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教育藝術篇:智慧父母要領悟的教育之道2-2
別讓你的愛成為女孩自私的源泉
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沒有明智的家庭教育的地方,父母對孩子的愛隻能使孩子畸形發展。這種變態的愛有許多種,其中主要的有:嬌縱的愛,專橫的愛,贖買式的愛。”
現在,很多父母“先孩子之憂而憂,後孩子之樂而樂”,他們節衣縮食,可是看著孩子吃好的穿好的玩得痛快,父母比自己享受還要陶醉。
可是這些父母沒有意識到,他們在為孩子無條件付出的同時,也使孩子養成了自私、任性、驕橫、懶惰、狹隘、霸道,缺乏責任心、缺乏愛心和同情心、不關心他人等不良品行。
幾年前,發生了這樣一件事:
一個偏遠山村一個農民的寶貝女兒考上了某重點大學。這個喜訊讓全村都轟動了。
貧窮老實的父母咬緊了牙關,才湊齊了近萬元的學費。雖然老兩口每日勞累,可是他們的內心卻很欣慰,畢竟一切等女兒畢業就好了。
誰知不久就接到女兒的信:“要買學習資料,速籌2000元寄來。”
父親為了給女兒湊學費,已經家徒四壁,負債累累,根本就拿不出這麼多錢給寶貝女兒——他隻能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到城裏的血站去賣血。
當老漢把借來的和自己賣血換來的2 000元寄走後,他的心放下了,終於能讓女兒踏實地學習了。
可他哪裏知道,這次要錢還僅僅是個開始。
女兒要錢都是有用處的,再苦再難父親也得支持。家裏是一分錢也拿不出了,隻能靠賣血來供養女兒讀書了。
忠厚的父親用別人的身份證托人辦下了七個獻血證。每個星期都要賣兩次血,才能供得上女兒的消費。
四年裏,老漢共賣血獲得75500元,老漢為女兒所賣掉的血,用一個大汽油桶還裝不完。
好不容易女兒畢業了,父親心想,終於可以鬆口氣了。不想,女兒在城裏找到了工作,就再也沒有和家裏聯係過。這讓老漢十分牽掛。
一天,衣衫襤褸的老父親千裏迢迢來到了女兒的工作單位,探望久沒回家的女兒。
不想,老漢剛在女兒公司門口露麵,女兒就把父親推到了遠處,還埋怨他怎麼不穿好點,這麼寒酸,太讓自己沒有麵子了。
埋怨完父親,女兒很不耐煩地從口袋裏掏出200元錢遞給了父親,讓他搭乘當天的火車回去,並告誡他沒事別來找自己,對自己的以後發展不好。
老父親接過錢的一刹那,幾乎要昏過去……
看了這個故事,或許你也會為文中的“老父親”心酸。然而,這位“女兒”的做法不是沒有原由的,父親過度的愛、毫無原則與分寸的縱容,是造成“女兒”如此絕情地根源。
有的家長疼愛孩子,家裏有什麼好吃的東西都隻給他一人吃。時間長了,在孩子的思想上形成了一個定式:好的東西隻能由我享用。
有一個家庭三口吃飯時,孩子把自己喜歡的菜拉到自己麵前,恨不得一個人全部吃掉。
母親隨著孩子,也專門把孩子愛吃的菜放到他麵前,自己幹瞅著不吃。孩子吃獨食看起來是小事情,但是小事情卻會產生大問題,這可是這位母親沒有想到的事情。
孩子吃慣了獨食,有東西隻想一個人吃,玩具也隻能自己一個人玩,自私自利思想由此產生。
據報載:
一位母親平時總是把削去皮的蘋果給女兒吃,自己卻吃蘋果皮。
一次當她嚐了一口蘋果時,三歲的女兒竟聲色俱厲地吼叫道:“你怎麼吃蘋果!吐出來!”
這位媽媽聲淚俱下:“她那麼小,就這樣對待我……”
孩子如此對待媽媽,確實可怕。但問題的起源在於媽媽的權利喪失,甘願為子女當馬牛,直接導致家庭教育失敗,導致了孩子自私、任性而且霸道的性格。
由於許多父母沒有認識到孩子吃獨食的危害,覺得吃獨食沒什麼大不了的,其實孩子吃獨食的後果很嚴重。
一項調查表明:
當今的中小學生明顯表現為自私和責任心差,他們以自我為中心,而對父母缺乏應有的關心。
調查發現,有27.8%的中小學生不知道父母的愛好。調查中還發現,有100%的中小學生知道自己的生日,而有33.3%的中小學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他們關心自我、重視自我的程度早已超出了他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他們把父母為自己的付出看做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事情,而體會不到父母養育他們的艱辛。
父母“有了孩子,沒了自己”,到頭來換來的卻是孩子心中“隻有自己,沒有父母”。
撫養出這樣的孩子,做父母的難道不痛心嗎?然而這又是父母、家人自身的過錯造成的惡果。
我國老教育家劉紹禹曾經說過:“不要太關心兒童。”“太關心了容易養成孩子相反的自我中心心理,結果變成自私自利的人。”
有一位8歲的小女孩在日記裏寫道:
“爸爸媽媽都說我是太陽,可是我寧願做星星。因為星星有好多好多朋友。”
星星不會孤獨,星星會互相關心、互相愛護,努力發出自己的光彩,照亮自己,也照亮別人,共同組成美麗而迷人的星空,這不正是我們所期望的孩子們手拉著手,互助友愛,建立充滿愛的世界嗎?
為了克服女孩自私的毛病,家長可以引導女兒從深處認識問題,讓女兒深刻認識到自私的危害。在家中,讓女兒分擔合適的家務勞動,要讓女兒感到家庭成員之間都是相互依存的,應當互相關心、互相愛護,好東西大家都有份,不允許獨霸。還可以讓女兒積極參加集體活動,教育女孩在集體活動中團結友愛、勇挑重擔,幫助女兒克服狹隘自私、害怕吃苦的思想。最後鼓勵女兒與同學和鄰裏處好關係,逐漸學會關心他人。
允許女孩有不聽話的時候
每個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聽話”,少讓大人操心,一切聽從大人的吩咐,按照大人的意圖辦事,遵守紀律,聽老師的話。
通常在人們眼中,聽話的女孩子似乎更招人喜愛,被家長認為是乖巧溫順的表現。但是我們可曾想過,聽話的背後卻很可能埋藏了一粒“壓抑”的種子。
然而我們有沒有想過,聽話的背後可能是“壓抑”。為了得到父母的疼愛、老師的讚美,孩子寧願犧牲自己的主張,就算是違背自己的意願也在所不惜。
“聽話”久了,孩子便會慢慢習慣按照大人的指示辦事,一旦失去成人的指點,就會茫然不知所措,沒有自己的獨立見解,不敢堅持自己的立場。
有這樣一位母親訴說對女兒的管教:
女兒今年5歲了,馬上就該上小學了。可是她太頑皮,一點都不聽話,比猴子還淘氣。為了不讓女兒輸在起跑線上。
接下來我就給女兒請了一個據說“很曆害”的家教,跟她說:“你可以用任何方法,隻要能管住這個野孩子就行!”
沒過多久,這個家教就把我女兒訓得跟霜打茄子似的,時不時傳出女兒的大哭大鬧聲。剛開始我還真的不些不忍心,但一想到女兒不能輸在貪玩和任性上,就狠心裝作沒聽見女兒向我發來的求教聲。
一個月過去了,女兒不哭了,讓她幹嘛就幹嘛,變得非常乖非常乖了。又過了一段時間,女兒變得更加文靜了,連話都很少說,成天專心致誌地學畫畫、學鋼琴。
以前開飯的時候要滿世界叫她,現在可好,我趕她出去玩吧,沒多大會兒她自己就回來了,說沒什麼好玩的。我心裏那個美啊。
轉眼女兒上小學了,我對她很有信心,感覺已經把她調教得夠好了。事實上也是這樣,女兒學習很出色,很聽老師的話。高興之餘,我總覺得什麼地主不大對勁,一時半會兒又想不起來到底是哪兒不對勁。終於有一天,老師開家長會的時候跟我說了一件事。
?老師說,你的女兒雖然聰明,可是非常呆板。比如說上次讓孩子們畫畫,很多孩子都動
筆畫了,女兒卻不見動筆。
老師過去一問,女兒說,老師,您還沒布置呢,我不知道該畫什麼了。老師說想畫什麼畫什麼,自己拿主意就行。女兒卻說,我自己有什麼主意啊?
聽了老師的話,回到家我真想拉過女兒打她一頓,後來覺得應該給她個機會,就把她拉過來問:“女兒,1加3等於幾?”女兒低著頭小聲說了個4,然後偷偷地拿小眼睛看我。我說不是5嗎,她就說:“是的,是的,是5,媽媽我錯了,是5。”當時我那個氣啊,女兒怎麼變成了這麼沒主心骨了呢?我正要打她,心裏“咯噔”一下:女兒變成這樣,不都是我造成的嗎?
女孩能聽進父母的建議當然是好事,但是過於聽話的孩子可能不僅僅在“聽取建議”,同時也可能在壓抑自己。
怎麼分清“聽話”與“壓抑”的區別呢?如果孩子的“聽話”是建立在孩子有話不敢講,有想法不敢付諸行動,特別在乎大人的臉色的基礎上,那就是一種“壓抑”了。
但實際上,從十二三歲開始,一直到青春期結束,是我們生命中的第二個“叛逆期”(第一個在兩三歲時)。正常情況下,每個青春期的孩子都會表現出較強烈的叛逆來,不聽父母的話,什麼事情都要自己來。
她們這樣做,隻是為了脫離對父母及重要親人的依賴,走向獨立的自己。以正常的速度走完這個叛逆期之後,她們在18歲左右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自我”,她們逐漸開始了解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而這也意味著她們終於成了一個成年人了。
有了這個“自我”,她們就會有比較強烈的欲望,明白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從而不需要監督也能有很強的動機去追求一些人生目標。
然而,那些過於聽話的“好孩子”,由於她們的父母控製欲望太強,一直讓孩子按照他們的安排來學習和生活,而根本沒有給孩子獨立的空間,甚至嚴格抑製孩子的“叛逆”。