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傳媒視野下農村留守兒童關愛與服務體係構建(1 / 3)

傳媒視野下農村留守兒童關愛與服務體係構建

文化傳播與教育

作者:汪立彬

收稿日期:2013-11-04

作者簡介:汪立彬,女,陝西師範大學政治經濟學院社會學專業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應用社會學與社會發展研究。

摘 要:筆者從目前電視傳媒中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表現及成因入手,通過對目前農村留守兒童關愛與服務(以下簡稱“關服”)對象“失衡”,主體“失真”,媒介“失正”現狀的深入剖析,闡明了建設農村留守兒童關服體係的必要性與緊迫性。在此之上,筆者提出了傳媒視野下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係的初步設想:一是創造社會環境,搭建關服平台;二是創建主體機構,樹立關服框架;三是創新運行機製,實現關服功能。

關鍵詞:電視傳媒視野;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係

中圖分類號:F323.8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4)05-0175-02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兒童是社會的明天。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村留守兒童問題,也為此采取了一係列重要措施,但時至今日,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形勢依然相當嚴峻。2010年6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過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了“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關愛和服務體係”的目標。2013年12月23日至24日習近平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中指出,要重視“三留守”問題,健全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年人關愛服務體係。農村留守兒童關服體係建設無可否認是當前十分緊迫的重大研究課題。

一、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表現及成因探析

(一)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表現

根據電視新聞等多種傳媒介報道,在廣大農村地區,由於留守兒童的父母監護缺失、學校教護缺乏、社會管護缺位等諸多因素,致使他們的成長之路麵臨四大困境:

首先,心理困境。農村留守兒童常年“孤單自處”,心靈裏缺乏親情的溫暖與嗬護,生活中缺少父母的關心和照顧,思想上鮮有長輩的指引和幫助。這種情況極易引起兒童內心的孤僻自閉,從而導致性格的扭曲、價值觀念的偏離,嚴重影響其心理健康。

其次,學習困境。根據中央教科所的一項調查顯示: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一般都不容樂觀,他們中的成績優秀者僅占10%,大多數留守兒童的成績處於中等偏下。很多留守兒童學習成績不僅差,而且也缺乏上進心[1]。

再次,行為困境。行為困境和心理困境息息相關,也是農村留守兒童所麵臨的嚴重問題之一。由於親子異地、長幼兩離,長期非正常的家庭環境造成了留守兒童異樣的行為習性,表現為:憂鬱卑怯,固執頑劣,浪費攀比,厭家惡學……另外,安全困境。由於家庭監護力度的不足,以及社會保護措施的缺乏,農村留守兒童的人身安全現狀十分嚴峻。此中既有親人照看不周的疏忽,亦有壞人違法犯罪的侵害,也不乏自身行為失控的毀傷。

(二)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成因探析

第一,親情疏怠,童心缺愛。留守兒童“獨自在家”接受祖輩的隔代照顧,難免會有代際差形成的疏忽之弊。雙親務工在外,同子女離多聚少,以致留守兒童缺乏日常家庭中應有的關懷和疼愛。父母長期遠離,不免使親情日漸疏怠,經常處於“親情饑渴”狀態下的留守兒童極易形成心理問題,無論是卑怯自棄,還是冷漠多疑……對其身心發育都極為不利。

第二,教育疏失,蒙學缺知。統計表明,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大都處於中偏下的較低水平。造成這種結果的因素有三:首先,農村學校在教學設施、教師隊伍、教育理念等方麵存在諸多局限性,要對留守兒童提供特殊關照往往力不從心。其次,父母常年在外,對留守兒童缺少教導,容易造成家庭與學校兩種教育間的脫節。再次,留守兒童自身對學習的目的不明確、興趣不濃厚、態度不端正,以致經常曠課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