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種死法:法律製度上的彈性。這一種問題主要是在史玉柱最初創業時碰到的,在政策和法律處於相對模糊的狀態時,特別是因為法律和政策滯後於經營情況下,這種政策和法律帶來的風險尤其明顯。“法律製度(上)的不合理,使你不得不違規(操作)。比如,民營企業做計算機,你必須要有批文,沒有批文你(就)是走私,(但)民營企業是不給批文的,買批文就是犯罪。在其他行業也有類似情況。”
第七種死法:被騙。這是中國的創業者不得不麵對的問題之一。由於各種原因,如觀念和法治水平,企業的信息鑒別能力等等,在誠信度不高的環境下,企業受騙導致的失敗也占很大比例。“有時候一個企業被騙後會出現現金短缺,甚至會一蹶不振。而對民營企業來說,法律的保護很有限。”
第八種死法:“紅眼病”的威脅。這種威脅,實際上還是可能來自於偶然的同業或者個人的心理社會原因。盡管心理學家們認為這屬於社會心理因素,但它不可避免的會表現在企業本身。“紅眼病太多,謠言太多,關於企業的謠言還好辦,最怕的就是針對產品的謠言。”
第九種死法:黑社會的敲詐。
第十種死法:得罪某手中有權力的官員,該官員可能利用手中的權力給企業的發展製造障礙。
第十一種死法:得罪了某一惡勢力也有可能把企業搞死,比如說他在產品中投毒。
第十二種死法:遭遇造假。
“假冒偽劣也能搞死一個企業,前段時間我們在某個藥品保健品造假基地查獲了價值幾千萬的假貨。造假分子抓到(之後),又被當地公安放了,他們又繼續造假。現在隻要一看見假貨我們自己就去買回來,怕它危害消費者。”
第十三種死法:企業家的自身安全問題。在他一無所有的時候,從來就沒有接到過恐嚇電話,後來就開始有了。
第十四種死法:企業內部的原風險。“這裏麵還不包括出於企業內部的原因,比如經營不善等。”恐怕這一條更為重要。
拓展分析
據研究中國小企業的平均壽命隻有2年半,大企業隻有7-10年,而歐美的大企業平均壽命為40年,小企業3-5年。導致中外企業的生存率的巨大數據差異的,除去史玉柱上麵總結的因素,還有一些更普遍的原因。
實際上,企業的成功和失敗因素,常常可能是同一個因素,企業有多少種活法可能就有多少種“死法”。世界經理人實驗室總結了幾種有關創業失敗的原因。
沒有事先進行詳細周密的市場調查。
生意上貪大求新,超過經濟承受能力。曾經成功的商人,希望一開始就是大的資金起點,規模搞得很大﹑固定費用不少,但是一旦業務遇到困難,企業就很容易倒閉。
沒有從自己最熟悉﹑最擅長的業務起步,在業務深入到一定程度後,失去競爭能力。
.缺乏依法經營和自律觀念。
思維受限製,不能立足長遠,總想賺快錢,尋找短平快項目。
注重硬件的投入,在軟件上卻舍不得投資。
在創業初期,財務上沒有遵循審慎原則,對業務前景過於樂觀。
單純以為商業經營萬事不求人,而獨在小樓自成一體,低水平層次上經營。不能充分利用政府的優惠政策﹑合法避稅,有時還有意無意觸犯法律,反而留下法律上的後遺症。
沒有考慮當地文化的背景。
創辦人缺少必要的經營企業的經驗。
第三章 不服輸,再難的關也能過
人在順利的時候,成功的時候就要做到勝不驕;在失敗的時候不要輕易服輸。有個不服輸的這股勁頭,再難的關都能過。所以我建議他們(創業者)在這個時候能堅強一點,沒有過不去的坎,當然也不是靠睡覺就能睡過去的。
——《史玉柱:2009年在互聯網大會上的講話》
背景分析
不服輸,堅持到底,是史玉柱創業的特色。
當年史玉柱辭職下海前往深圳,臨行前,他慷慨激昂地對朋友宋京京說:“如果下海失敗,我就跳海!”
1997年巨人危機之後,史玉柱決定帶著自己的三個部下一起攀登珠穆朗瑪峰,實現這個一直沒有時間實現的夢想,至於爬珠峰的原因,史玉柱後來說:
當時已經打定主意,反正巨人大廈已經救不過來,靠眼前的能力不可能起死回生。那麼不如堅決地做腦白金項目。
吃了這顆定心丸之後,史玉柱就把工作計劃布置給部下,這樣他就一個月沒事做了。正好趁這段時間,可以完成他內心一直以來的一個夢想:攀登珠穆朗瑪峰。
史玉柱和夥伴從登山大本營出發,在5300米的地方因沒舍得雇導遊而迷了路,背在身上的氧氣也吸光了,史玉柱認為自己回不來了,他就對夥伴說,你們回去吧,我體能已經耗光了,又缺氧,一步都走不動了。
但是他們三人都不願意拋下他。後來終於柳暗花明,其中一人找到路了,終於安全下山了。
如此看來史玉柱屬於“死過一回”的人了,於是他放開手腳,帶領團隊從頭再來。經過短短的時間,史玉柱不僅還清了債務,還迅速完成了新的資本積累,通過保健品的鋪墊進入網遊市場,開始投資,並在紐交所成功上市,創造了中國企業史上新的神話。
拓展分析
不服輸,再難的關也能過,在上世紀末,曾被叫做攻關精神。這是一種帶著軍事文化痕跡的意識。史玉柱告訴大家:“不要強調客觀理由,人在超常規的壓力下,都有發揮潛能的力量。”而這也是他手下的年輕人渴望的創業精神和實現自己抱負的機會。史玉柱運用戰爭的理念,將人的潛能發揮到了極致。
經曆失敗之後,史玉柱在考慮問題時更全麵了,他總把自己的團隊當成一支軍隊來管理。對於進軍遊戲領域,他認為自己在戰略上可能處於劣勢,但是,絕對不能容忍自己在戰術上處於劣勢。
他曾對下屬說,第二款網絡遊戲產品如果還是按常規的運作方式注定失敗,必須得采取超常規的方式才能避免失敗。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征途》的銷售隊伍立即處在緊急狀態下,一周工作7天,一天15小時。
哈佛大學商學院的托馬斯埃斯曼教授給出了對創業者的這種不服輸精神的科學解讀:
說到創業精神,有人會想到風投打造的初創企業,另一些人則用它談論一般小公司。霍華德·史蒂文森教授是哈佛商學院創業研究領域的教父,他將創業精神定義為:追尋現有資源範圍以外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