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九個方麵全麵解剖人性 第二章 解剖遺傳2(2 / 3)

附瀉煙①是指婦女與財富、地位限自己相當或優越於自己的男子結婚。在人類和大多數社會動物中,這類情況都是雌性通過對雄性的選擇提高自己的地位.為什麼會有這種性傾向呢?羅伯特?特裏弗斯和丹尼爾?威拉德在社會生物學更普遍的研究過程中提供了重要的線索.他們注意到,脊椎動物,尤其是鳥和哺乳動物,體大健康的雄性交配頻率一般都相當高,而許多個小體弱的雄性完全沒有交配機會。但是,幾乎所有的雌性求偶都很成功,而且身體條件最好的雌性所生的後代也最健康.這些後代長大後通常也是體型最大、最強健的.後來,特裏弗斯和威拉德觀察到,根據自然選擇理論,當雌性健康處於顛峰狀態時可望生出較大比例的雄性,因為這些後代將來體型最大,求偶最成功,會繁殖盡可能多的後代.當雌性生理狀態相對變差時,它們將轉而增加生清職性後代,因為這時雌性是更為保險的投資.根據自然選擇理論,產生這種生殖策略的基因將壓倒產生其他策略的基因而煌星群體一

情況確實如此.關於這一特殊問題,有人對人和龐這兩類不同的物種進行了調查,環境條件對懷孕的雌性不利時,項性的出生率就有不同比例的上升。對貂、豬、綿羊、海豹的單自發的性排斥規則,直覺地避免了亂倫行為,極而言之,也就是如果我們暫時掀開發展過程中的其他影響,盡管我們承認這些影響是存在的,那麼可以說人受著以基因為基礎的本能的引導。兄弟-姐妹間的性關係禁忌就是這一過程的表現,其它類型的亂倫禁忌很可能也是如此。

攀附婚姻是指婦女與財富、地位跟自己相當或優越於自己的男子結婚。在人類和大多數社會動物中,這類情況都是雌性通過對雄性的選擇提高自己的地位,為什麼會有這種性傾向呢?羅伯特?特裏弗斯和丹尼爾?威拉德在社會生物學更普遍的研究過程中提供了重要的線索,他們注意到,脊椎動物,尤其是鳥和哺乳動物,體大健康的雄性交配頻率一般都相當高,而許多個小體弱的雄性完全沒有交配機會。但是,幾乎所有的雌性求偶都很成功,而且身體條件最好的雌性所生的後代也最健康,這些後代長大後通常也是體型最大、最強健的。後來,特裏弗斯和威拉德觀察到,根據自然選擇理論,當雌性健康處於顛峰狀態時可望生出較大比例的雄性,因為這些後代將來體型最大,求偶最成功,會繁殖盡可能多的後代,當雌性生理狀態相對變差時,它們將轉而增加生育雌性後代,因為這時雌性是更為保險的投資,根據自然選擇理論,產生這種生殖策略的基因將壓倒產生其他策略的基因而傳遍群體。

情況確實如此,關於這一特殊問題,有人對人和鹿這兩類不同的物種進行了調查,環境條件對懷孕的雌性不利時,雌性的出生率就有不同比例的上升。對貂、豬、綿羊、海豹的情況調查的結果看來也和特裏弗斯和威拉德的預測相一致,最可能產生的直接機製是,在不利條件下雄性胎兒的淘汰性死亡率增高。這種現象在無數種類的哺乳動物中均有記載。

在出生之前改變性別比例當然是完全非理體的行為,事實上這隻是一種生理行為。人類學家米爾德裏德?迪克曼在有意識行為的範圍內試驗過這一理論,她曾提出,出生後的嬰兒性別比例會不會因為人們采取在一定意義上適合最佳生殖策略的戮嬰行為而發生改變呢?情況看來正是如此,在印度還未淪為殖民地以及成為英國的殖民地時期,女子通過與較高社會階層的男子結婚而向社會較高階層流動得到了僵化的習俗和宗教的認可,同時較高社會階層殺女嬰的事卻不斷發生。印度旁遮普貝迪地區的錫克族人是最高的宗教種性,他們以"庫裏-瑪"著稱,其意思就是"屠殺女兒的人"。他們幾乎毀掉了所有的女嬰,而又不惜一切地撫養兒子,以期有朝一日娶回低種牲的女子,革命前的中國,許多社會階層也普遍殺女嬰,結果也和印度差不多,即婦女帶著嫁妝向社會上層流動,使財富與婦女集中在一小部分中上層階級手中,幾乎把最窮的男性排斥於生育係統之外去了。這一模式是否晉遍存在於人類文化之中,尚待考證。但在目前,即使隻有少數例子,也說明有必要密切結合生物學理論來對此種現象予以重新考察。

發性的攀附婚姻和殺戮女嬰本身看起來並不是理智的過程,除了把它看作是一種遺傳性傾向,是為了在與社會其他成員的競爭中最大限度地增加後代的數量外,是難以作出其他解釋的,迪克曼開始了這一研究,如果把她的研究擴大到其他社會,將有助於更嚴格地檢驗這一見解,這一研究如果成功的話,可望說明更為深層的精神過程,這種過程使人們擯棄了許多可能的理性選擇,而選擇了一種複雜的行動過程。

人的天性問題還可以用其他更直接的心理學方法加以探索。非理智的和普遍存在的行為也應該比理智的、個人的行為更能抵抗文化褫奪的扭曲性後果,而較少受到作為長期理性思維中心的大腦前葉和其他更高級的大腦中樞的影響,這種行為更可能受邊緣係統的嚴重影響,這一係統是大腦皮質古老的進化部分,位於大腦的物理中心附近,假如在解剖上大腦的高級控製和低級控製有某種程度的分離,我們就可能發現偶爾有這樣的人,他們的理智能力由於某種原因受到損害後,卻仍然能夠保持良好的本能性功能。

這種人是存在的,理查德?威爾斯研究智力遲鈍的病人時,發現這種人可以分為明顯的兩種,第一種是"文化智力遲鈍者",其智力大大低於正常智力,但其行為還保留了許多人類獨有的待征。他們能夠通過語言彼此交流或與護理人員交流,進行許多比較複雜的行動,如獨唱、合唱、聽錄音、看雜誌、完成簡單的任務、洗澡、整飾自己、抽煙、換衣服、開玩笑、指揮別人以及主動幫助別人,第二種是"非文化智力遲鈍者",他們的能力大大下降,根本不能進行上述行為,他們與他人的交流也很難說是真正的人際交流,因此,文化行為似乎是整個地植根於大腦之中,一經損害就會全部喪失。但是,"非文化智力遲鈍者"仍保存著大量的更為"本能的"行為;其個體行為很複雜,而且看得出是哺乳動物的行為,他們用麵部表情和富有感情的聲音進行交流、檢查和使用東西、手淫、觀看別人、偷竊、占領小塊地域、自衛、單獨或成群玩耍,他們時時企圖與別人進行身體接觸,通過有力、準確的姿勢表示懇求,從生物學意義來說,他們的反應實際上並無反常,隻是因為命運是把這些病人排斥在大腦外皮層的文化世界之外去了。

現在,我將盡力回答人類自身的社會行為的遺傳變異到底有多大,這是一個重要而微妙的問題,人類行為仍然建築在生理學基礎之上,和哺乳動物有著最密切的關係,這一事實表明,人類行為直至最近仍然受著遺傳進化的製約,如果情況確實如此,遺傳變異對行為的影響甚至可能一直持續到文明時代,但是,這並不是說,這種變異現在還存在。

對此可以設想的可能性有兩種,第一種可能性是,當人類進入目前的狀態時,其遺傳變異性已經枯竭。人類有一組基因影響著社會行為,但隻有一組。這一組基因從史前時期漫長的艱難旅程中幸存下來了,許多社會科學家明確讚成這一觀點,在提到這些問題的政治意識形態範圍內,許多左翼知識分子也抱相同的態度,他們承認,人類曾經曆過進化,但是當人變成統一的、有語言和有文化的物種時,這種進化便終止了,早在曆史時代,人類就已成為環境手中的優良粘土,任其塑造,因此,現在隻有文化的進出可能發生,第二種可能性是,人類至少還存在某些遺傳變異。人類可能已經停止了進化,就象舊的自然選擇的生物學模式的作用已經鬆弛了一樣,但人類仍然具有遺傳進化和文化進化的能力。

讀者應注意,任何一種可能性,無論是認為人類自身的變異完全是由文化決定的,或認為這種變異是由文化和遺傳共同決定的,都與關於人類天性的更普遍的社會生物學觀點是一致的,這就是:人類行為最為突出的特征是通過自然選擇而獲得的,而且今天在整個人類中還受到一些特殊基因的約束。

把上述可能性以一種教科書的方式表述以後,我還必須補充指出,有充分的證據表明,人類行為變異中很大一部分是以個體間的遺傳差異為根據的。對人的行為有著影響的遺傳變異,其存在是不可否認的。在基因的化學組成或染色體的結構和排列的種種變化中,已經確認有30多種變化會影響人的行為,有的影響表現為神經紊亂,有的影響則表現為智力損傷。其中爭論最大但又最有價值的例子是XYY男性。X和Y染色體決定人的性別;XX結合產生女性,XY結合產生男性。偶爾,約0.1%的人獲得一條額外的Y染色體,這些XYY型的人都是男性,長大成人後都是高個兒,絕大部分在6英尺以上。他們往往因精神病犯罪而坐牢或進醫院,開始,人們認為那條額外的染色體誘發更具攻擊性的行為,結果造成一個遺傳性罪犯階級,但是,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家赫爾曼?威特金及助手通過對丹麥的大量資料進行統計研究後,得出了較寬厚的解釋,他們發現,XYY的人既不比正常人更具有攻擊性,也不顯示任何與其他丹麥人不同的特殊的行為模式,唯一反常的是他們的平均智力較低,最簡單的解釋是,XYY型的人被監禁的比例之所以較高,不過是因為他們不那麼機靈,易被發現罷了,不過,應該注意,這一研究並未排除可能導致犯罪人格的比較特殊的素質的遺傳可能性。

事實上,若幹種突變已經證實確能改變行為的特征。當兩個X染色體中隻傳遞了一個時,就會引起特納綜合症。這種病不僅智力普道低下,而且回憶形狀的能力和在圖形上區別左右的能力也大受損害,由單個隱性基因引起的萊斯齊-奈漢綜合症,不僅造成智力低下,而且導致撕扯身體的強迫傾向,直至自我傷殘,患這類疾病以及其他遺傳疾病的人,象嚴重智力遲鈍者一樣。都為更好地了解人類行為提供了難得的機會,遺傳分析是能夠對這些病症進行最充分研究的分析形式,隻要出現不正常狀況,除了采取藥物治療措施,我們還可以進行嚴密的檢查,設法確定大腦中發生了病變的部位,並用激素和其他化學物質去調解病變。而不必對大腦進行物理接觸,這就是說,我們可以通過機器部件的運轉失常,來對整個機器進行了解。我們可不落入感傷主義陷阱,認為這是個殘酷的過程,因為這樣做是找到治療這些不正常狀況的最有把握的途徑。大多數和特納異常、萊斯齊-奈漢異常一樣易於分析的強烈變異,也會引起缺陷和疾病,這對動物、植物和人都是如此,而且完全可以預料,要了解這是為什麼,我們可以把遺傳機製和手表的精巧結構加以比較,手表如果因為隨意搖動和打擊而發生變化,就象具體的化學性質因變異而被隨意改變了一樣,表的準確性很可能受到損害而不是得到改進。然而,這一係列有力的例子並沒有回答遺傳變異和"正常的"社會行為的進化問題。通常,和人類行為一樣複雜的人類特征要受許多基因的影響,而其中每種基因僅起很小的影響作用,這些"多基因"通常不能靠探測和追溯造成它們改變的變異來確認它們,而隻能通過間接的統計方法來進行估計,在人類行為遺傳學中,使用最廣泛的方法是比較同卵雙胞胎和雙卵雙胞胎,同卵雙胞胎由一個受精卵在子宮中發育而成,卵細胞第一次分裂產生的兩個細胞並非粘在一起產生胎兒,而是兩個細胞分開產生兩個胎兒,因為雙胞胎產生於同一個細胞、同一個細胞核和同一組染色體,因此,在遺傳上他們是同一的,相反,雙卵雙胞胎卻是兩個分別碰巧進入生殖道並同時與不同的精子結合的卵細胞產生的,這樣生成的胎兒在遺傳上的相近性跟不同年份所生的兄弟姐妹差不多。同卵雙胞胎和雙卵雙胞胎為我們提供了一次自然對照實驗,作對照物的是一組同卵雙胞胎,一對同卵雙胞胎之間的任何差異必定是由於環境引起的(極少數新型變異除外),而一對雙卵雙胞胎之間的差異則可能是由於遺傳或環境所致,也可能是遺傳和環境之間的某些相互作用造成的,平均來看,同性別的同卵雙胞胎比同性別的雙卵雙胞胎在身高或鼻子形狀等特征上彼此更為相似,這兩種雙胞胎之間的差別可以看作是遺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特征的無可爭辯的證明,遺傳學家用這一方法揭示了遺傳在多種特征形成中的作用,這些特征影響著社會關係,如計數能力、語言的流暢度、記憶、獲得語言能力的時間、拚寫、造句、感知技能、精神運動技能、外傾-內傾、同性戀、首次性活動的年齡、神經症和精神病的一定形式,包括顛狂與抑鬱交替發生的行為和精神分裂症。但是,有一個問題使這些結果不能完全肯定,父母對同卵雙胞胎總是同樣對待,勝過雙卵雙胞胎--比雙卵雙胞胎更經常地穿一樣的衣著,吃一樣的飲食,在一起呆的時間更長,等等,因此,在缺乏其他信息的情況下,同卵雙胞胎彼此更相象可能是由於環境影響的原因。然而,新的、更高級的技術考慮到了這一額外因素,心理學家約翰?洛林和羅伯特?尼科爾斯用這種新方法分析過1962年參加全國優秀獎學金考試的350對雙胞胎的背景及成績,對兩種雙胞胎之間的差異和早期環境都作了仔細的檢查和衡量。結果表明,同卵雙胞胎所受到的更為一致的待遇並不足以說明就是他們在一般能力、個性、特征,甚至理想、目標和職業興趣上更為相似的原因,結論是:相似的原因或者是由於遺傳上的接近,或者是由於心理學家至今尚未了解的環境因素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