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勵,振作。振奮精神,力求治理好國家。
【出處】漢·班固《漢書·魏相傳》。
公元前74年,漢昭帝劉弗陵死去。他沒有兒子,於是手握朝政大權的大司馬、大將軍霍光便立漢武帝的曾孫劉詢為帝。這就是漢宣帝。
公元前68年,霍光病死。禦史大夫魏相根據曆史教訓和霍氏家族的胡作非為,建議宣帝采取措施,削弱霍氏權力。霍氏對魏相極度怨恨和恐懼,便假借太後命令,準備先殺魏相,然後廢掉宣帝。宣帝得知此事後,先發製人,采取行動,將霍氏滿門抄斬。
從此以後,宣帝親自處理朝政,振作精神,力圖把國家治理得繁榮富強。他直接聽取群臣意見,嚴格考查各級官員;還降低鹽價,提倡節約,鼓勵發展農業生產。魏相領著百官盡職盡責,很符合宣帝的心意。
宣帝在魏相的配合下,采取了一係列有利於發展生產,減輕人民負擔的有效措施,大展宏圖,勵精圖治,知人善任,各司其職,國家很快強盛起來,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