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實現人生的價值(1)(3 / 3)

同我們人性哲學上這種變化並行的主要社會情況,是一種迅速增長的傾向:把文化看作是滿足、阻撓或控製需要的工具。現在,我們可以拋棄這樣一些幾乎是普遍性的錯誤了,也就是認為個人的和社會的興趣是相互排斥和對立的,或者認為文明是控製、警戒人的本能衝動的主要機製。所有這些陳腐的原理都被這種新的可能性消除了,即健康的文化將促進普遍的自我實現的肅清。

在體驗時的主觀快樂以及趨向這種體驗的衝動,或希望和對這種體驗“基本需要”之間密切的相關關係(這種體驗對於他從長遠來說是好的)並不是人人都有的,隻有在健康人身上才會發現,隻有這種人才既向往對自己有益的東西,又向往對其他人有益的東西,而且能全心全意地享受它,並且感到滿意。

從享受的角度看,這樣的人的德行本身就是他自己的報償,他們自發地傾向做公正的事,因為這些事是他們願意做的、他們需要做的、他們讚成的,以及做這些事是他們的享受,並且願意繼續享受下去。

人得了心理疾病,正是由於這個統一體或整個相關的網絡,就瓦解成分離和衝突的了。

這時,他願意做的事,可能是對他自身不好的事;仿佛他做的這件事,他能不享有它;仿佛他享受它,而同時又可以不讚成它。

於是,享受本身可能是有毒的,或可能迅速消失的。他開始享受的東西,可能後來就不再享受它。他的衝動、欲望以及享受,這時就變得對生活幾乎沒有指導意義了。隨後,他必定要懷疑和擔心衝動和享受會把他引入歧途。這樣,他就陷入了衝突、分裂、猶豫不決的狀況。簡而言之,他就陷入了內部衝突狀態。

從哲學理論的曆史上來分析,許多二難推理和矛盾都被這個發現解決了。享樂主義的理論,對健康人起作用,但對病人卻沒有起作用。真、善、美扮演某種相關的角色,不過,隻有在健康人身上,它們的聯係才是強固的。

隻有在為數很少的人那裏,自我實現才是相對完成的“事態”。但在大多數人那裏,自我實現隻是希望、向往和追求。然而,還沒有達到的“某物”,在診斷上顯示為指向健康、整合、成長的驅力。投射測驗也能探測到做為潛能的這種傾向,但不是作為外顯行為,正如光能夠探測到有外部表現之前的早期病變的情形一樣。

對於我們來說,這就意味著某人是什麼和他能成為什麼,對心理學家也是同時存在的。

因而,就解決了存在和形成之間的二難推理。潛能不僅僅是“將要是”或者“可能是”;而且它們現在就存在著。盡管自我實現的價值還沒有現實化,但它們作為目標卻是真實存在的。人既具有他正在是的那種人的特質,同時又潛伏著他向往成為的那樣的人的特質。

自律才能成功

探究自律的原因是擺在內在道德論者麵前的另一個問題。通常,自律隻有在自我實現的、真正的、名副其實的人身上發現,而在平常人身上並沒有發現自律。

在具有完美人性的人身上,我們發現責任和愉快是一回事。同樣,工作和娛樂、自私和利他、個人主義和忘我無私,也是一回事。我們隻知道他們是這種情況,但我們不知道他們是怎樣變成這個樣子的。事實上這些健康的人,隻是實現了許多人都能夠實現的東西。

然而,我們也麵臨這種嚴酷的事實:達到這個目標的人是如此之少,在100或人中可能隻有一個人達到。從原則上看,任何人都可能成為美好的和健康的人,因此每一個人類都是懷有希望的。但是,我們也必然覺得悲哀,因為實際上成為好人的人為數甚少。

如果我們打算找出某些人成為好人、另一些人沒有成為好人的原因,那麼,研究自我實現者的生活史,查明他們是怎麼達到這種狀況的,就成了我們十分注意的研究課題。

我們已經知道健康成長最主要的先決條件,以及最基本需要的滿足病。不過,我們也認識到,無節製的縱欲和滿足也有它自己的危險後果。例如,精神變態的性格,“口唇性格”,無責任感,不能承擔壓力,不成熟性,某種性格紊亂,等等。

雖然研究的發現很少,但是已有大量適用的診療和教育的經驗使我們能夠做出合情合理的猜測:年幼兒童不僅需要滿足,他們也需要學會限製他的滿足,他應當認識到其他人也在尋求滿足,即使是他的父母親也在尋求滿足;就是說他應該認識到,其他人不僅僅是他達到自己目的的手段。這就意味著,需要控製、延遲、限製、放棄自己的要求,以及忍受挫折和自律。隻有對自律負責的人,我們才可以讓他按照自己的意願幹,因為這樣很可能是完全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