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慮到減少損耗的因素,在指揮騎士們按照諾裏克人的習慣安營紮寨之後,提圖斯便又命令騎士們開始建造攻城器械。
為了防禦迪德人的箭矢,巨大的盾車是必不可少的——將運輸輜重的馬車拆卸開來,把輪子安裝到車體的一側,使車體樹立起來成為一麵大盾,再在車體的兩側安裝扶手和支架使士兵能夠移動盾車,又在車板上挖開洞穴供盾車後的士兵對迪德人發動反擊。最後,為了防禦敵人的火箭,在盾車麵對箭矢的一麵還要塗上厚厚的泥漿,在太陽下曬幹之後,不但成為強化的防禦層,也成為抵禦火燒的有效手段。
而除了盾車之外,用於摧毀敵人城牆、城門的有效武器便是攻城錘——最簡單的攻城錘不過是尋找一些身強力壯的人共同抬著一根木柱撞擊城門。但諾裏克人的攻城錘則是將木柱用繩索係在支架上,之後通過拉動繩索牽引木柱產生比人力大得多的衝擊力。而為了更加有效的破壞城門,在木柱的前端還安裝有鑄造成雄獅形狀的青銅頭錘。這種攻城錘支架下麵安裝有輪子,由人推動靠近城門,而外圍則由木質的框架、蒙皮的擋板,用來保護操作攻城錘的人。同樣的,為了防禦火攻,在檔板外也是厚厚的泥漿。
而為了更加有效的壓製迪德人的進攻,提圖斯更在教士們的協助下製作了簡易的拋石塔——這種武器雖然在射程和威力上都不能和正規的諾裏克“城牆摧毀者”相提並論,但用於在弓箭射程外攻擊一個鎮子的木牆也已經綽綽有餘。
考慮到迪德人有可能封死城門,而在平原上拋石塔又弄不到多少石彈,到頭來決定性的戰鬥還是得在城牆上展開,提圖斯便又建造了幾具攻城塔——這些和迪德人木牆一樣高的木塔同樣靠人力推動,可以讓士兵安然的在擋板後麵通過梯子爬到和城牆同樣的高度。在士兵們將攻城塔推到城牆邊後,便通過梯子爬上去,之後迅速打開踏板,衝到城牆上和敵人展開近戰。
即便出發時便準備好了材料,而組裝時也有著教士的指揮和協助,所有這些攻城器械的製造還是花了足足五天的時間——這樣,騎士們便埋怨起來——對麵的士兵人數不如他們多,裝備也不足他們精良,原本隻需一次進攻頂著箭雨強行撞開大門衝殺進去即可,卻要花費這許多時間來做準備……
本來提圖斯還打算再做出更多的攻城器械,但是考慮到迪德人守城器具本就不足,兵力又處於劣勢,而本方的騎士們又有些躁動,便不再浪費時間,下令進攻。
在嘹亮的鼓號聲中,騎士們披掛著閃亮的鎧甲走出營地。因為主要的戰鬥將在城牆上和城鎮裏展開,騎士們便全部下馬作戰。而照看營地的任務則交給了八百名扈從。
在騎士們順利離開營寨並在鎮前列陣後,帶著弓箭、標槍、刀斧的農兵們便依次推著十輛盾車離開營寨,並照提圖斯的要求分別列在兩邊——這是為了防備迪德人的輕騎襲擾。
在盾車安置下來之後,則是攻城塔和破城錘——時間和材料都有限,提圖斯隻來得及造了兩台攻城塔和一具破城錘——為了能夠爭得第一個殺進鎮子的榮譽,五個支隊的支隊長之間爆發了激烈的衝突。最後,第一支隊的騎士們奪得了推著破城錘從正門進攻的榮譽,而第二、第三支隊則分別得到了一台攻城塔——剩下的兩個支隊的騎士則隻好帶著不平的情緒,第一個出寨為整個軍隊列陣爭取時間。
在這些適合展開白兵肉搏的精銳部隊全部出動完畢之後,剩下的農兵們紛紛從營寨裏出來,站到了主力部隊的空隙之間——他們主要的任務是放箭壓製迪德人的箭矢,以及在騎士們攻破鎮子之後迅速跟進掃蕩敵人。
在最後,提圖斯率領著十名教士為所有人賜福的同時,兩具簡易拋石塔也被挪到了營寨之外——在為全軍將士賜福完畢之後,教士們便親自去指導拋石塔的操作——毫無疑問的,整場戰役將由這裏開始。
而在他們的對麵,守在城牆上的,除了大量的迪德人青壯之外,就隻有少數披鐵甲的老兵——和騎士團的盔明甲亮相比,迪德人便顯得無比寒酸——看到這架勢,騎士們便大聲咆哮起來,讚美天主將異教徒交到他們手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