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聚會上,他認識了一位億萬富翁。這個小夥子很有心計,專門到這人家裏拜訪了兩次,跟他談人生,談理想,虛心地請教人生經驗,還專門把自己麵臨的問題——要麼借錢去美國,成就一番事業,要麼放棄出國的打算,在國內努力再求其他發展——與這位隻有一麵之緣的人探討。
在知道這位小夥子的困難後,這位億萬富翁痛快地答應先讓他從自己這裏借20萬元,以後在美國混出息了再還他,如果混得不好,這20萬元就算是資助了。有了這20萬元,這位小夥子成功地去了耶魯大學法學院,現在已經畢業,並在一家著名跨國企業——通用汽車公司擔任要職。但是如果當初他沒有借助於在聚會上偶然遇到的這個人,現在他也可能幹得很成功,但他的美國夢或許就破滅了。
本來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但卻在關鍵時刻成了這個小夥子的貴人。所以,隻要你是一個足夠聰明的人,隻要你擅長利用他人之力為己所用,把偶然的相逢化為必然的交情,在你要走的道路上你也必然會得到更多的庇護和幫助。
[交友之道]
認識了貴人,並不代表他已經成了你的資源,你隻有獲得貴人的賞識,才能將其為成你的金礦。
晴天留人情,雨天好借傘
世界上隻有無緣無故的付出,沒有無緣無故的回報。
——佚名
別用“冷漠”把你的貴人趕走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很難友善地對待所有人。我們總是把人分成有用的人和無關的人。對於無關的人,我們就很難友善以待,殊不知,如果這樣,有的時候你竟不知不覺地與“貴人”擦肩而過了。
有一位女士,住在一座豪華別墅裏。她幾乎擁有任何人夢寐以求的一切:美貌、財富、地位、名望,以及溫馨的婚姻。但她同時也有一個任何人都難以接受的遺憾——她的女兒罹患了一種會致命的病,全世界最高明的醫生都束手無策。
有一天,女士看到一則報道:一位瑞士名醫要來美國講學。此人對她女兒患的那種病頗有研究,雖然未必能手到病除,卻使這位傷心的母親心中重新升起了希望。
她不停地打電話、寫信、托人、懇求名醫幫幫她的女兒,但沒有任何回應。這也難怪,對一個家庭來說,孩子的生死是頭等大事,而對一位名醫來說,有比這更重要的事。全世界有那麼多需要救助的人,他怎麼可能為某個人隨意更改自己的工作計劃?女士深知這一點,她的心情變得越來越焦慮沮喪。
一個大雨傾盆的夜晚,女士坐在床前,一麵安撫在痛苦中呻吟的女兒,一麵暗自哀歎自己的不幸。
這時,有人敲門。她極不情願地打開門,看見一個又矮又胖、衣服濕透、樣子很狼狽的男人,他說:“對不起!我好像迷路了。您能允許我借用一下您的電話嗎?我想讓我的司機來接我。”
女士冷冷地說:“很抱歉!我女兒正在生病,她不希望有人打擾。”然後,她關上了門。
第二天,她又在報上看到了一則有關那位名醫的報道,上麵還附有一幅名醫的照片。她赫然發現,原來他就是昨天那個在雨中迷了路的矮胖男人。她居然將一個絕好的機會關在了門外!名醫雖然很忙,如果走進了她的家,看到了她可憐的女兒,情況也許就大不一樣了。她不禁後悔莫及。
不要以為這樣的事就是巧合,事實上,在你每天接觸到的人群中,就可能有一位素不相識的人會成為你的貴人,所以,在別人請求你的幫助時千萬別冷漠地拒絕,一定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幫助他們,以免讓這位女士的悲劇在你身上重演。
幫別人就是幫自己
“幫別人就是幫自己”,隻有抱著這一信念的人才能抓住每一個遇到貴人的機會。
有一次,瑞士駐華大使館的一位官員偕夫人飛來北京,在機場一時叫不到出租車,他便隨意撥了電話,接通了中國對外服務谘詢公司。接電話的是外貿部的張經理。官員在電話中以焦急的心情講明自己的身份後,請求半小時內派車到機場。可是該公司既跟瑞士沒有業務往來,又與這位外交官個人素不相識,但張經理想到應當為外國朋友解決旅途中的急難,便一口答應下來。張經理又考慮到這位外交官還有夫人同行,於是又去花店買了一束鮮花直奔機場。外交官夫人接過鮮花時十分高興。把客人接到賓館後,張經理又幫他們開了房間。得知這對夫婦第二天要飛離北京,張經理又幫助他們訂好了機票。第二天上午,客人便飛離北京了。一周之後,這位官員又從國外飛來到北京,特地聘請張經理做瑞士的業務代理,並簽訂了協議。
張經理似乎趕上了其他人夢寐以求的好事,但這好事並不是從天上掉下來,而是他自己樂於助人所種下的善果,這樣的例子是不勝枚舉的。
在一個夏天的傍晚,一陣暴風雨驟然而至。一位衣著樸實的老婦人狼狽地小跑著進了一家規模較大的百貨公司。
櫃台員們齊刷刷地從上到下打量這個老太太,沒有人上前理她,隻有一位年輕人卻輕輕地走了過來。
他微笑著問:“請問我能為您做些什麼嗎?”
“哦,謝謝!不過我現在什麼都不需要,我隻是進來等雨停!”老婦人略帶抱歉地回答。
年輕人給她送來一把椅子。
雨很快停了,老婦人對年輕人說了一聲謝謝,並向他要了一張名片。幾個月之後,這個年輕人收到一封信,信中要他去蘇格蘭收取裝潢一座城堡的訂單。
這封信是那個老婦人寫的,而她就是一位大企業家的母親。
要想獲得貴人的青睞,就要比別人付出更多的關心和禮貌。
你越是慷慨大方、毫無保留地為別人付出,你獲得的回報也就越多。
珍惜緣分,結交貴人
佛教中有一句話:“有緣千裏來相會”。意思是說今生能夠相遇,那可是前世“修”來的緣分。
善於結交貴人的人絕不會對初次相逢或者擦肩而過的人置之不理,因為他們懂得應把人與人之間的邂逅做厚成了相交頗深的緣分。
多年前,李美在飛機上碰到了一個回家看望老母的年輕人。由於是鄰座,他們攀談了起來。原來,他是一家大公司的技術主管,而李美當時是個將要找工作的大學畢業生,本來隻是想回到家鄉找個安安靜靜、穩定的工作。但是,對方的一席話,使得她下定決心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在這位朋友的幫助下,李美在一家IT公司上班了,由於本身就是學計算機,李美憑著自己聰穎的天分,現在已得一家跨國公司的部門主管了。現在談起來,李美會說,我本來隻想畫個小小的圓,現在居然畫成為超出我原先理想的好幾倍大——一個大大的圓。她自己也原以為她會是一個守著小家庭過一種淡然而輕鬆生活的“小女人”,現在卻成了一個國際大都市裏一個耀眼的“金領”了。
有很多這樣的人,“偶然”邂逅,認識了某位貴人,然後便踏入了新的成功路途。當然不能靠投機的心理,要一顆有準備的心。我們應該為人生一些偶然的邂逅,做好準備,貴人常在這些不經意中出現。
[交友之道]
“平時多燒香,急時有人幫”,真正有心計的人都有長遠的戰略眼光,早做準備,未雨綢繆,這樣在需要時就會得到意想不到的幫助。
對症下藥找貴人
一貴一賤交情見
——駱賓王
沒有最好的貴人,隻有最適合的貴人
貴人能給予我們提攜和幫助,所以找到貴人是很重要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找“對”貴人才是重中之重。
莫爾先生是一位美國商人,他看中了中東石油帶來的利益,於是便移居沙特。
莫爾移居沙特後,人生地不熟,一連在幾個地區,他都沒能獲得石油開采權。如果向沙漠縱深開采,必須得到當地政府的特批許可。
通過一名外國朋友,莫爾認識了一位王子。莫爾得知,王子喜歡槍支,他便特地從德國高價買來鑲有鑽石的手槍和無彈殼的新式衝鋒槍相贈。哪知王子無動於衷,因為給他送槍的人太多了。
隨後,莫爾在法國購進一輛奔馳6005型防彈車,王子雖然收下了禮物,但也沒有多少特別的表示。
不久,莫爾又從非洲買來幾頭獅子,送到王子的私人動物園。最後,莫爾為王子訂製了一架小型豪華客機,將訂單送到王子手裏,並說明了自己的意圖。
王子問莫爾:“你送我的禮物都很值錢,既然你這麼有錢,為什麼還想著地下的石油?”
莫爾說:“為陛下送禮物,我已負債累累。”
王子說:“難得你這麼專一和誠心,我就給你想個辦法吧。”
終於,莫爾拿到了沙漠深處的石油開采特批許可證,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莫爾能夠找對貴人,認準貴人,是他成功的秘訣,古往今來,許多聰明人都明白這個道理。
清代做官曆來靠後台,無論什麼人,隻要有一封高官的推薦信,就可以如願以償地拜官做事了。黃蘭階是大臣左宗棠好友的兒子,在福建候補知縣多年也沒有候到實缺。他見別人都有大官寫的推薦信,想到父親生前與左宗棠很要好,就跑到北京尋求左宗棠的幫助,可是左宗棠卻從來不給人寫推薦信,他說:“一個人隻要有本事,自會有人用他。”一句話就將黃蘭階打發走了。黃蘭階沒有得到幫助,又氣又恨,離開左相府,就閑踱到琉璃廠看書畫散心。忽然,他見到一個小店老板學寫左宗棠字體,十分逼真,心中一動,想出一條妙計。他讓店主寫柄扇子,落了款,得意洋洋地搖回福州。
這天,是參見總督的日子,黃蘭階手搖紙扇,徑直走到總督堂上,總督見了很奇怪,問:“外麵很熱嗎?都立秋了,老兄還拿扇子搖個不停。”
黃蘭階把扇子一晃:“不瞞大帥說,外邊天氣並不太熱,隻是這柄扇子,是我此次進京左宗棠大人親送的,所以舍不得放手。”
總督吃了一驚,心想:我以為這姓黃的沒有後台,所以候補幾年也沒任命他實缺,不料他有個這麼大的後台。左宗棠天天跟皇上見麵,他若恨我,隻消在皇上麵前說個一句半句,我可就吃不消了。總督要過黃蘭階的扇子仔細察看,確係左宗棠筆跡,一點兒不差。他將扇子還與黃蘭階,悶悶不樂地回到後堂,找到師爺商議此事。第二天就給黃蘭階掛牌任了知縣。
黃蘭階沒有幾年就升到了四品道台。總督一次進京,見了左宗棠,討好地說:“宗棠大人故友之子黃蘭階,如今在敝省當了道台了。”
左宗棠笑道:“是嘛!那次他來找我,我就對他說:‘隻要有本事,自有識貨人。’老兄就很識人才嘛。”
黃蘭階能夠官拜道台,是看準了左宗棠這個貴人,雖反複受挫但仍不改其“誌”,最後想出的方法還是依靠左宗棠,把他當做了自己的背景,讓總督這個小一點兒的貴人給他升了官,實在是棋高一著的點子。
我們暫且撇開清政府官場的腐敗和黃蘭階欺世盜名的卑劣做法不談,單從尋找貴人的角度來看,黃蘭階正是看準了清政府官場的特點而想出了求官的對策,左宗棠既是他父親的朋友,又能成為進階的敲門磚,是貴人的絕妙人選。他確定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貴人。
尋找貴人也要對症下藥
“對症下藥”是醫學詞彙。指根據病人的不同症狀來開藥才能夠保證藥到病除。我們找貴人也要遵循這個道理,根據自己的需要,找到能為自己辦事的貴人。
一個偏僻的小學破爛不堪,校長多次按規矩層層請示撥款事項,卻始終沒有結果,不得已之下,決定向本市木材廠的廠長求援。校長之所以打算找該廠長,是因為這位廠長重視教育,曾捐款一萬元發起成立“獎教基金會”。
遺憾的是,該廠經營有了一定的困難,校長深感希望渺茫,但也隻好“背水一戰”了。
於是,校長敲開了廠長辦公室的門。
校長開門就誇:“廠長,我近日在省城開會時聽到教育界同仁對您的稱讚,實是欽佩!今日途經貴公司,特來拜訪。”
廠長說:“不敢當!過獎了。”
校長又說:“廠長您真是一位有遠見卓識的人,首創‘獎教基金會’。不但在本市能實實在在地支持教育事業,更重要的是,您的思想影響很大。‘獎教基金會’由您始創,如今已由點到麵,由本市到外市,甚至發展到全國許多地區,真可謂香飄萬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