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知行轉換的困境與德育方法研究(1 / 3)

知行轉換的困境與德育方法研究

文化傳播與教育

作者:楊仁財 丁淩

收稿日期:2013-12-10

基金項目:本文是陝西師範大學2013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項目:“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知行轉換的困境與對策研究”(2013SZYB00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楊仁財,男,陝西師範大學文科基礎部教師,碩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丁淩,女,陝西師範大學文科基礎部哲學專業,主要從事哲學研究。

摘 要:當代大學思想政治教育中麵臨著諸多困境,其中一個較為突出的就是大學生知行轉化的問題。部分高校學生或是不知而不行,或是知而不行,又或是所知非所行,這與德育教育的目標是相背離的。針對該問題進行多角度剖析,並從德育內容和方法維度提出對策,以求實現“知行本體,合一並進”的德育教育目標。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知行轉換;德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4)05-0172-03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知行轉化的困境

(一)從知的角度而言,長期停留在理論層麵

心學的集大成者王陽明曾言:“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隻是未知。”當前大學生麵臨著諸多知行轉化的困境,其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大學生對“知”、“行”的認識比較模糊,僅僅停留在文意的理解,沒有將其內化為自身的道德品質。

在古代人們對於“知行合一”的理解主要是將其看成認識與實踐的統一,在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知行合一”常常與“德育”相結合成為一種德育觀,所謂的“知行合一”就是“德知”與“德行”的統一,即讓大學生實現真正的“道德內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知”主要是指行為主體對社會現象及行為的觀點。

它可以是行為主體在處理和對待社會關係時所采納的道德原則、道德規範,也可以是行為主體對是非善惡、自身或他人意識與行為正確與否的判定。我們必須明確道德認知是道德行為的先導和基礎,道德認知的模糊必然造成知行轉化的困境。

當代大學生對道德認知並沒有明確的認知標準,就算是有也是比較模糊的。

譬如,我們時常會對原本約定俗成的行為規範產生爭議,在公交車上到底要不要給老人或婦孺讓座就成為熱點話題之一,諸如這樣的爭議讓大學生在麵臨道德選擇和進行實踐的過程中往往無所適從。對道德認知的無知,為知行轉化增加了一道屏障[1]。

(二)從行的角度而言,社會缺乏創造行的機製和條件

要想實現由知到行的轉化,就必須經過實踐的檢驗,將知這一內化的內容外化成為行[2]。然而,現在正處於社會轉型的特殊時期,在社會轉型的影響下,大學生的心理狀態、價值觀念、思維方式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他們不再相信空洞的說教,而是更加務實,認為“務實才是硬道理”,但是大學生卻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日益功利化,做事追求現實回報,凡事都要進行權衡,在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時,部分學生不會將知轉化為行,割裂了知行的統一關係,使自己陷入知行轉化的困境。

同時他們思維方式的變化也使知行之間的差距不斷擴大,整個社會環境的變化使部分學生出現“人都是自私的,隻有自私才能保護自己”的錯誤觀念。擁有這種觀念的學生即使擁有非常明確的道德認知,也不會將其轉化為行動,他們隻會考慮自己的利益,為了使自身利益不受損害,知而不行。無法將自己的所知應用於實踐,服務於他人和社會。

與此同時,隨著社會轉型,原有的政治、經濟、文化等也隨著體製或製度的轉變而變化,整個社會的思想觀念和認識都處於劇烈變化之中,人們對行為的評判標準日益多樣化,就傳統觀點來看是正確的、道德的行為在當代可能就是不正確的,知和行之間有著現實的差距使知行轉化難度進一步加大。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知行轉化困境的成因分析

(一)教育因素

當代教育以“應試教育”為主要模式,“應試教育”把應試作為唯一或主要的教育目標,不利於學生的知行結合和全麵發展。其過分強調知識和技能,強調知識的熟練程度,通過采取過度學習、強化訓練的手段把學生的學習局限在書本的範圍之內,使學生無暇參與課堂以外的實踐活動,知行不能結合,從而使所知與所行嚴重脫節。大學教育顯然應該突破這種傳統的教育模式,重視德育教育、智育教育的同時更應該重視學生的道德踐行活動,然而,在現今的高校卻並沒有這一教育瓶頸,仍然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1.教育內容出現偏差:高校教育重知識傳授,輕實踐浸煉。當前德育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靈魂和關鍵,然而德育實踐卻逐漸走向邊緣化,德育教育與德育實踐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理論和實踐發生嚴重脫節,總體教育趨向於重誌輕德的局麵,大部分學生的道德認知僅僅停留在膚淺的書本知識層麵並未真正轉化為其內在品質,更沒有轉化為道德行動,正所謂“說歸說,做歸做”。要知道,知識傳授隻是高校教育的一個層麵,將簡單的書本知識轉化為實踐行為才是高校教育的主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