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策就是決定性的、不可更改的,一旦做出就要盡力執行,就算有時候會犯錯,也比那種事事求平衡、總是思來想去、拖延不決的習慣要好。當我們致力於形成一種快速決策的習慣時,哪怕在最初這種做法顯得有些機械,它也會讓我們對自己的判斷力產生信心。由此,一個人將會獲得一種全新的獨立精神。
有一個人,無論做什麼事情都給自己留著重新考慮的餘地,就連寫信也是這樣。他總擔心自己的信會有改動,不到最後一分鍾不敢封口。即使信的一半已經塞到郵筒裏了,他還會猶猶豫豫地把它抽出來,拆開,再看一遍,這一看,可能又發現哪兒不對頭了,然後他隻好把這封信拿回去重寫。
對他來說,寄一封信很不容易,寄出去以後,他還是惴惴不安的,成天惦記著那封信的措詞是否得體。最可笑也是盡人皆知的事,就是有一次他把信寄出去以後,又發電報叫人家趕緊把信退回來,千萬不要打開看。
他人品非常好,為人處世非常得體,但就是由於這優柔寡斷的性格,得不到人們的信賴,誰也不願意跟他合夥做事。
比魯莽更糟糕的是猶豫不決。
猶豫不決的人常擔心事情的凶吉好壞,今天做出一個抉擇,明天會發生更好的可能性,總是不敢做出決斷。他們因此失去很多好機會,埋沒很多好想法。
良機稍縱即逝,猶豫不決的人很難抓住機會。
果斷法則6
偶爾做出錯誤的決定,總比從不做決定要好。
雷厲風行難免會犯錯誤,但總比什麼也不敢做強。
威廉·沃特說:“如果一個人永遠徘徊於兩件事之間,對自己先做哪一件猶豫不決,他將會一件事情都做不成。如果一個人原本做了決定,但在聽到自己朋友的反對意見時猶豫動搖、舉棋不定,那麼,這樣的人肯定是個性軟弱、沒有主見的人,他在任何事情上都隻能是一無所成,無論是舉足輕重的大事還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概莫能外。”
“他不是在一切事情上積極進取,而是寧願在原地踏步,或者說幹脆是倒退。古羅馬詩人盧坎描寫了一種具有‘凱撒式’堅忍不拔精神的人,實際上,也隻有這種人才能獲得最後的成功———這種人首先會聰明地請教別人,與別人進行商量,然後果斷地決策,再以毫不妥協的勇氣來執行他的決策和意誌,他從來不會被那些使得小人物們愁眉苦臉、望而卻步的困難所嚇倒———這樣的人在任何一個行列裏都會出類拔萃、鶴立雞群。”
像牆頭草一樣搖擺不定的人,無論他其他方麵多麼強大,在生命的競賽中,總是容易被那些堅定的人擠到一邊,因為後者想做什麼,立刻去做。可以這樣說,擁有最睿智的頭腦不如擁有果敢的判斷力。
成千上萬的人在競爭中潰敗而歸,僅僅因為耽擱和延誤。而數不勝數的成功者因為在關鍵時刻冒著巨大風險,迅速做出決定,創造了財富。
智者說:“使一個人形成果斷決策的個性,是生命成長中道德和意誌訓練方麵最重要的工作。”
“果斷決策的習慣對於我們非常重要,以至於經常要準備冒險做出不成熟的判斷或采取不利行動。對一個人來說,偶爾做出錯誤的決定,總比從不做決定要好。”
快速決策和異常大膽使許多成功人士度過了危機和難關,而關鍵時刻的優柔寡斷幾乎隻能帶來災難性後果。難怪有人說:世間最可憐的是猶豫不決的人。
有一個故事說的是一個父親試圖用金錢贖回在戰爭中被敵軍俘虜的兩個兒子。這個父親願意以自己的生命和一筆贖金來救兒子。但他被告知,隻能以這種方式救回一個兒子,他必須選擇救哪一個。
這個慈愛而飽受折磨的父親,非常渴望救出自己的孩子,甚至以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為代價,但是在這個緊要關頭,他無法決定救哪一個孩子、犧牲哪一個。這樣,他一直處於兩難選擇的巨大痛苦中,結果他的兩個兒子都被處決了。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他還沒有名揚天下之前,就已經才高八鬥、滿腹經綸了,但仍舊不被人知。
白居易初涉長安,由於自己沒有名氣,所以他想給自己創造一個機會,於是便毛遂自薦到當時的社會名流顧況之處。顧況一聽,有一個叫白居易的人,頓時譏諷道:“長安米貴,要在此地居住下來可不容易!”
但當他讀完白居易的那首《賦得古原草送別》時,對白居易的評價就大不一樣了,一見開頭兩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覺得很有味道,讀到“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時,拍案叫絕,歎道:“有如此之才,白居亦易!”於是,立即召見,並大力地推舉了他,使得白居易很快便在京城名聲大揚,站穩了腳跟。可見,機會都是靠自己去創造並抓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