車這些物質上的回報,因為在她們心裏最大的幸福莫過於自己的兒子是一個正直的、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如果我們的母親有一個好兒子就好了!”

這時,所有的人都低下了頭。

對父母最好的回報不是珠寶、汽車、別墅這些外在的東西,而是有一個“好”兒子,除了疾病,他們不必為兒女的衣、食、住、行等其他方麵擔憂。

俗語說:“兒行千裏母擔憂,母行千裏兒不愁。”無論兒女多大了,都永遠是父母心中的牽掛。子女離家的時候,父母心裏總是充滿擔心與牽掛,分別總是令他們黯然神傷。他們會擔心子女在外麵是否吃飽穿暖,是否受人欺負,是否會誤入歧途等,因此才有了這句“父母唯其疾之憂”。然而古往今來,又有幾人能做到呢?因此,王陽明才會告誡人們:行孝,首先要使父母無憂。

盡心盡力滿足父母的期望

夫孝子之於親,固有不必捧觴戲彩以為壽,不必柔滑旨甘以為養,不必候起居奔走扶攜以為勞者。非子之心謂不必如是也,子之心願如是,而親以為不必如是,必如彼而後吾之心始樂也。子必為是不為彼以拂其情,而曰“吾以為孝”,其得為養誌乎?孝莫大乎養誌。

王陽明認為,對父母真正的孝順,不單單是安排酒宴、歌舞來為父母大肆祝壽,也不單單是費盡心思為父母準備美味可口的食物,也不單單是照顧父母的起居、扶持父母行走。真正的孝順不是子女能夠奉養父母,而是要遵循父母的意願,盡心盡力地滿足父母的期望。正如王陽明所說:“孝莫大乎養誌。”

王陽明在《書黃夢星卷》中記載:

潮州處士黃保仰慕王陽明的學問,但鑒於自己年紀大了,不能遠行,便讓自己的兒子黃夢星遠行千裏來到越地向王陽明求學。黃夢星在王陽明處學習幾個月後,就會請假回家去看望自己的父親,在家陪伴父親一兩個月後再回來繼續求學,然後學習幾個月後再回家看望父親。黃夢星就這樣在相隔數千裏的潮越兩地之間來回奔波,十分辛苦。

王陽明對此感到很不解,就此詢問黃夢星。黃夢星回答說:“我的父親是一個仰慕聖賢之道的人,他偶然從同鄉的薛、楊兩位先生那裏聽說了先生的學問博大高深,於是便對我說:‘我老了,並不期望你考中功名去做官,你如果能夠像薛、楊兩位先生那樣向陽明先生求得聖賢的學問,我即便是每天喝粥飲水過清貧的日子,死後無錢買棺材隻能直接入土下葬,我也十分滿足。’就這樣,我就不遠千裏來向先生求學。我每次回家後,總是希望能多些時間陪伴父親,但父親連一個月也不讓待夠,總是在我到家十多日後,就給我準備了行囊和路費,催著我趕緊出發。我哭著想要留下來,父親卻責備我說:‘你以為這樣是在孝順我嗎?如果你不能像鴻鵠一樣在廣闊的天地飛翔,隻是想做在父母的保護下的雛鳥,隻能使我感到痛心啊。’我既想留在父親身邊盡孝,又不敢違背父命,因而隻能在兩地之間來回奔波。”

王陽明聽了之後大為感動,說:“黃處士是多麼賢明的父親啊,黃夢星是多麼孝順的兒子啊。能夠遵從父親的意願,滿足父親的要求,才是真正的孝順啊。”

在王陽明看來,不違背父親的養誌之孝,是遠遠高於養親之身的養體之孝的。這才是盡心盡力滿足父母需求的表現。

而天下父母對子女最大的期望,就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因此,從養誌為孝的角度來說,王陽明認為一個人能夠成賢成聖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正如《書張思欽卷》中記載的那樣:“三原張思欽將葬其親,南走數千裏而請守仁銘。守仁對他說:請人銘,無非是為圖親有不朽之名。但圖之人,哪裏及得上圖之於己?使親傳之於人之口,哪裏及得上傳之於其子之身?如果子為賢人,則其父就為賢人,子為聖人,則其父就為聖人之父。其托人銘而揚名,哪裏及得上孔子父親梁紇之名的不朽呢?由此思欽醒悟,歸而自學。”由此可見,隻有成賢成聖,才能揚名顯親;而揚名顯親,讓父母為子女的成就而自豪,就是滿足了父母最大的期望,就是對父母最真誠的孝順。

營造父慈子孝的和睦氛圍

父而慈焉,子而孝焉,吾良知所好也;不慈不孝焉,斯惡之矣。

王陽明認為,為人父母者應慈愛子女,為人子女者應孝順父母,這就是致良知的表現。如果父母不慈愛,子女不孝順,家庭也就沒有和諧、幸福可言。可見,王陽明十分推崇“父慈子孝”的和睦氛圍。

國學大師南懷瑾也說:“做父親的是一個父親,如果父親做得不合一個父親的標準,卻要兒女孝順,盡兒女的本分,怎麼可能呢?所以父母是父母,子女是子女,這才是所謂的父慈子孝。”

人們常說“父母德高,子女良教”,父母是孩子的榜樣,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一生都會產生重大的影響,甚至對孩子的一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對子女的教育,父母要先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榜樣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在一個家庭中,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耳濡目染,並會極力仿效,所以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須首先做到。父母教育孩子,對於孩子來說,重要的不是聽父母講了多少道理,而是要看父母怎樣做,如果父母自身的所作所為都不符合一個合格的父母的標準,那麼要求孩子能夠成為孝子則是很難的。

《三字經》說:“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竇燕山因為教子有方而流傳千古,出身於富裕家庭的竇燕山,是當地很有名的富戶。據說,竇燕山起初為人不好,因為自己有錢,經常以勢壓榨貧苦百姓。年景不好的時候,有貧苦人家從他那裏借糧食,他用小鬥借出,人家還的時候卻用大鬥去量,瞞混騙詐,做事總是昧著良心。由於他常做缺德之事,所以到了30歲,還沒有一兒半女。竇燕山為此十分著急,有一次,他死去的父母托夢給他說:“你心術不正,心德不端,惡名彰著天曹,如不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不僅一輩子沒有兒子,也會短命。你要趕快改過從善,大積陰德,隻有這樣,才能挽回天意,改過呈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