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聖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揵萬物。
所以,有成就的人立身處世要有先見之明。先見之明來自哪裏呢?就是依據以上的認識來把握事物內在的關係。
由夫道德、仁義、禮樂、忠信、計謀,
我們的先見之明來自哪裏呢?其先見之明來源於道德、仁義、忠信、禮樂和計謀。
展開說,先見之明來源於尊重自然規律--道、遵守社會規範—德,來源於仁愛與責任,來源於忠誠與信任,來源於尊卑有序遠近和合,來源於運用智慧的計謀實現預期的目的。
先取《詩》、《書》,混說損益,議論去就。 要有文化的修養,具備文學的修養和文字的功底;進行邏輯的思辨,分析利弊得失;然後再討論反複論證做與不做或者用於不用。
欲合者,用內;欲去者,用外。
好事辦好,一方麵我們要有好的想法,思路決定出路;另一方麵,好事辦好要有好的方法,方法決定速度與效果。
把那些合於心意的德才兼備的人才放在身邊核心圈內委以重任,把那些有才無德的人放在權力圈的外圍,把沒有實際本領不堪大用的人安排到最外圍不重要的位置。
外內者必明道數,揣策來事,見疑決之,策無失計,立功建德。
處理內外大事,既要有明確的科學的理論和符合實際可操作的方法;根據事物的條件、事物的運動發展規律預測未來;並善於當機立斷解決各種疑難問題;在具體的實施策略過程中避免失誤;從而建立功業和建立規範合理的社會秩序。
治民入產業,曰“揵而內合”。
明君,優秀的領導者的表現善於管理百姓,使百姓從事生產,發展各項事業,形成安定團結的大好局麵。
上暗不治,下亂不寤,揵而反之。
昏君,昏庸的領導者不能推行國家政務。下層國家公職官員不能明確自己的職責,國家公職人員不能辨明事理,事事與底層百姓抵觸。不從實際出發,不尊重民意,固守己見,就會使事物走向反麵,造成混亂局麵以至於引發社會動亂,甚至於改朝換代。
內自得,而外不留說,而飛之。
驕君,自以為是的領導者的具體表現是:內則剛愎自用,不接受采納他人的建議,而外卻不願留用能人,任人才流失。
作為執行者,我們會遇到明君、昏君、驕君,麵對不同的情況我們怎麼辦呢?
相遇明君,我們毫無保留的執行,體現良好的執行力。
若命自來己,迎而禦之;
麵對領導者出現的錯誤我們作為參謀助手要怎樣有效地說服他呢?
如果遇到了“昏君”、“驕君”命令我們去做背離規律和規範、違背民意的事情,我們應該怎麼辦?權大一級壓死人,何況組織原則是下級服從上級,我們首先在執行中尋找機會向正確的方向調整。
若欲去之,因危與之。
一旦條件成熟,就要從事物如此執行已經和將要發生的不利的結果給予分析,
環轉因化,莫知所為,退為大儀。
如果不能回到正確的方向,再次尋找扭轉的機會,再次從不利的角度給與分析,
順著領導者的情緒,隨機應變去引導並提出建議,聰明的人重點不在於顯示自己比領導者聰明,而是提出建議引領著領導人向著正確的方向思考,不遮擋領導者的光芒,這是因為自己的地位身份角色決定了自己行為取向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