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多寶是睿智的,它巧妙利用了《中國好聲音》這個媒體平台,讓加多寶的名字深深印在觀眾腦海裏,加多寶的成功告訴企業管理者要時刻運用好媒體這柄利刃。
在注意力經濟時代,媒體可以迅速提高企業和企業家的知名度,企業家及其企業可以通過知名度獲得利潤和影響力。不過,媒體也會將企業的錯誤和不足迅速曝光,甚至會通過操縱輿論達到自身的目的,這都會對企業產生不良的影響。對企業來說,媒體是一種危機,也是一種機會,關鍵在於企業怎樣處理。
第三章 擔負起企業的社會責任
如果籠統說企業為了追求利潤就一定和社會責任發生衝突,我不這樣理解,我認為這是統一的,沒有社會責任的企業一定不可能獲得利潤。
我想,追求利潤和企業社會責任沒有任何矛盾,我理解的企業社會責任和現在討論的企業家社會責任是兩個概念。一般來講,企業的社會責任首先是遵紀守法,保證員工、保證企業的正常經營是合理合法的,比如不能出三鹿奶粉事件,蓋房子不能偷工減料,產品的質量保證和對消費者的責任首先才是你的社會責任,如果連這個都沒有還談什麼企業責任?
——任誌強在“5?12”企業社會責任論壇上的講話
背景分析
在2008年5月12號汶川地震之後,網易公司發起首屆“‘5?12’企業社會責任論壇”,該活動旨在彙聚政府、企業、公益組織、傳媒四種力量,共同推動企業社會責任在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國內外數十名知名企業家和社會各界人士共同出席了這次會議,參會嘉賓在悼念地震遇難同胞的同時,就災後重建、慈善捐助、企業實踐社會責任等話題進行了深刻的思辨與討論。
當時外界對萬科和王石的捐款事件有很多不理解,任誌強就此發表了對企業責任和企業家責任的看法。他認為企業和企業家不一樣,企業家隻歸自己所有,而企業法人是歸股東、員工和社會共有的,人們不該把王石和萬科看成一體,王石是一個企業家,隻代表個人,而萬科是一個企業,二者完全不同。企業很可能在短期內就消失,這時企業的員工就會麵臨失業。作為企業來說,任誌強認為寧願利潤不是最高,但是要最長久,對員工最有保障。
任誌強對慈善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慈善就是把時間、精力和金錢奉獻給公共事務,這種額外的奉獻就是公益或慈善。把慈善理解為捐款是狹隘的,為公共事務奉獻出的時間和精力一樣屬於慈善。
企業麵臨的首要問題應該是保證企業健康穩定地發展,而不是奉獻出大部分資金做其他事情。企業要專注於如何擴大生產和再就業、如何創造需求等問題,當把自己必須要做好的事做好之後,如果還有餘力,再去做其他公益慈善的活動。現代公益的理念並不認為管理好企業而不捐獻資金就是貪婪。有些企業一邊汙染著環境,邊又去捐錢治理,這種行為就是假意的慈善,我們寧願這些企業把這筆錢用在企業的環保規劃上,也不要這種先汙染然後又捐款治理的偽善款。真正順應自然和社會規律,承擔自己的責任,這樣才能產生更大的社會效益。所以說,公益應該是隸屬於企業內部管理下的正確理念,而不僅僅隻有捐款這一種行為模式。
盡管秉承著這樣的觀點,任誌強還是在做慈善。他通過阿拉善SEE生態協會這個公益組織,支持社會上很多公益環保組織去做各種公益慈善事業,如紅嘴鷗、紅樹林和自然之友等,為推動中國的環保事業和低碳環境做出了切實的努力。任誌強不光通過捐款的方式做慈善,還負責“授之以漁”,為他們建立培訓組織,引導這些組織怎樣做公益,怎樣做宣傳。
在現代社會,企業管理者在管理企業時可通過多種方式參與慈善,承擔起企業的社會責任,這也是企業提升自身形象的一種方式。
拓展透析
社會責任感能幫助企業塑造良好的社會形象。越來越多的企業正在由傳統的廣告方式轉型為履行社會責任的方式,也就是在通過積極主動地履行社會責任來再造企業文化,重塑企業形象,並由此打造企業品牌。
馬雲是一位充滿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家。他對社會做了很多貢獻,對企業家的社會責任感也有自己的看法。
阿裏巴巴是中國互聯網企業的納稅冠軍,通過納稅為國家做了很多貢獻。但是馬雲認為他最重要的社會貢獻是阿裏巴巴和淘寶網直接和間接創造的10萬多個就業機會。他認為創造就業機會比做慈善更有價值。比起把錢捐出去,不如把錢花出去,創造很多的就業機會。
在馬雲看來,不論從事什麼行業,所有創業者都是同一類人,這些人都擁有創業的基本素質。具備了創業的基本素質,不管做什麼行業成績都不會差到哪裏去。比如他去做牛奶,也會做成功,牛根生做互聯網,也不會差到哪裏去。
馬雲無疑是具備創業者基本素質的人。談到再創業時,馬雲說,如果還有再創業的機會,他仍然要做互聯網。當身邊的人都在著手做互聯網時,我們就應該考慮從傳統行業謀求出路。當周圍的人都在做傳統企業的時候,我們就應該考慮其他行業,如果千軍萬馬搶著過一個獨木橋,那麼再寬的路也會有人被踩死。
很多熱心腸的人都來遊說馬雲,既然具備良好的創業者基本素質,為何不去做房地產、去做農業?這類行業利潤巨大,今天投資的錢明天就翻幾十倍。但是馬雲對此毫無興趣。他說:“我不是為了利潤才做互聯網。的確,我喜歡賺錢,最好的遊戲就是賺錢,但我是想幫無數的創業者和客戶去賺錢,如果是為了自己賺錢,我幹嗎要去做互聯網,太累人了。”
創業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發展互聯網造福大眾,這就是馬雲的社會責任感。馬雲認為,當前中國的互聯網很不成熟,垃圾信息充斥人們的眼球,今天說的一句話到明天放在互聯網上就可能演繹成30個版本,而其中隻有一個版本是真的。這種現象使得馬雲更加堅定做互聯網的信心。互聯網能夠改變世界,改變中國,而電子商務可以改變互聯網,影響社會。馬雲以創造價值作為自身的追求,表示會堅持不懈地把做電子商務做下去。
馬雲沒有高深的知識背景,背後也沒有強大的支持力量,當初創業憑借的就是自己獨特的商業感覺。但是阿裏巴巴發展到今天,做事絕對不能隻憑感覺。馬雲說阿裏巴巴要參與世界互聯網的競爭,要遵守行業的遊戲規則,還肩負幾千萬網商的責任,他不能再像創業初期那樣憑感覺辦事了。
社會學家戴維斯曾說,放棄自己對社會的責任,就意味著放棄了自身在這個社會中更好的生存機會。社會呼喚責任就要求人們將責任深植於自己的行動中。一個企業管理者隻有具備強烈的責任感,對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時刻抱著負責的態度,才能更坦然和無愧地麵對自己的內心,帶領企業持續不斷地前進。
關鍵時刻的啟示之九:軍人精神是企業發展的最強馬力
軍人精神強調的是勇往直前、敢打敢拚、堅決執行、任勞任怨,這樣的精神可以讓一個人不斷進步,取得成功。而對於企業來說,同樣需要這種精神,它是拉動企業發展的最強馬力。
首先,企業發展需要勇往直前的精神。
創業初期什麼最重要?郭台銘一再強調,競爭的環境最重要。對於年輕創業者,郭台銘說:“家長不能在事業上幫孩子,不見得是壞事。”正是因為有不給自己留後路的態度,才能更加義無反顧,奮發圖強,郭台銘就是這麼一路走來的。
對富士康來說,要謀求持續發展,打造長久的生存能力,就必須進軍大陸。1988年,成立14年的富士康已是略有基礎、營業額突破10億台幣的企業,這一年鴻海的深圳廠建成,正式進軍大陸,為“第二個15年”開始打下基礎。
郭台銘在1993年加速布局,一開始以深圳作為灘頭堡,逐步擴大規模和範圍。因為從最開始就沒有給自己留後路,來到大陸之後,郭台銘更加全力以赴。富士康一邊建廠,一邊開始趕工生產出貨。
PCE事業處就是為給一家美國公司供貨臨時成立的。因為美方催得急,為了便於接洽,就成立了PCE事業處。工人加班加點,終於將產品以最快的速度送往美國。不留後路的郭台銘就是這麼拚命,在他看來,隻有拚命才能,獲得利潤,不被市場淘汰。
也就是憑借這種勇往直前的精神,富士康擁有了自己的一支營建隊伍——富士康科技集團營建事業處。十多年過去了,在深圳、北京、昆山、杭州、山東、山西、台灣等地富士康建起了一棟棟廠房,一片片工業園區。
郭台銘的事例告訴我們,企業發展需要一種勇往直前的精神,隻有擁有這種精神,企業才能從上到下擰成一股繩,一致向前,團隊的正能量也會就此迸發,企業求發展將不再是什麼困難的事情。
其次,企業發展需要敢打敢拚的精神。
2010年,國內手機市場已經群雄並起。不但有蘋果、諾基亞、摩托、三星等海外產品,國內也有聯想、HTC、酷派、OPPO和魅族等爭分天下,這些品牌都有做手機的經驗,然而就在這個時刻,一個從互聯網跳入手機行業的企業開始出現,這個企業的領導者就是雷軍。
過去,雷軍曾多次投資互聯網和電子商務公司,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然而,雷軍為什麼要挑選做手機這個陌生的行業呢?正如UCwebCEO俞永福所說:“2008年我就說了,雷總是不甘寂寞的人,一定會再次創業。雷軍的第一次創業是金山,第二次創業是投資,這次做手機是第三次創業。”
雷軍是一個敢打敢拚的人,他的第三次創業是在無比煎熬中度過的。進入手機領域他要處理很多東西。
第一是團隊。手機是個複雜的係統,要有軟件、硬件,還要有通訊模塊;要有內部芯片,還要有外部的設計;要製造,還要測試、運營,這都需要頂級的人才。2010年4月6日,雷軍創立小米科技,當時雷軍手下隻有7個人,通過努力,小米發展到200多人,並且很多人才來自微軟、穀歌、金山和摩托羅拉。
第二是資金。做手機需要大量的資金,和軟件不同,每台手機都需要存貨成本,需要巨額資本支持,不過有很多投資人支持雷軍創業,其中包括啟明、IGC團隊。
克服了重重困難,小米的發展速度有目共睹,兩年的時間,40億美元估值,小米刷新了中國互聯網公司的成長速度。在中國互聯網公司中,小米估值目前僅次於騰訊(4029億港元)、百度(388億美元)、阿裏巴巴(350億美元)、網易(74億美元),名列第五,已然超過盛大、攜程等公司。
雷軍的事例告訴我們,在發展企業的時候沒有幹不成的事情,隻有敢不敢幹。企業管理者首先要成為一個敢想敢幹、拉著企業奔跑的人,要有高屋建瓴的眼光、獨到的領導魄力、勢必成功的堅定信念與將帥般敢打敢拚的精神。其次,企業管理者應鼓勵每一個員工都敢打敢拚,成功打造敢想敢幹的團隊。如此,大家向著一個目標齊頭並進,你的團隊將是一個勢不可當的優秀團隊,你的企業將是一個長久立於強者之林的不敗組織。
再次,企業發展需要堅決執行的精神。
世界上沒有比戴爾更張狂的公司,公開宣布“增長速度要3倍於市場平均增長率”。許多公司即使這樣發出口號也多半得不到執行,但在戴爾,員工必須不折不扣地執行,這就需要員工具備卓越的執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