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機會青睞於果斷(1)(2 / 3)

然而光陰荏苒,傑克發現自己逐漸迷失在貝聿銘公司的眩目光環之中。在貝聿銘公司的生涯是充滿魅力的,很安穩,而且提供了另一種替代性的成功,這種成功從來不必讓他冒著失敗的風險。而問題恰恰就在於他沒有失敗的感覺。他清楚地了解這一點,正是這種了解使他感到絕望。

經過一段極端痛苦的曆程,傑克終於采取了行動。他這樣描述當時的情形:那天我走進貝聿銘先生的辦公室,對他說:“我要離開這裏。”貝聿銘先生鎮靜地抬起頭說:“傑克,我等待這一天已經7年了。”然後,他補充道:“我認為公司裏隻有2個人可能會出去試試身手,你就是其中一個。”

傑克很驚訝的發現,並不是貝聿銘使他成為一名“囚犯”———其實貝聿銘先生一向再和藹不過了———這一切都是傑克自己造成的。與貝先生一起工作的這麼多年中,傑克最持久的建築創作就是這個自囚的籠子。

在有名氣的公司裏麵工作有優點也有缺點。優點是你可以跟一位大師學習;缺點卻很抽象:你對自己的個人能力沒有很強的信心;不敢背水一戰,獨自出去創天下,去幹你自己的事業。

大部分的人都太喜歡拖延了,他們對什麼事情不是做不好,而是不去做,這是失敗最大的惡習。不行動,怎麼可能會有結果呢?

著名演講家李踐說:“我自己以前也是一個拖延者。在徹底嚐到失敗的苦果之後,我才開始檢討。我想成功、想賺錢、想人際關係好,可是我從不行動;想健康、有活力、鍛煉身體,可是我從不運動;知道要設計目標、定計劃,但我從來不去做,就算設計了目標、定了計劃,也不曾執行過;要早起、要努力,可是就是沒有行動力;知道要推銷,可是從不拜訪顧客。就這樣,一天一天抱著成功的幻想,染上失敗者的惡習,虛度了好幾年。”

每一個成功者都是行動家,不是空想家;每一個賺錢的人都是實踐派,而不是理論派。你一定要養成馬上行動的好習慣。

馬上行動是一種習慣,是一種做事的態度,也是每一個成功者共有的特質。

宇宙有慣性定律。什麼事情你一旦拖延,你就總是會拖延,但你一旦開始行動,通常就會一直做到底,所以,我認為,凡事行動就是成功的一半,第一步是最重要的一步,行動應該從第一步開始,而不是第二步。

隻要從早上睜開眼睛那一刻開始,你就馬上行動起來,一直行動下去,對每一件事都要告訴自己立刻去做,你會發現,你整天都充滿著行動力的感覺,這樣持續三個星期,你可能就養成了馬上行動的好習慣了。

所以,現在看到這裏,請你不要再想了,再想也沒有用,去做它吧!任何事情想到就去做!放下書本,現在就做!去行動!

拿一張紙寫上“馬上行動”,貼在你的書桌前,床頭、鏡子前,貼滿你的房間,你一看到它就會有行動力的。現在就做!

為了養成你馬上行動的好習慣,請你大聲地告訴自己:“凡事我要馬上行動,馬上行動!”連續講10次,立即行動!隻有不斷地行動,才能幫你成功,是行動的人改變了這個世界,是行動的人才會在21世紀獲得成功。

果斷法則3

當你做了不屬於自己的工作時,機會就來了。

這個小法則講的是關於“機會”的三個故事,我們先來看看第一個著名的“上帝與乞丐”的故事。

上帝想改變一個乞丐的命運,就化做一個有錢人來點化他。

他問乞丐:“我如果給你1000元,你如何用?”

乞丐說:“那太好了,我就可以買個手機了。”

上帝不解,問他為什麼,他回答說:“我可以用他和這個城市的各個地區聯係,那裏人多,我就去哪裏乞討啊!”

上帝很失望,又問:“假如我給你10萬呢?”

乞丐說:“那我可以買部車了,這樣以後就可以開車出去乞討了,很快的!”

上帝感到很悲哀,再問道:“假如我給你100萬呢?”

乞丐聽了眼睛都放光了,說:“那太好了,我可以把這個城市最豪華的地段買下來。”

上帝聽了很高興,這時乞丐又說:“到那時我把我領地的乞丐全攆走,不讓他們搶我的飯碗。”上帝聽完,長歎一聲,黯然離去。

從這個故事可見:生活中的機遇隨處皆是,但是決定人一生的還是自己的思維。我們再來看一個真實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