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天性淺談 第七章 性(1 / 3)

人的天性淺談 第七章 性

性屬於人類生物學的中心問題,變幻莫測的性滲透了我們生存的每一個方麵,在生命的不同階段表現出不同的形式,從本質上說,性的功能並不主要是生殖,這一事實導致了性這個問題的複雜與含混,進化過程為生物的繁殖創造了比交配和受精遠為簡單有效的方法,細菌幹脆一分為二(常常20分鍾就分裂一次),真菌排出大量孢子,水螅直接從軀幹長出後代,海綿動物的每一塊碎片都能發育成完整的個體,如果增殖是性的唯一目的,哺乳動物祖先的進化就不必需要性的參與,人類成員都可能用無性方式生殖,從中性的子宮表皮細胞產生後代,至少一個受精卵可能分裂成同卵雙胞胎,在這種少見的情況中,我們就遇到了快速的細菌式無性繁殖方式。

性的基本功能也不是給予和獲取快感,大多數動物的性行為都是機械的,也很少有性交前的撫愛。細菌和原生動物沒有神經係統也能完成性的結合,珊蝴、蛤以及其它許多無脊椎動物幹脆把性細胞排入水中,它們沒有大腦,當然不會有相應的意識活動,因此,快感充其量是交配的強化手段。誘使複雜神經係統的生物投入充分的時間和精力,用以求愛、交配和撫育子女。

不僅如此,性活動從各方麵說都得付出很高的代價,充滿了風險,人類生殖器在解剖學上的複雜性,使它們易患致命的宮外孕和性病等,求愛的時間超過了傳達信息的基本需要,這即消耗能量又帶來危險,因為越是衝動,就越容易被對手或敵人傷害。在微觀層次上,決定性狀態的遺傳機製不僅十分精微,也容易受到幹擾。人的一種性染色體過多或過少,或者胎兒發育中激素水平發生了微小變化,都會導致生理和行為的反常。

這就是說,性本身並沒有直接的進化論功利,這還沒有考慮有性生殖必然帶來的遺傳損失,無性生殖的後代都跟親本完全相同,而對於有性生殖,如果性伴侶與自己沒有親緣關係,後代的基因就有一半是外來的,此後,基因投資還將每代損失一半。

無性生殖因此具有充分的優越性:它不需要合作者,是直接、安全、節能和利己的。既然如此,為什麼會有性的進化呢?

最重要的原因是:性創造多樣性,為了應付環境的不測變化,親代投下了多樣性的賭注,假設現有兩個物種的成員都帶A、a兩種基因,不妨說是褐眼基因(A)和藍眼基因(a),或者右利手基因(A)和左利手基因(a)。所有成員都帶兩種基因,因此都是Aa型,現在假設一個物種采用無性生殖,它的所有後代隻能是Aa型。

另一物種采用有性生殖,生產性細胞,每個性細胞都隻含一種基因A或a,因此,交配時雙方的性細胞相結合,就可能產生三種型狀的後代:AA、Aa和aa型。可見,在無性生殖中,Aa個體隻能產生Aa型後代,而有性生殖的個體卻能產生AA、Aa和aa型三種後代,兩個物種的後代產生了鮮明的對比,現在假設環境發生了變化,比如奇寒的冬天降臨,洪水泛濫或者危敵入侵,使aa型個體成為適者,於是隻消一代,有性生殖的物種就將占有生存優勢,由aa型個體取得統治地位,直到環境又變得對AA或Aa型有利。

多樣化以及隨之而來的適應性,解釋了為什麼那麼多物種都進行有性生殖,數量上遠遠超過了無性生殖的物種。後者雖然直接、簡單,卻缺乏長遠的應變性。

那麼,為什麼通常隻有兩種性別呢?理論上講,既可以產生單性的有性生殖係統,即解剖上一致的個體生產出完全相同的生殖細胞,並將它們不加區分地結合起來,一些低等植物正是如此,也可以產生幾百種不同的性別,如象某些真菌一樣。然而,隻有兩性係統盛行於生物界。看過,這種係統能提供最有效的分工。

雌性的典型職能是造卵,較大體積的卵能抗禦幹燥,在條件不利時利用卵黃維持生命,有利於由親體轉移到安全地帶,受精後立刻就暫時提供分裂需要的營養,而不必從外界攝取。雄性的職能是生產精子-種小小的配子,精子是最小的細胞單位,簡化到隻有一個僅含DNA的頭部,尾部儲有足夠的能量,提供這個DNA容器接近卵子的動力。

受精時兩種配子相結合,使基因即刻混合起來,暫時保存在卵子中,這樣支配產生的受精卵,更有可能至少讓某些後代在環境變化中得以生存,受精卵包含了新的基因成分,這是和無性生殖細胞最根本的差異。

兩性細胞在解剖上可以有極大的懸殊,例如人卵比精子大85000倍。配子這種兩極分比,波及到人類性生物學和性心理學的各個方麵,最重要的直接後果是,女性在性細胞中有更大的投入,女性一生中隻能生產約400個卵子,其中最多20個可望成為正常的孩子,孕育孩子的代價更為高昂,與此相反,男性每次可射出一億個精子。授精後,他的生理任務就完成了,他的基因跟對方平分利益,投入卻少得多,除非對方能使他對撫育後代作出貢獻。如果男性隨心所欲,理論上他一生就能給成千上萬個女性授精。

由此引起的兩性利益衝突不僅是人類的特性之一,也存在於多數動物中。雄性具有攻擊性,在雄性內部特別明顯,交配季節尤為劇烈,對於大多數物種,雄性最有效的策略都是武斷,雄性在雌性懷孕期間還可以給許多雌性授精,雌性卻隻能從一個雄性那裏受孕。如果雄性在交配上不受限製,一些雄性便可能成為天之驕子,一些雄性則可能是老不走運的"倒黴鬼",同時,正常雌性都會懷孕,雄性的一係列特性因此產生:好攻擊、草率、感情易變、缺乏鑒別力等等。對於雌性來說,理論上有效的策略卻是靦腆持重,直到識別出具有優良基因的雄性。在需要撫育子女的物種中,雌性還必須注意選擇授精後更可能留在自己身邊的雄性。

人忠實地遵從這一生物學原則,的確,在性道德以及性分工的種種細節上,現存的許多社會有著由於文化而產生的千姿百態的差異。社會按環境的要求形成習俗,同時真實地再現動物界至今服從的法則;從嚴格的一夫一妻製到極端的一夫多妻製,從男女同裝傾向到衣著舉止的極端分比等等,人們隨心欲地改變生活態度。社會時尚常在一代之間就改頭換麵。然而,這種可塑性不是沒有限度的,它掩蓋著一些普遍特性,後者與進化論的有關預見密切相符。因此,讓我們暫不考慮非常重要的文化塑性,集中討論那些有生物學意義的普遍特性。

首先,人有一定程度多妻傾向。通常,性對象的改變都是男性造成的。約3/4的社會允許多妻行為,大多數還得到法律和習俗的認可。相反,多夫現象僅見於不到1%的社會中,現存的一夫一妻製社會一般隻有法律上的意義,而通過納妾製或婚外關係維係著實際的多妻製。

女性一般被男性視作有限的資源或重要的財產,因而成為攀附婚姻的受益者,這種婚姻能提高她們的社會地位。多妻製和攀附婚姻本質上是互補的策略,在各種社會中,男性追求和獲取,女性被保護和交易,男兒們放蕩不羈,女兒們則蒙受糟踏的風險。在有性買賣的地方,男性通常就是顧主。妓女當然要被社會歧視,因為她們將寶貴的生育投資輕意拋給了陌生入。麥孟尼底在十二世紀簡潔地表達過這一生物學邏輯:

隻有來自共同祖先的人,彼此才可能產生完美的兄弟情誼和互愛互助。締造部族的祖先哪怕早已年代久遠,後代成員也會互愛互助、互相憐憫;這樣的境界就是律法的最高目的。因此,妓女是犯禁的,她們破壞祖先的血緣。她們生的孩子對人們來說是陌生的,誰也不知道屬於哪個家族,連親人也不知道。這對孩子及其父親是最大的不幸。

性的分工也體現在解剖學上,男性體重平均比女性高出20~30%。按單位體重來說,他們在大多數體育運動中都表現得更有力迅速。四肢比例、骨胳扭力和肌肉密度都特別適於奔跑和投擲-這是遠古狩獵-采集社會男性祖先的專長。世界田徑賽的計錄反映了差異。優勝者中,男性速度總要比女性快5~20%。1974年,100米賽快8%,400米快11%,一英裏長跑快15%,萬米長跑快10%等等,甚至在與體魄大小、力量關係不大的馬拉鬆賽中也要快13%,馬拉鬆賽女選手較有耐力,但男選手跑得更快,用5分鍾一英裏的速度可連續奔跑26英裏,這不能僅僅歸因於刺激不夠和訓練欠佳,著名的東德和蘇聯女選手是從全國範圍挑選、按科學程序訓練的,她們的冠軍可以連續刷新奧林匹克和世界紀錄,但仍然達不到區域性比賽中男運動員的平均水平,當然,將全部男女運動員作一比較,事情也不盡如此,最優秀的女運動員比大多數男運動員出色,女子田徑本身也是激動人心的角逐,但是平均水平和最高水平有著本質的不同,1975年美國女子馬拉鬆冠軍在男子全國名次中隻能排到752位,身材也不是決定因素。體重在125到130磅的小個頭男運動員,可以取得和身材更高大的女選手一樣好的成績。

同樣重要的是,在少數幾種運動中,女性能與男性匹敵甚至略勝一等,如:長距離遊泳、藝術體操、精確射箭(短距離)、小口徑步槍射擊等等,這些運動跟原始性的狩獵和襲擊技巧關係很小,由於競技和體育活動將涉及越來越多的技巧性和靈活性,男女運動員的總成績有可能越來越接近。

人類兩性的平均性情差異,與哺乳動物的生物特性一樣,也是普遍一致的,女性總的來說不那麼武斷,攻擊較性小。性別差異的程度取決於文化--從僅僅在統計水平表現出性別差異的平均主義社會,到女性實際上處於奴隸地位的極端多妻製社會。但幾乎比這更重要的事實是,盡管如此,女性仍然在質上一致表現出與男性的差異,即使在不同的社會中,平均性格特征隻有程度上的不同。

兩性的生理和性情差異,被文化放大為普遍的男性特權。曆史上未曾有過女性掌握男子政治和經濟生活的社會。即使在女王或皇後統治的時期,她們手下的人物仍基本是男性。在寫本書的今天沒有一個國家的領袖是女性擔任的,盡管不久前,以色列的戈達?梅厄和印度的英迪拉?甘地曾是她們國家有決斷、有個性的領導人,人類學家研究的社會中,75%流行妻入夫家的習俗,相反的社會隻有10%,計算父係家譜要比相反的情況高出5倍,曆史上的部落首領、巫師、法官、武士等都是男性,現代的男性專家們則管理著工業國家,領導著公司和教會。

差異是確實存在的,但是,它門對於未來的意義何在呢?要改變它們又是否容易?

很明顯,遺傳和環境共同決定著性角色差異,對兩方麵的貢獻分別作出公正的、不帶價值觀念的評價,具有極為重大的社會意義,我們認為現有的證據指出:兩性之間存在著某種程度的遺傳差異,決定行為的基因與具體環境的各種因素相互作用,在早期心理發展中造成明顯的分化;在此後的心理發展中,由於文化的製約和訓練,這種分化幾乎總是得到擴張和強化。或許,社會可以通過縝密的計劃和訓練完全消除遺傳差異,但這種同化需要在充分而精確的知識基礎上作出自覺的決定,而這樣的知識我們目前暫時還不具備。

關於行為的基因差異有許多具體的證據,一般說來,女孩子生性喜歡社會交往,而不偏好冒險。例如,她們生來就比男孩子愛笑。這一特點可能有著待別的意義,因為我們已經指出過,嬰兒的微笑是最有先天性的遺傳行為,它具有確定不變的功能和形式。一些獨立的研究指出,新生女嬰雙眼閉合時的反射性微笑反應,比新生男嬰更為頻繁。不久,這一反應被有意識的、交際性的微笑取代,一直持續到兩歲。此後在整個青春期和成熟期,經常微笑就成為更有持續性的女性特點之一。六個月時,女嬰對交際信號的注意勝於對機械刺激的注意,同齡的男嬰卻沒有這一特點。個體發生過程到一歲時,女嬰更容易被假麵具驚嚇和抑製,在陌生環境中更不願離開母親,再大一點,女孩子比男孩子表現出更多的交往傾向和較少的冒險行為。

帕特麗夏?德雷珀在對昆桑人的研究中發現,盡管人對男孩和女孩一視同仁,都給予嚴格而有分寸的看管,也不讓他們幹什麼活兒,男孩子仍要活躍一些,也不那麼遵守限製。再大一點,男孩子似乎比較樂於參加成年狩獵者的行列,而女孩子不那麼積極參加成年婦女的采集活動。N?G?瓊斯和M?J?康納在更細致的研究中發現,男孩子喜歡粗野危險的活動和公開的侵犯,與成人的交往不如女孩子。昆桑人顯著的性分工特征,就是從這些細微差異逐漸發展而成的。

在西方文化中,一般來說,男孩子比女孩子更富於冒險,更傾向於身體攻擊。E?麥柯比和C?傑克林在他們的《性差異心理學》中總經說,上述男性特征的深刻根源,可能就存在於遺傳之中。從2歲到2歲半,是開始社會性活動的最初幾個月,男孩子從語言到行動都更有攻擊性,如:頻繁發動模仿性戰鬥、公開恐嚇以及生理攻擊等等,這些行為特別針對其他的男孩子,目的是取得主宰地位.由D?P?羅納總結的另一些研究指出,這種差異見於各種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