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避席畏聞文字獄——漢字之禍(1 / 3)

第十九章避席畏聞文字獄——漢字之禍

第十九章避席畏聞文字獄

——漢字之禍

清代詩人龔自珍《詠史》一詩中說:“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都為稻粱謀。”此詩反映的是那時文人做文章隻為謀生存,提及文字獄如同談虎色變。其實,漢字之禍,罪不在漢字,而在於中國的人治文化傳統。

倉頡夜哭良有以——宋代之前的文字之禍

據說,倉頡先生造字,“天雨粟,鬼夜哭。”對於小鬼們為何因為倉頡造字而在夜裏哭泣,清代詩人吳梅村解釋得極為有趣:“倉頡夜哭良有以,受患隻從讀書始。”

曆史上有文字記載的統治者最早控製言論的事件發生在周厲王時期,相傳周厲王橫征暴斂,荼毒生靈,舉國上下怨聲載道。史家記載道:“國人謗王。”周厲王搜羅了一群衛巫充當秘密警察,監視人民,禁止人民談論國事。一旦發現“謗者”,抓來即殺。一時間人人自危,甚至在路上遇見熟人,連招呼也不敢打,隻能“道路以目”。召公就諫周厲王弭謗:“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雍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然而周厲王卻將召公之言當成耳旁風。結果,人們無法忍受暴君的統治,終於暴發了我國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平民起義“國人暴動”,時為公元前841年。

宋代之前最著名的文字之禍是春秋時代齊太史兄弟三人因直書史實被殺一事。公元前548年,齊莊公因與大夫崔杼的妻子私通而被崔杼殺害,史官記錄“崔杼弑其君”,崔杼看了記錄後,對史官用“弑”字感到不滿,命令史官改掉,史官不從,崔杼殺史官。史官的二弟、三弟秉承兄業,還是記錄“崔杼弑其君”,亦被殺。最後一個弟弟還是用了“弑”字,崔杼被太史四史弟的凜然正氣震懾住了,沒有勇氣再殺掉老四。

進入封建社會之後,專製製度不斷完善,因文字而獲罪的事屢見不鮮。而有意識地通過文字羅織罪名,應該始於北宋的“烏台詩案”。

作詩博得一生窮——蘇軾“烏台詩案”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詩詞開豪放一派,為著名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少負才名,博通經史,嘉祐二年(1057年)中進士,之後才名滿天下。

元豐二年(1079年)四月,蘇軾調任湖州(今浙江省吳興縣)。此時適逢宰相王安石變法,蘇軾不讚成王安石新法。到了湖州後,蘇軾作《湖州謝上表》,其中寫道:“知其生不逢時,難以追陪新進;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養小民”,其實就是發牢騷的意味,以此來表示對新法的不滿。不料,這卻惹怒了那些附從王安石的“新進”們,他們指責蘇軾以“謝表”為名,誹謗朝廷、發泄對新法的不滿,請求對他加以嚴辦。

禦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彈劾蘇軾“玩弄朝廷,譏嘲國家大事”,還專門舉出了蘇軾的《杭州紀事詩》作為證據。為了羅織更大的罪名,這些人更是處心積慮地從蘇軾的其他詩文中找出個別句子,斷章取義地給予定罪。如蘇軾自責的“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知無術”一句,本來是說自己沒有把法律一類的書讀通,所以無法幫助皇帝成為像堯、舜那樣的聖人,卻被說成是諷刺皇帝沒能以法律教導、監督官吏;而蘇軾歌詠檜樹的兩句“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惟有蜇龍知”,則被指稱為影射皇帝。“皇上如飛龍在天,蘇軾卻要向九泉之下尋蜇龍,不臣之心,莫過於此!”

在層層密網下,蘇軾終於被正式逮捕下獄,交禦史台審訊。與蘇軾關係密切的親友,如司馬光、範縝、張方平、王詵、蘇轍、黃庭堅,甚至已經去世的歐陽修、文同等二十九位大臣、名士受到牽連,被查的詩多達一百多首,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烏台詩案”。

蘇軾被捕後,蘇軾的弟弟蘇轍給宋神宗上書,要求以自己的官爵為其兄贖罪。宋神宗此時也猶豫不決,宋太祖曾有誓約,除叛逆謀反罪外,一概不殺大臣,而朝廷中也有多人愛惜蘇軾才華,為蘇軾求情。就連王安石聽說此事後,也緊急上書勸說宋神宗:“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重病在床的太後聽說蘇軾的事後,也抱病責備宋神宗。最終,宋神宗下令對蘇軾從輕發落,貶其為黃州(今湖北省黃岡)團練副使,但不準擅離該地區,並無權簽署公文。

在曆史上,這是以“詩案”稱“文字獄”的開端。

一個“殊”字引發一場劫難

——朱元璋製造的文字獄

中國每一個王朝幾乎都有文字獄,這是極權政治的特色之一,不過都是一些偶發事件。直到十四世紀明王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才把文字獄作為一種合法的謀殺手段。明朝初年,朱元璋以嚴刑治國,大興文字獄,也是他刑殺作風的必然產物。

朱元璋出生於安徽鳳陽一貧苦農家。元朝末年,淮北大旱,瘟疫橫行,朱元璋的父母與大哥均病餓而死。17歲時,朱元璋為了活命,先是四處打零工,後出家為僧。後來,朱元璋所在的寺廟被起義軍燒毀,朱元璋走投無路投靠起義軍,屢建功勳,至47歲建國稱帝。由於朱元璋出身低下,文化水平不高,在他內心深處有一種很強烈的“自卑感”。所以,他對臣下的言辭格外敏感,導致了無數的文字獄,中國的皇權專製統治也因此而達到了高峰!

文字獄在明初朱元璋當皇帝時有個特殊的名稱,叫“表箋禍”。明太祖登基後,按照前代典禮,規定凡遇正旦、萬壽聖節,上皇太後,太皇太後尊號與冊立東宮等禮節之時,內外文武諸司均需進表箋致賀。“表”指進上位之文,“箋”,則用於上東宮,二者體製有別,以示尊卑。這些表、箋主要是由官府的訓導、學正之類的官員寫成的,大都是一些粉飾太平、阿諛奉承之辭。殊不知,許多官員就是因為這樣的“官樣文章”而惹上殺身之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