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成功者希望自己“一定要”成功(1)(1 / 3)

1.回憶一下,你曾經錯失了哪三個重要機會?錯失機會的原因是什麼?

“野心”法則1

不是“我想要”成功,而是“我一定要”成功。

有個年輕人想向蘇格拉底學知識。蘇格拉底就把他帶到一條小河邊,年輕人覺得很奇怪,結果,更奇怪的事情還在後頭,蘇格拉底“撲通”一下就跳到河裏去了。

這個年輕人就想:難道大師要教我遊泳?這時,蘇格拉底向年輕人招了招手,示意他下來。年輕人也稀裏糊塗地跳下了水。

剛一下水,蘇格拉底就把他的頭摁到了水裏,年輕人本能地掙紮出了水麵,蘇格拉底又一次把他的頭摁到了水裏,這次用的力氣更大,年輕人拚命地掙紮,剛一露出水麵,又被蘇格拉底再一次死死地摁到了水裏。

這一次,年輕人可顧不了那麼多了,死命地掙紮出了水麵後,就“嘩啦、嘩啦”地往岸上遊。跑上岸後,他打著哆嗦對大師說:“大師……你要幹什麼?”

蘇格拉底理也不理這位年輕人就上了岸。當他轉身遠去的時候,年輕人感覺好像有些事情還沒有明白,於是,他就追上去對蘇格拉底說:“大師,恕我愚昧,剛才你對我的那個動作我還沒悟過來,能否指點一二?”

蘇格拉底看那年輕人還挺虛心的,於是對年輕人說了一句很有哲理的話,他說:“年輕人,如果你真的要向我學知識,你必須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就像你有強烈的求生欲望一樣。”

要想成功,僅僅存有希望是不夠的,一個頂尖的推銷員最優秀的素質是有強烈的成交欲望;一個運動員他最優秀的品質是永遠爭第一的欲望。

有一位世界著名的教練曾經說了這麼一句話:“一個優秀足球前鋒最可貴的是強烈的射門意識。”

人人都想成功,但是大部分人都是希望自己成功,但他成功的意願不是那麼強烈,這種人一旦遇到要他付出代價時,就會退而求其次,或者幹脆放棄。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一定要成功!

一般的人之所以不能成功是因為他們僅僅“有興趣”成功,而不是“一定要”成功。

美國人約翰·富勒出生在一個貧困的黑人家庭,家中有7個兄弟姐妹,他從5歲開始工作,9歲時會趕騾子。富勒的大多數夥伴都是佃農的孩子,他們都很早就參加勞動。這些家庭認為貧窮是命運的安排,因此,並不要求改善自己的生活。

小富勒有一點與其他小朋友不同:他有一位不平常的母親,母親不肯接受這種僅夠糊口的生活。她時常對兒子說:“富勒,我們不應該貧窮。我不願意聽到你說:我們的貧窮是上帝的意願。我們的貧窮不是上帝的緣故,而是因為你的父親從來就沒有產生過致富的願望。我們家庭中的任何人都沒有產生過出人頭地的想法。”

“沒有人產生過致富的願望”,這個觀念在富勒的心靈深處刻下深深的烙印,以至改變了他整個的人生。他決定把經商作為生財的一條捷徑,一心想躋身於富人之列,開始努力追求財富。最後選定經營肥皂,他挨家挨戶出售肥皂達12年之久。

後來他獲悉供應肥皂的那個公司即將拍賣出售。富勒很想把它買下,他依靠自己在多年經營活動中樹立的良好信譽,從朋友那裏借了一些錢,又從投資集團那裏得到了幫助,籌集到11.5萬美元,但還差1萬美元。

當他漫無目的地走過幾個街區後,看到一家承包事務所的窗子裏還亮著燈。富勒走了進去,看見寫字台後麵坐著一個因深夜工作而疲憊不堪的人,富勒直截了當地對他說:“你想掙1000美元嗎?”這句話嚇得這位承包商差一點倒下去:“想,當然想。”

“那麼,請你給我開一張1萬美元的支票,當我還這筆借款的時候,將另付出1000美元利息給你。”當富勒離開這個事務所的時候,口袋裏已經有一張1萬美元的支票。

後來,他不僅得到那個肥皂公司,而且還在其他7個公司和一家報館取得了控股權。當有人與他一起探討成功之道時,他就用母親多年以前所說的那句話回答:“我們是貧窮的,但不是因為上帝,而是我們從來沒有想到致富。”

“野心”法則2

雖然不能成為富人的後代,但我可以成為富人的祖先。

富勒在多次受邀演講中說到:“雖然我不能成為富人的後代,但我可以成為富人的祖先。”你是否有改變自己的強烈欲望?你是否有做富人祖先的雄心大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